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替代性学校的定义和历史画像——兼谈对我国工读教育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19 13:47
尽管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定义,通过努力仍然可以为美国的替代性学校勾勒出一副四维历史画像。在其诞生之初,设立学校的目的是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守取代了创新。尤其在零容忍纪律和问责制的双重压力之下,替代性学校越来越多地与高风险、强制性、惩罚性相关,整个替代性学校体系逐渐陷入丧失多样性的风险之中。中美两国面对的实际上是同样的教育问题,工读教育改革应该借鉴美国替代性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工读教育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属性应该得到更大的关注。在未来的改革中,需要厘清与司法的关系,重点在传统教育与工读教育间建立纽带,着力完善两者间的双向流动机制。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9,(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美国替代性教育的界定
(一)模糊的定义
(二)四维度视角
1.替代性学校的目标人群。
2.替代性学校的运作空间。
3.替代性学校的课程内容。
4.替代性学校的入学程序。
二、美国替代性学校的历史画像
(一)20世纪60-70年代:蓬勃兴起
(二)20世纪80年代:转向保守
(三)20世纪90年代:聚焦风险
1.1994年《校园禁枪法案》(GFSA)。
2.1997年《残疾人法案》修订案(IDEA)。
3.校园零容忍政策的普及。
(四)21世纪至今:回应问责
1.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
2.2004年《残疾人法案》修订案(IDEA)。
三、美国替代性学校的启示
(一)工读教育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二)入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目的
(三)工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
(四)发挥校园纪律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工读学校法律定位的再思考——以美国替代学校为参照[J]. 张振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2)
[2]美国替代性学校及其对中国工读教育的启示[J]. 王波,包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1)
[3]街头辅导与少年商谈:日本不良少年矫正教育的启示[J]. 吴海航.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4)
本文编号:3290812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9,(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美国替代性教育的界定
(一)模糊的定义
(二)四维度视角
1.替代性学校的目标人群。
2.替代性学校的运作空间。
3.替代性学校的课程内容。
4.替代性学校的入学程序。
二、美国替代性学校的历史画像
(一)20世纪60-70年代:蓬勃兴起
(二)20世纪80年代:转向保守
(三)20世纪90年代:聚焦风险
1.1994年《校园禁枪法案》(GFSA)。
2.1997年《残疾人法案》修订案(IDEA)。
3.校园零容忍政策的普及。
(四)21世纪至今:回应问责
1.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
2.2004年《残疾人法案》修订案(IDEA)。
三、美国替代性学校的启示
(一)工读教育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二)入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目的
(三)工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
(四)发挥校园纪律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工读学校法律定位的再思考——以美国替代学校为参照[J]. 张振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2)
[2]美国替代性学校及其对中国工读教育的启示[J]. 王波,包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1)
[3]街头辅导与少年商谈:日本不良少年矫正教育的启示[J]. 吴海航.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4)
本文编号:3290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3290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