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发布时间:2021-09-30 10:5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观回答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今天,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十分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主题以及判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仍然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中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无论是实践层面的中国化还是学术层面的中国化都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内容是人生哲学。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但不能简单“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极端,大部分内容是精华与糟粕纠缠在一起的中间状态,因此必须坚持“一分为三”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说明发挥,实质是在马...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传统文化观
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传统文化观
(二)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三) 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四) 传统文化的“三分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和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两个层面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的现实需要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人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启示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二) 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矛盾和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非主要矛盾
(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二) 近代以来两次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后果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三) “国学热”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规律
(一) 两者融合与现实需要相适应的规律
(二) 马克思主义主导两者融合的规律
(三) 主体素质同两者融合相适应的规律
(四) 党的学风影响两者融合的规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一) 从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 从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 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学术层面的融合
(一)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观
(二)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生死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死观
(四)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孝道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孝道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 着力扭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
(二) 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
五、警惕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 杜甫,刘聪. 音乐创作. 2013(01)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J]. 金忠严.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06)
[3]慎贴反马克思主义标签[J]. 董德刚.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6)
[4]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认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摆到适当位置上[J]. 董德刚. 理论视野. 2010(11)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疑难[J]. 金忠严.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5)
[6]1956~1965年道德继承问题两次大讨论[J]. 张国春,牛京辉. 武汉文史资料. 2010(09)
[7]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徐剑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6)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矛盾及其统一的实现[J]. 仇永民,陈兰芝. 社会主义研究. 2009(06)
[9]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 韩金强. 理论界. 2009(10)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实现路径[J]. 许青春. 求索. 2009(07)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问题研究[D]. 朱琳.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渊源与变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D]. 李建勇.山东大学 2010
[3]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张正光.华东理工大学 2010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 陈方刘.中共中央党校 2008
[5]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 孔祥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D]. 马兆杰.复旦大学 2007
[7]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 姚登权.复旦大学 2004
[8]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 张允熠.南开大学 1997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 黄延敏.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5716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传统文化观
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传统文化观
(二)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三) 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四) 传统文化的“三分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和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两个层面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的现实需要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人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启示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二) 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矛盾和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矛盾的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主要矛盾的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非主要矛盾
(一)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二) 近代以来两次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后果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三) “国学热”的消极因素对两者融合的不利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规律
(一) 两者融合与现实需要相适应的规律
(二) 马克思主义主导两者融合的规律
(三) 主体素质同两者融合相适应的规律
(四) 党的学风影响两者融合的规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一) 从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 从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 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学术层面的融合
(一)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观
(二)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生死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死观
(四)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孝道观的融合,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孝道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 着力扭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
(二) 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
五、警惕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 杜甫,刘聪. 音乐创作. 2013(01)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J]. 金忠严.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06)
[3]慎贴反马克思主义标签[J]. 董德刚.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6)
[4]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认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摆到适当位置上[J]. 董德刚. 理论视野. 2010(11)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疑难[J]. 金忠严.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5)
[6]1956~1965年道德继承问题两次大讨论[J]. 张国春,牛京辉. 武汉文史资料. 2010(09)
[7]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徐剑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6)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矛盾及其统一的实现[J]. 仇永民,陈兰芝. 社会主义研究. 2009(06)
[9]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 韩金强. 理论界. 2009(10)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实现路径[J]. 许青春. 求索. 2009(07)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问题研究[D]. 朱琳.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渊源与变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D]. 李建勇.山东大学 2010
[3]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张正光.华东理工大学 2010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 陈方刘.中共中央党校 2008
[5]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 孔祥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D]. 马兆杰.复旦大学 2007
[7]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 姚登权.复旦大学 2004
[8]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 张允熠.南开大学 1997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 黄延敏.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5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1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