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子”的浅析
发布时间:2021-11-25 22: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子”在《诗经》里是个多义词,既含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又有指代人、事作用。《诗经》中“子”的注释有的缺失,有的就算有解释,也不是很符合文章的意思。这对正确指导阅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障碍,甚至使读者形成了错误的判断。本文以传统的文献文本分析法、举例论证法、对比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从查阅古籍分析“子”的基本义为“孩子、儿女”,归纳整理《诗经·国风》中含有“子”的篇章共有79篇,根据“子”在不同篇章中的含义,总结出“子”在《诗经》中较为普遍的用法。继而对“子”在特殊篇章《宛丘》中的含义进行分析,根据历代学者对《宛丘》中“子”的解释进行总结,综合情况得出自己的结论:《宛丘》中的“子”指代的是“巫觋”或者是“神”。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本文的选题及意义,简单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查阅字典古籍分类归纳“子”的字典解释。第三部分根据《诗经·国风》里含有“子”的篇目进行分类,根据类别来归纳“子”在《国风》里的含义。第四部分根据具体篇目《诗经·国风·宛丘》,先是归纳历代学者对“子”...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背景分析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子”基本字音字形及释义
第三章 《诗经·国风》里的“子”
第一节 《诗经·国风》不同类别中的“子”
第二节 《诗经_国风》里“子”的意义分类
一、指代孩子、儿子、儿女
二、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意为“你、您”
三、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意为“你、您”
四、指代男女均可
五、指代臣子
六、指代古代奴隶主贵族
七、其他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诗经·国风·宛丘》“子”的考辨
第一节 历代训诂学家对《宛丘》“子”的不同解释
第二节 《宛丘》“子”的不同解释剖析
一、指代陈国统治阶级
二、指代游荡之人
三、指代跳舞的人
四、指代女巫
五、指代神
第三节 小结
一、“子”指代巫规
二、“子”指代神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国巫教与《老子》和浪漫文学源流——《诗·陈风·宛丘》情字发覆[J]. 艾荫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J]. 马玉娟. 文学教育(上). 2010(07)
[3]《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J]. 龙文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陈风·宛丘》是祭天祈雨诗[J]. 樊树云. 诗经研究丛刊. 2006(01)
[5]《毛诗序》以美、刺说诗探故[J]. 梅显懋.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1)
[6]浅论《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分类[J]. 董常保.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7]《宛丘》、《东门之枌》中的巫舞和陈地巫风探源[J]. 过文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8]《诗经·国风》中民俗风情探析[J]. 王军华.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4)
[9]《宛丘》巫舞辨[J]. 郑思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03)
博士论文
[1]《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 江林.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8891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背景分析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子”基本字音字形及释义
第三章 《诗经·国风》里的“子”
第一节 《诗经·国风》不同类别中的“子”
第二节 《诗经_国风》里“子”的意义分类
一、指代孩子、儿子、儿女
二、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意为“你、您”
三、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意为“你、您”
四、指代男女均可
五、指代臣子
六、指代古代奴隶主贵族
七、其他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诗经·国风·宛丘》“子”的考辨
第一节 历代训诂学家对《宛丘》“子”的不同解释
第二节 《宛丘》“子”的不同解释剖析
一、指代陈国统治阶级
二、指代游荡之人
三、指代跳舞的人
四、指代女巫
五、指代神
第三节 小结
一、“子”指代巫规
二、“子”指代神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国巫教与《老子》和浪漫文学源流——《诗·陈风·宛丘》情字发覆[J]. 艾荫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J]. 马玉娟. 文学教育(上). 2010(07)
[3]《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J]. 龙文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陈风·宛丘》是祭天祈雨诗[J]. 樊树云. 诗经研究丛刊. 2006(01)
[5]《毛诗序》以美、刺说诗探故[J]. 梅显懋.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1)
[6]浅论《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分类[J]. 董常保.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7]《宛丘》、《东门之枌》中的巫舞和陈地巫风探源[J]. 过文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8]《诗经·国风》中民俗风情探析[J]. 王军华.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4)
[9]《宛丘》巫舞辨[J]. 郑思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03)
博士论文
[1]《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 江林.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8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51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