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诗录》研究 ——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发布时间:2021-11-01 15:39
明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察度请求派遣王子日孜每、阔八马及仁悦慈、寨官之子卢尾段贺志来华入国子监学习。自此琉球每遇新王册封,即会请求派遣官生来华留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来华留学的官生取得了较高的汉文成就,创作了大量的汉诗,成为我国古代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先后有不少学者撰文爬梳琉球汉文学。黄裔前后撰写了《琉球汉诗——中国诗歌移植的硕果》《琉球汉诗再探》《三探琉球汉诗》《四探琉球汉诗》《五探琉球汉诗》《六探琉球汉诗》等多篇论文,对琉球汉诗作家作品概貌、形式、内容与诗歌移植的特点做了宏观概述,且对琉球汉诗诗人结构和汉诗创作历程做了论述;毛翰也对“琉球汉诗”做了相对细致的研究,发表论文《琉球弹丸缀闽海,得此可补东南荒—琉球汉诗概述》《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琉球汉诗概述(2)》,论述了程顺则、蔡铎、曾益、蔡大鼎、林世功等人的诗作;郭丹的《论琉球中山诗的汉诗传统》一文主要从诗歌的内容、艺术表现手法、诗律等方面探讨了琉球中山诗的汉诗传统;陈福康在论文《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一段文学史——琉球汉文学概述》中把琉球汉文学分为早期、中期、黄金时代和晚期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歌...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与总体面貌
1.1 《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
1.1.1 久米后裔诗人概况
1.1.2 首里贵族诗人概况
1.2 《琉球诗录》的总体面貌
1.2.1 《琉球诗录》的面貌
1.2.2 《琉球诗录》与《琉球诗课》
2 《琉球诗录》中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编纂原则
2.1 创作过程
2.1.1 琉球入闽途中诗作
2.1.2 由闽入京路线
2.1.3 由闽入京途中诗作
2.1.4 入京后的诗作
2.2 编纂原则
3 《琉球诗录》的基本内容
3.1 共献千觞椒柏酒,车书一统被恩荣
3.2 新晴出旷野,寻胜将焉之
3.3 忠孝本性真,何必光青史
3.3.1 儒家传统的贞、节、忠、孝
3.3.2 名士高风亮节
3.3.3 英雄事迹
3.4 昔日师门绛帐中,执经几载坐春风
3.5 所思却在蒹葭外,独起推窗望斗牛
4 《琉球诗录》的主要艺术成就
4.1 多种抒情方式
4.1.1 闻声起情
4.1.2 登高怀远
4.1.3 因物生情
4.1.4 即事达情
4.2 主要意象
4.2.1 离别类意象
4.2.2 华丽宏大类意象
4.2.3 风景类意象
4.3 对古典诗句、典故的化用
4.3.1 诗句的化用
4.3.2 对典故的化用
5 《琉球诗录》主要成就的原因分析
5.1 琉球国内的汉文化学习
5.1.1 久米三十六姓后裔的家学传统
5.1.2 首里国学教育
5.1.3 官话的推广
5.2 北京国子监的汉文化学习
5.2.1 官生的优厚待遇
5.2.2 书籍、教规
5.2.3 教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琉球国的汉语教育[J]. 罗小东,濑户口律子.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1)
[2]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J]. 谢必震.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1(01)
硕士论文
[1]清代琉球来华留学生之研究[D]. 林少骏.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70365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与总体面貌
1.1 《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
1.1.1 久米后裔诗人概况
1.1.2 首里贵族诗人概况
1.2 《琉球诗录》的总体面貌
1.2.1 《琉球诗录》的面貌
1.2.2 《琉球诗录》与《琉球诗课》
2 《琉球诗录》中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编纂原则
2.1 创作过程
2.1.1 琉球入闽途中诗作
2.1.2 由闽入京路线
2.1.3 由闽入京途中诗作
2.1.4 入京后的诗作
2.2 编纂原则
3 《琉球诗录》的基本内容
3.1 共献千觞椒柏酒,车书一统被恩荣
3.2 新晴出旷野,寻胜将焉之
3.3 忠孝本性真,何必光青史
3.3.1 儒家传统的贞、节、忠、孝
3.3.2 名士高风亮节
3.3.3 英雄事迹
3.4 昔日师门绛帐中,执经几载坐春风
3.5 所思却在蒹葭外,独起推窗望斗牛
4 《琉球诗录》的主要艺术成就
4.1 多种抒情方式
4.1.1 闻声起情
4.1.2 登高怀远
4.1.3 因物生情
4.1.4 即事达情
4.2 主要意象
4.2.1 离别类意象
4.2.2 华丽宏大类意象
4.2.3 风景类意象
4.3 对古典诗句、典故的化用
4.3.1 诗句的化用
4.3.2 对典故的化用
5 《琉球诗录》主要成就的原因分析
5.1 琉球国内的汉文化学习
5.1.1 久米三十六姓后裔的家学传统
5.1.2 首里国学教育
5.1.3 官话的推广
5.2 北京国子监的汉文化学习
5.2.1 官生的优厚待遇
5.2.2 书籍、教规
5.2.3 教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琉球国的汉语教育[J]. 罗小东,濑户口律子.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1)
[2]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J]. 谢必震.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1(01)
硕士论文
[1]清代琉球来华留学生之研究[D]. 林少骏.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70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7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