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4 17:14

  本文关键词: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3年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马睿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后简称为‘学校体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学校体育任务艰巨、复杂,不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而且历史证明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和取向的明鉴,有利于从中发现现存的问题,以便找出适切的、有利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应对策略。因此,,本论文对我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综述分析。然后,然后对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原则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中指出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方面现存的问题。最后,又在对中西方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针对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改革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主要发现:第一,我国学校体育目前在观念上还存在超前与滞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等方面的认识差异问题;第二,我国学校体育在历史各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都各自体现了当时特定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和理念。这些传统价值取向已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中阻碍青少年健康基本诉求的羁绊;第三,学校体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和背离,包括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和政策诉求与学校体育教育现状、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健康现状形成的巨大反差。 本研究提出的应对策略如下:一,整个教育领域应视国家体育教育政策中“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二,要建立满足学校体育课程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包括政策、教学和教育体制保障体系。所谓价值最大化是指: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和国家体育发展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现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三,从体制和文化建设角度完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诉求。主要是通过推行以人为本的体育个性化教育,结合体育评价体系中同教同轨的体育教育体制的完善,推行从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体制改革为手段、建立青少年运动基础为诉求、青少年健康和体育运动能力发展为目标、从体制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与终身学习意识,从而培养和建立全民体育的国家基础和民族健康观的体育教育发展战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龙;温志宏;张改英;;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我认知对体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8期

2 樊申元;秦纪强;孙文树;;普通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3 向青松;;浅谈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4 孟凡钧;;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5 李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效果及评价体系建构[J];教学与管理;2009年33期

6 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0期

7 耿惠杰;米利玖;赵忠;;浅谈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之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3期

8 王玉七;;学校体育在“三生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功能[J];学理论;2010年13期

9 张志强;;浅议中学体育课程开发资源的必要性[J];教师;2010年32期

10 李海英;;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传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红;;新课程理念的CAI体育课堂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杨志民;席莉;宋旭;;影响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丁奎;高职女生田径技术教学的实践探讨[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王耀廷,王伟;试论江泽民的“大学外交”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许金柜;;论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60年变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陈思奇;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汤利军,苗志刚,潘绍伟;浅论“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8 王红雨;杨毅;崔杰;;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干预措施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2期

9 傅洲杰;;金华地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合理化程度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10 张建彬,赵学峰;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孔武;;民营经济发展与宪法改革模式的选择[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4 荣宁;;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文霞;;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由增量改革到整体推进的影响[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余悦;;经济转型时期的政府转型与社会建设——以民生建设为视角[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屈波;;国有JC厂产权改革问题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管振华;;对小集团教学在中学乒乓球教学运用实效性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9 傅尔基;;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和谐型市场经济体制试探[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10 段进朋;王旭;;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市场改革[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松;我国职业沙滩排球项目市场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婷婷;国家能力视角下的研究型合资企业(RJV)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合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衔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龚玭;上海市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莉莉;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莹;武汉市部分初级中学校内运动会开展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佳佳;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朝鲜族小学双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曦;广州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静;发展民营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的互补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科;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臧一哲;山东邮政集团公司资产重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邵恒忠,徐勇,王丽秀;论社会发展观对体育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于善旭;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何玲,张力为;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杨绛梅,周宇,董官清;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互动与融合——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周建伟;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楼兰萍,虞力宏;社区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王相林;产权、制度与公平竞赛——解读“假球黑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詹建国;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运动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天勇;[N];光明日报;2004年

2 曾军 整理;[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曲晓阳;[N];中国体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军科;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庄严;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绪梅;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改革的设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夏伟峰;;论自我教育的特征及发展与学校体育中的自我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3 张代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学校体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蔡寄平;张亚廷;;再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5 郭传鑫;;对多元文化下体育教育的文化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8年03期

6 孙柱兵;;析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定位[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体育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994年05期

8 钱杰;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观念之探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高文豹,梅哲金,周学军;论终身体育[J];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体育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挺;;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突破[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翟廷立;庞洁;姜玉莲;;试论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梁久学;郑振友;程慎玲;孔祥伟;;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评价研究——对167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彭健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突破[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刘玫瑾;;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邓士琳;刘建华;;对普通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A];残疾人体育研究——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4年

7 肖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群众体育研究——中国家庭体育教育初探[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李荣芝;虞重干;;我国瑶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调研报告[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刘继领;;对上海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陈义;;甘州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喜保;[N];工人日报;2010年

2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部 范佳音 许传宝;[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范文博;[N];天津日报;2004年

4 杨超;[N];中国体育报;2001年

5 秦皇岛海关学校 张重光;[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平萍;[N];中国体育报;2008年

7 邯郸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李勇霞;[N];邯郸日报;2008年

8 江苏省戴窑初级中学 沈宇;[N];中国体育报;2009年

9 记者 赵仁伟 王思海 陈灏 陈健;[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旭光;[N];中国体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迪迪;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屈宏强;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5 余岚;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6 焦卫宾;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清琼;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9 王岩;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曲国洋;日本竞技体育体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睿;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国成;上海市及苏南地区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价值取向相关问题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3 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杨;长春市高校在读女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鹏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荣合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衔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李万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覃立;观照生活:当代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安洪;哈尔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0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40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