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钱穆教育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6-16 08:02

  本文关键词:钱穆教育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钱先生一生以教书为正业,读书著书为副业,收获皆丰,成就斐然。钱先生执教讲堂达七十五年之久,对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一生无悔。钱先生对于教育又多有论述,其见解多显真知灼见,对于今日仍不乏启迪与指导意义。 本文即从此点出发,分上、中、下三篇,企图勾勒出钱先生乃一伟大教育家之概貌。本论文题目虽为“钱穆教育思想初探”,但笔者认为,思想之形成有其源头,发展有其实践之轨迹,决非一蹴而就。 因此,本文上篇即论述钱先生的家庭教育及其早期学校教育对钱先生以后思想之形成的重要影响,分别论述家族、钱先生的父亲、母亲、兄长对钱先生的教育,希望能从中窥探出钱先生教育思想之源头。 中篇专述钱先生为师从教的教育生涯,分中小学(含师范学校)、大学、及钱先生创办新亚书院三个阶段。从钱先生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以“传道授业解惑”立命并躬行践履的师之形象,还能从那铿锵有力的实践足迹中觅得钱先生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论文的下篇专述钱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这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分为五章,分别是“再倡传统教育之精神”、“师道之尊严”、“做学问的方法论”、“中等教育改革论”、“理想的大学教育梦与实现”。钱先生关于教育的论述颇多,并涉及到哲学、历史、中西文化等各个方面,笔者从中思量再三,选取自认为最能代表钱先生教育思想的部分加以阐述。钱先生的教育思想多是从其教育实 践与学术思、企叫。寻来的,不仅有的放矢,其中更包含了钦光\几 为一名史学末的存智。 笔者认入,饯先生的教育思想亦是以其史学思想为w昼,汁 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多有阐发。他的教育价值论以再倡传统教污 之精神为核心,即一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 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精神。要复归此种教育精神,,尤应重塑师逆/ 尊严,这也是钱先生在师道观中论述的重点。以教育为事业,以 学术研究为安身立命之所在,钱先生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跋涉, 并在晚年总结出自己一生做学问的方法与感悟。他从智慧与功力 两个方面入手,总结了做学问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 层次。其治学论对于后辈学子颇有启发与指导意义。钱先生曾在 中学执教九年,此种经历使他对于中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在中学阶段,知识学业不应占最高地位,其论述的理由令 人赞同。钱先生驰骋大学讲堂达半个世纪,对于大学教育从来都 有一种理想与抱负,即大学教育不仅是一国立国精神之发源地; 更应以培养“通才”为己任。钱先生的“大学教育论”在其教育 思想中占有厚重的分量。 钱先生的教育思想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仍有许多内容闪着 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对其教育思想中存在的一 些偏见与局限,笔者将结合时代背景与钱先生的学术思想,力求 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本文试图勾勒出钱先生乃一伟大教育家之概貌,重点论述其 教育思想之精华,客观评价钱先生教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为 钱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树立其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前言11-13
  • 上篇 严父、慈母、良师奠定生命之基石13-26
  • 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启蒙14-22
  • 一. 七房桥与两部书14-15
  • 1 衰败的七房桥14-15
  • 2 祖父遗留的两部书15
  • 二. 父亲:文质彬彬士君子 身教言教伴一生15-18
  • 1 士的终结与传递15-17
  • 2 对子女的挚爱与教育17-18
  • 三. 贫而乐的母亲18-19
  • 四. 兄长--手足之情永思量19-20
  • 五. 家庭教育为一生教育之滥觞20-22
  • 第二章 学校教育的影响22-26
  • 一. 一番话开启学问门22-23
  • 二. 师道之挽歌23-24
  • 三. 恩师情深24-26
  • 中篇 为师传道七五载 桃李芬芳满天下26-59
  • 第一章 为乡教奉献十八载年华(1912--1929)26-37
  • 一. 后宅初级小学之改革27-31
  • 1 改革之缘由27-28
  • 2 改革之内容28-31
  • 3 无奈的离去31
  • 二. 集美学潮再引退意31-33
  • 三. 风气淳朴的无锡三师33-35
  • 1 著述皆由讲义而来33-34
  • 2 师生如同一家人34-35
  • 四. 苏州中学的国文首席35-37
  • 1 恪守本职35-36
  • 2 对学生的关怀36-37
  • 第二章 驰骋大学讲堂 著述育人收获丰(1930--1949)37-52
  • 一. 北平八年38-44
  • 1 燕京大学38-41
  • (1) 生活上的一大改变38-40
  • (2) 为北平学界所瞩目40-41
  • 2 北京大学一展史学才华41-44
  • (1) 开设课程 思虑必深41-43
  • (2) 游历亦如读史43-44
  • 二. 国难飘零十一载 授业著述不停歇44-52
  • 1 抗战时期 书生报国45-48
  • (1) 国难之时学生的职责45-46
  • (2) 为青年、为时代而作《国史大纲》46-48
  • 2 人才辈出的齐鲁国学研究所48-50
  • 3 私立江南大学50-52
  • 第三章 创办新亚书院 生命中另一华采乐章(1950--1965)52-59
  • 一. 新亚书院的发展历程53-54
  • 二. 为新亚呕心沥血54-59
  • 1 为新亚筹款54-56
  • 2 薪火相传的新亚56-59
  • 下篇 教育思想述要59-97
  • 第一章 为近代中国病源作诊断--再倡传统教育之精神59-64
  • 一. 为生病的中国寻找病因59-60
  • 二. 民国时期教育失败之原由60-62
  • 三. 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复归62-64
  • 第二章 重建师道之尊严64-68
  • 一. 师道之沦丧64-65
  • 二. 师道之尊严65-66
  • 三. 如何重建师道之尊严66-68
  • 1 老师应重行道践履66-67
  • 2 师道之兴源于学术自由67-68
  • 第三章 做学问的方法论68-78
  • 一. 何谓学问69-71
  • 1 “学问乃人类天赋之表现”69-70
  • 2 “学问有其甚严之规律”70-71
  • 二. 做学问之智慧与功力71-75
  • 1 做学问的两要素71-72
  • 2 做学问的三个阶段72-75
  • 三. 学问分野之异同75-78
  • 第四章 中等教育改革论78-84
  • 一. 树立文化教育、人才教育两面旗帜78-80
  • 二. 以本国语言文字为中心80-83
  • 1 教育为文化之载体80-81
  • 2 为中等学校国文教材献良策81-83
  • 三. 知识学业不占最高地位83-84
  • 第五章 理想的大学教育梦与实现84-97
  • 一. 大学教育:立国精神之发源地85-86
  • 二. 提倡通学86-90
  • 1 大学教育之弊病86-87
  • 2 通学体制之建立87-89
  • 3 通学之益处89-90
  • (1) 对国家和社会89
  • (2) 对学生89-90
  • 三. 对西方大学教育的思考90-92
  • 四. 新亚书院--一番理想之实现92-97
  • 1 新亚书院之精神92-93
  • 2 新亚书院的教育内容93-95
  • 3 人生理想之培养95-97
  • 结语97-10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方昱;高扬“文化教育”“人才教育”——钱穆中等教育思想及实践述要[J];历史教学;2005年04期

2 洪明;;略论现代新儒家对书院精神的继承和阐扬[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静;钱穆高等教育价值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晓珊;钱穆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钱穆教育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54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