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资源稀释理论视阈下二孩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形成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4 19:27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家庭中二孩的出生容易使得一孩将二孩视作为既得利益的竞争者和原有中心地位的替代者,从而产生剥夺感、无奈感、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等心理问题。文章基于资源稀释理论,从经济资源、心理资源、时间资源和社会资源维度分析了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希望父母能够充分厘清一孩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构建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促进一孩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9(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 “被抢走”的剥夺感:经济资源稀释的影响
    (一)一孩享受的教育投入被稀释
    (二)一孩拥有的生活消费被约束
二、“被替代”的无奈感:时间资源稀释的影响
    (一)一孩独享父母陪伴的时间难以被保证
    (二)一孩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候难免被干扰
三、“被抛弃”的孤独感:心理资源稀释的影响
    (一)一孩感知到的爱与关注不再聚焦
    (二)一孩感受到的爱与满足不再及时
四、 “被忽视”的失落感:社会资源稀释的影响
    (一)一孩认识到物质支持需求被遗忘
    (二)一孩体验到情感支持需求被忽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与“不生”的矛盾——家庭资源、文化价值还是子女性别?[J]. 穆滢潭,原新.  人口研究. 2018(01)
[2]城市“二孩”家庭的养育:资源稀释与教养方式[J]. 徐浙宁.  青年研究. 2017(06)
[3]兼顾与分担:妇女育儿时间及家人影响[J]. 郑真真.  劳动经济研究. 2017(05)
[4]论关于贫困的生活资源理论[J]. 古洪能,金禹.  社科纵横. 2017(10)
[5]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调查[J]. 杨芷英,郭鹏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3)
[6]二孩时代生还是不生?--独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J]. 洪秀敏,朱文婷.  北京社会科学. 2017(05)
[7]家庭地位、人际网络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 姚远,张顺.  青年研究. 2016(05)
[8]低生育率背景下儿童的兄弟姐妹数、教育资源获得与学业成绩[J]. 张月云,谢宇.  人口研究. 2015(04)
[9]青少年学业压力、父母支持与精神健康[J]. 肖莉娜,梁淑雯,何雪松.  当代青年研究. 2014(05)
[10]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调查[J]. 张勇,尹秀芳,徐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硕士论文
[1]二孩家庭儿童同胞互动个案研究[D]. 方玉莹.南京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3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313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