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4:27

  本文关键词: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需求导向 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培训体系 运行机制


【摘要】:农民科技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形成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主体视角,分析政府、非政府层面和不同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将农民科技培训供给划分为制度、科技和资金三大要素,并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包括政府主导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和市场引导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内的需求导向的农民科技培训系统,提出了其运行机制。并以农业高校依托型的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体系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作为实践调查案例,提供适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和建议。 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果和结论: (1)通过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界定农民科技培训需求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农民,并认为农民是科技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利益或需求主体。利用第一手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民素质现状以及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内驱力、需求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将新型农民划分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和农村精英人才队伍两大类,明确其不同的培训需求。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培训信息的需求强烈,但实际宣传不到位;农民最能接受的培训形式为田间示范;培训内容偏重于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喜欢专家田间指导和短期的培训方式;以增加收入为培训主要目的。利用序次多值选择模型(logistic,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数据拟合,研究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培训需求与农民个人掌握的社交资源、从事的产业及其规模、家庭收入的关系密切。建议要进一步契合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同时针对特殊人群,例如村干部、农业技术骨干、农业大户等要积极开展分层培训。 (2)通过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及其能力评价的分析,认为制度、科技和资金构成了两大类培训供给主体的三大要素。以辽宁省为例,构建了和上述供给要素相匹配的农民培训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制度创新能力指标、科技资源投入产出能力指标、培训资源投入能力指标和培训价值产出能力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以模糊数学法(FAZZY)为工具进行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的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达到“很强”的程度,据此认为辽宁省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等级为很强。 (3)通过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认为培训有效需求和培训有效供给是互为前提、互为动力的。构建了需求导向的农民科技培训供需均衡体系,指出政府主导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市场引导型农民科技培训是供需均衡实现的两大支撑平台,缺一不可。借鉴系统工程论方法,利用实证调研数据分析达致农民科技培训供需均衡的自组织和被组织措施,力求通过各主体能力建设,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供需均衡。最后提出保证需求导向的农民科技培训的供需均衡,实现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引导型两大培训平台进一步耦合的机制,包括制度保证、设施完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和按需定训等,保证中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通过对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实践与调查的分析,指出政府是农业高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组织和投入主体,而农民精英是农业高校农民培训的对象。以依托沈阳农业大学开展的、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的“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为调研案例,以农民学员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认为此种培训模式符合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训需求,但由于其在培训方法、时间、课程、教师和组织管理等需求方面比普通农民要求更高但也注重实际,看重实践锻炼机会,看重培训效果,而不在乎多花点时间,因此提出建立培训前的选拔评价体系、培训中的协调整合体系、培训后的支持培养体系。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也在提高农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农民组织化程度、关注生态环境能力、应用传播新技术能力和提升社会心理素质等方面有一定效果。 (5)通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实践与调查的分析,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要在市场引导下,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骨干为培训目标。以沈阳市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为例,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定量分析了开展了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依托沈阳市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效果达到“良好”层次。最后提出了提高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的建议,即将农民需求和组织引导相结合,确定培训方向;将农民的接受程度和长远发展相结合,设计培训内容;将政府扶持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做好跟踪服务。
【关键词】:需求导向 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培训体系 运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25
  • 1.1 问题的提出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目的13-14
  • 1.1.3 研究意义14-15
  • 1.2 文献综述15-20
  • 1.2.1 国外农民科技培训15-17
  • 1.2.2 国内农民科技培训17-19
  • 1.2.3 文献述评19-20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0-22
  • 1.3.1 研究方法20-21
  • 1.3.2 技术路线21-22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22-24
  •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22-23
  • 1.4.2 创新点23-24
  • 1.5 本章小结24-25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25-31
  • 2.1 概念界定25-27
  • 2.1.1 新型农民25-26
  • 2.1.2 科技培训26
  • 2.1.3 农民培训体系26-27
  • 2.1.4 农民培训机制27
  • 2.2 理论基础27-30
  • 2.2.1 人力资本理论27-28
  • 2.2.2 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28
  • 2.2.3 公共产品理论28-29
  • 2.2.4 农村精英理论29-30
  • 2.3 本章小结30-31
  • 3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31-45
  • 3.1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主体分析31-36
  • 3.1.1 农民科技培训的宏观需求主体—政府31
  • 3.1.2 农民科技培训的中观需求主体—企业31
  • 3.1.3 农民科技培训的微观需求主体—农民31-36
  • 3.2 农民视角下的科技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为例36-44
  • 3.2.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36-37
  • 3.2.2 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37-40
  • 3.2.3 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析40-44
  • 3.3 本章小结44-45
  • 4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及其能力评价45-59
  • 4.1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要素分析45-48
  • 4.1.1 制度供给45-46
  • 4.1.2 科技供给46-47
  • 4.1.3 资金供给47-48
  • 4.2 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评价—以辽宁省为例48-58
  • 4.2.1 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8-51
  • 4.2.2 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51-53
  • 4.2.3 农民科技培训供给能力的评价—以辽宁省为例53-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5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59-74
  • 5.1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其实现59-67
  • 5.1.1 农民科技培训的供需互动关系59
  • 5.1.2 需求导向的农民科技培训供需均衡体系的构建59-62
  • 5.1.3 农民科技培训供需均衡体系的系统观62-63
  • 5.1.4 农民科技培训供需均衡体系中的主体能力建设63-67
  • 5.2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运行机制67-73
  • 5.2.1 制度保证机制67-69
  • 5.2.2 设施完善机制69
  • 5.2.3 协同合作机制69-70
  • 5.2.4 信息共享机制70-71
  • 5.2.5 多元投资机制71-72
  • 5.2.6 按需定训机制72-73
  • 5.3 本章小结73-74
  • 6 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实践与调查74-92
  • 6.1 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及其定位74-78
  • 6.1.1 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74-77
  • 6.1.2 农业高校依托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定位分析77-78
  • 6.2 需求导向的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效果评估—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78-91
  • 6.2.1 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的实施环节评估78-84
  • 6.2.2 农村科技带头人培训的实施效果评估84-91
  • 6.3 本章小结91-92
  • 7 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实践与调查92-107
  • 7.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及其定位92-94
  • 7.1.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92-93
  • 7.1.2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发展定位93-94
  • 7.2 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估——-以沈阳市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为例94-106
  • 7.2.1 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评估指标的确定95-98
  • 7.2.2 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评估的具体实施98-105
  • 7.2.3 提高会员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的建议105-106
  • 7.3 本章小结106-107
  • 8 结论与启示107-113
  • 8.1 主要结论107-109
  • 8.2 几点启示109-111
  • 8.3 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11-113
  • 参考文献113-118
  • 附录118-134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134-135
  • 作者简历135-136
  • 致谢136-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农民培育[J];求实;2007年04期

2 邓大才;论制度垄断竞争[J];人文杂志;2002年05期

3 陆辉;;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分析[J];江苏商论;2007年10期

4 梁玉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年09期

5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4期

6 赵正洲,王鹏,余斌;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年06期

7 章胜勇;李崇光;;部分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年12期

8 张世晓;;政府的性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9 吕世辰,胡宇霞;农村精英及其社会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方亚兵;钱春良;姜明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培训实证研究——基于宁波的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雪莲;对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静;政府在农民培训供给中的角色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3 付铁峰;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邵文珑;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均衡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马文忠;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贺建平;青年农民科技素质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倪斌;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技术培训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娜;农民技术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章高丽;福建省科技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潘春丹;南汇农民分类培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1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751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