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
本文关键词:“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其昀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不仅继承浙东学人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而且积极吸纳新知,在史地学术、教育、哲学、国防战略、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项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贡献。张其昀的“儒生”本色,在1949年之前,主要表现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澄思渺虑、潜心研究,不懈地为时代困境寻找出路的天下情怀上。赴台之后,他为传承道统、弘扬民族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治学重心也从地理学向历史文化倾斜,并对儒学本身做出系统的解读与阐释。研究张其昀其人其学,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不仅在传统分崩离析的二十世纪担负起传承道统的一份重任,更于中西交汇的时代机遇中,为推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的努力。众所周知,传统儒学在二十世纪遭到了极大挑战,从内涵都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抽象的变化如何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个体身上,张其昀其人其学不失为一个典型的个体样本。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把张其昀的儒生情结与学术活动结合起来,把人物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努力结合起来,以较为全面地诠释人物及其学术。全文以“儒生”与“学术”为关键词,前者贯穿于第一至六章,后者贯穿于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张其昀的庭训、师承,及其克勤克俭的治学、治事精神。该章以丰富的资料补充了前人论张氏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不足。前人多论其师柳诒徵、刘伯明,而较少论及竺可桢对他的教育影响。该章不但汇总、充实并深化了这三面的师承与学术源流,并提出国学大师王伯沆对其个性修养与道统意识的涵养不容忽视。前人论张氏治学、治事的细节,极为零散,该章在此方面汇总了大量的资料,并提炼出“克勤克俭”的这一核心性格要素。此要素不仅是张氏在治学、兴学上获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学人精神的传承。 第二章主要梳理、论述张其昀的著述情况,及其在发展学术、文教事业方面的主要贡献。该章将人物生平与著述的发表、出版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在梳理著述概况的同时,彰显了人物在不同时段的关注重心,以及人物生平与学术关注重心的互动关系。此外,张其昀在地理学、方志学、当代史研究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论文主要出于篇幅结构上的考虑,而未将这些列为考察重点,故在著述整理部分予以适当呈现。张其昀经历了近代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并曾组织、领导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扮演过“学术领导人”这一在现代学术事业中越来越突出的角色。该章突出了张其昀的这一特殊角色。第三章主要溯源张氏“史地结合”的治学理念,并抽象概括出这一理论体系,再结合具体的治学实践,阐发张氏对“史地结合”的灵活运用,突出了该方法的优点。此外,张氏以“史地结合”的理念创办了浙江大学史地系,并将其建设为民国时期国内一流的史地系,该章亦究明了张氏的“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主要抽象概括出张其昀“思想创造历史”的理论系统,并论述了张氏在这一历史观的引导下,如何认识曾创造中国历史人文的思想。思想是人类的特性,张氏主张“思想创造历史”,精英史观遂成为此一理念的伴生物。值得注意的是,张氏既认为“大人物”们主导了历史,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又申明不能神化精英人物。该章还论述了张氏学以经世,为探索新思想、新的文化动力而作出的诸端尝试与努力。第五章首先究明张其昀为什么要笔削史料,而刻意以修撰通史的方式“综合中历史文化的精华”。接着论述张氏考察国史的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最后论述了他以上述方法撰修通史的得失。第六章主要从文化信仰方面,阐释张其昀崇拜孙中山、追随蒋介石的根本原因。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是联接华夏儿女的血脉津梁,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博得文化保守主义者如张氏等“顽固分子”的认同,从而能获得最广大范围的华人群体的认同。 张其昀一生向往孔子学说,立志要“为往圣继绝学”,愿做二十世纪的“圣人之徒”。他一生孜孜治学,尤其善长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文化观念、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等统一起来说明问题。他热爱学术,不仅志在传承民族学术,更在学以经世,勉力以学术强国的梦想和努力,而躬行实践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垂教。张氏生前在台湾高倡复兴文化,即以传统融合现代,对中西文化察其异而会其通,贯通新旧,融合文质。一方面“要以东方文化为基本,去芜存菁,除弊兴利”,一方面要深究近代科学,“采取西方文化之所长”,作为新血液,以造成现代中国的新思想。再以此新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动力,而致力于复兴中华民族。此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中国梦”的主流思潮遥相呼应。可知时间虽分过去、现在与未来,空间虽有东西南北与海内、海外,但华夏子孙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心”却是相通的。
【关键词】:张其昀 儒家 学术思想 史地结合 中华五千年史 大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2;K82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绪论14-28
- 一、选题旨趣14-19
- 二、学术史回顾19-25
- 三、研究资料、方法与框架25-28
- 第一章 “圣人之徒”的由来28-55
- 第一节 庭训与师承28-42
- 一、庭训与中学教育28-31
- 二、大学时期的师承31-42
- 第二节 克勤克俭的“土著学者”42-55
- 一、本土培养出的杰出学人42-44
- 二、克勤克俭,成就事业44-55
- 第二章 治学与兴学55-95
- 第一节 著述与治学理念55-76
- 一、著述概况简析55-71
- 二、治学理念与方法71-76
- 第二节 推进学术与文教事业76-95
- 一、组织、领导学术活动76-82
- 二、传媒出版事业的贡献82-89
- 三、“台湾教育之父”89-95
- 第三章 时空交织,史地结合95-139
- 第一节 史地学术源流95-103
- 一、学术理念溯源95-100
- 二、实地考察活动100-103
- 第二节 “史地结合”的理论系统103-129
- 一、以地理解释历史104-108
- 二、以历史解释地理108-114
- 三、转记述为解释,成实用之学114-118
- 四、非仅限于史,亦以解释当前文化现象118-120
- 五、非仅限于史地,亦以解释其他领域问题120-125
- 六、会通的精神125-129
- 第三节 创办浙大史地系129-139
- 一、办学思想129-132
- 二、建设史地系132-134
- 三、办学引起的非议及其终结134-139
- 第四章 思想、人物与历史139-180
- 第一节 “思想创造历史”139-154
- 一、理论之缘起139-141
- 二、具体的理论系统141-154
- 第二节 接续传统人文主流思想154-167
- 一、论儒学与传统中国154-164
- 二、论儒家的宗教精神164-167
- 第三节 探索新思想的努力167-180
- 一、由本土思想升华出的“策论”168-170
- 二、沟通东西,谋本土思想之“化生”170-180
- 第五章 《中华五千年史》的文化审美180-221
- 第一节 “继往开来之努力”180-186
- 一、笔削史料,启导人文精神180-182
- 二、“经史结合”,通贯儒学182-183
- 三、独撰通史,成“一家之言”183-186
- 第二节 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186-215
- 一、“民生史观”之质朴务实186-191
- 二、文化源头之悠久高明191-197
- 三、“道统”思想之博大深沉197-204
- 四、“平天下”的伟大成就204-208
- 五、文化审美的表现方式208-215
- 第三节 笔削之得失215-221
- 一、承续旧史,善尽历史教育功能215-216
- 二、文化保守主义之“过犹不及”216-221
- 第六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卫道”情结221-262
- 第一节 关于“阳明学说”221-228
- 一、论“良知”222-226
- 二、论“力行”226-228
- 第二节 关于“三民主义”228-246
- 一、集大成的精神229-230
- 二、标榜仁爱230-233
- 三、提倡“仁智双修”233-237
- 四、政治上的“中庸”237-239
- 五、国际关系上的“忠恕”239-241
- 六、对大同理想的追求241-246
- 第三节 服膺孙、蒋之道246-262
- 一、由“学”入“仕”246-250
- 二、崇仰孙、蒋背后的文化原因250-256
- 三、观念中的矛盾256-262
- 结语262-269
- 一、在儒家道统中成长起来的学术262-265
- 二、学术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265-269
- 附录:关于张其昀的图片记忆269-281
- 参考文献281-292
- 一、张其昀著述281-283
- 二、相关研究的主要著作和文章283-285
- 三、其他参考著作和文章285-290
- 四、网络资源290-292
- 后记292-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焕镳;;韩非子简论[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59年03期
2 武道房;;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与诗文批评[J];文学评论;2011年03期
3 蔡德贵;;稷下学研究[J];哲学动态;1984年11期
4 赵敏;宋锡同;;王夫之学术思想成长轨迹[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5 秦跃宇;龙延;;何晏玄儒兼治思想发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潘俊杰;;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儒、道互补文艺观的演变[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7 魏冰;;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郑振邦;;析司马迁的历史是非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谢桃坊;;论刘咸p樀墓Ч勰钣胙跛枷隱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楼绍来;;古松无量寿 老鹤不知年——刘树农教授养生五字诀[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然;剧佳琳;;谈张仲景重视护理的学术思想[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吴焕荣;张明丽;杨丹;;张仲景治疗急症学术思想浅谈[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徐美春;熊忠昌;熊雅兰;;喻嘉言学术思想与医疗研究浅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雯景;;刘定西老先生中医学术思想推介[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顾树华;;传承吴氏学术思想 践行吴老温阳大法[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付伟;张广智;;做好名老中医药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很有必要浅谈现代骨伤流派名家苏玉新的诊疗特色[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凡成;徐绍勤;谭奕;彭斌;陈协云;文志;陈舒华;李浩;周光源;孙静;郭兆刚;周小军;段小惠;;谭敬书教授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与继承[A];第15届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讨和继续教育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凡成;徐绍勤;谭奕;彭斌;陈协云;文志;陈舒华;李浩;周光源;孙静;郭兆刚;周小军;段小惠;;谭敬书教授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与继承[A];中医耳鼻喉学术传承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9年
9 徐惠梅;;郭文勤教授诊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及验案举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10 杨奕望;吴鸿洲;;明代医家施沛学术思想钩玄[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记者 陈国裕;龚育之学术思想研讨暨新著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N];学习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朝晖;国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亟待抢救[N];科技日报;2009年
4 曾红 杨文;纵揽古今心理历史横贯中外学术思想[N];光明日报;2001年
5 记者 马芳;李理再获“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奖”[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6 闻尔;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阐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6级博士 沈萌;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8 刘敏;弘扬儒家自省文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N];青岛日报;2010年
9 天津市公安医院 张勉之;张大宁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学术思想初探[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明芬;周铭心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调冲法治疗不孕症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刘展华;中医肿瘤学家周岱翰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蓝丽霞;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妇科学术思想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帅;彭万年教授学术思想及医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李聚林;冯五金教授六位一体理念治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六位一体理念治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9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林素琴;台湾医家朱木通学术思想和方证辨证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李倩;任应秋关于脉法的学术思想整理及其传承方法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戴品;yす舛痉僦に急嫣氐阌胙跛枷肭澄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符静;论罗泽南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4 孙素云;杨叔禹教授论治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健美;唐鉴学术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03年
6 张国强;陈直养生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旭;朱肱对《伤寒论》学术思想之继承与发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金龙;邵朝弟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郑瑛;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宁;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3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