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5-03-23 12:38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茂岑小学 吴家珍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课文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个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笔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能把德育看做归纳文章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而应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没有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情感的培养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德育也如此。教师不应该以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如今的孩子个性丰富,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
本文编号:18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