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20:5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承袭、开发和转化世界智力遗产,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致力于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通高校,作为国粹、民粹的武术教学,技术教学导向型特点甚为突出,认为在技术学习中,文化可以自然得以传承,因而在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人类个性品质如品德、气质、良知等独立人格的培养,疏于精神价值、灵魂本质的人文化育,导致武术文化属性的教育功能渐行渐远。太极拳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然而社会认知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区,其显性的技术结构编码掩盖了其潜在的文化结构编码,忽略和远离了其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的“观念—意义”精神系统。因此,如何将武术项目的技术教学赋予文化内涵,探索武术文化的渊源与原初精神,挖掘武术文化内在精神价值,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以及全面提高身心素质水平,是目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研究拟以太极拳为个案,一是构建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格尔茨的“深度描述”理论、怀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和文化危机”理论,老子“道”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道教道藏经典及其义理、道术,从文化学、宗教学、哲学、人体科学和体育学的视角“深描”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与太极拳文化,探讨太极拳文化的身心教育属性促进大学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是在大学武术教学中全面、系统地开展的太极拳教学改革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选择与设计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构太极拳文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重塑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提升身心素质水平,探讨太极拳文化教学促进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太极拳文化是修证体悟的学问,是对人体生命潜能和本质进行深层探索的路径和阶梯,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具有“外儒内道”的文化属性,儒家文化影响了习武者的外在伦理观和传承的社会化;道家文化奠定了太极拳内在义理、心法以及功夫的生成与再造机理,影响了习武者的精神重塑。太极拳文化是精神价值本体统领器物技术,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具备强大、潜在的化育功能。(2)太极拳文化涵括太极拳精神,表现为内在的修养,唤起学生的灵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激发其道德直觉和本能体悟,以拳悟道,寻找心性的提高与升华,证验不同维度和境界的法则和生命感受,与心理健康目标要求的精神松静恬淡互相契合;太极拳道德,表现为外在的修为,报怨以德,少私利他,与社会适应目标要求的和谐圆融互相契合;太极拳功夫,是身与心、形与神的共同磨练及提升,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整体与终极关怀,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的运动自觉、强身健体互相契合,从而建构起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3)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现状,采用自编《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达标评价问卷》,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低下,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的甄别通用性达标标准,只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运动技能”的相对提高。研究表明,大学生武术基础、武术课内容结构、人文教育程度、运动习惯等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较大。将体育教学赋予文化因素,强调精神价值的化育功能,提高大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认知水平,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前提和保障。(4)在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选择与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程序,建构太极拳文化“教授—体悟—内化”式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即“传递—练习—阅读—认知—复习—体悟—评价—同化—顺应”。以此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中同化与顺应太极拳精神、太极拳道德、太极拳功夫,促进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5)太极拳教学偏重“技术”评定,易于形成被动应试效应,表面上促进了武术技术成绩的提高,实际对于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改善与提高作用甚微;太极拳文化教学理论核心思想,是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之“性命双修”特性,与5项教学目标之“身心健康”诉求之间高度契合,促成大学生建立主动性的内在目标驱动机制和社会适应的平衡调节机制。太极拳文化教学,重视育人的根本价值,是心性的磨练与生命的卫护,对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程度效果明显;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一定效果;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目标的改善效果甚微,受制约于功夫与心性增长需要时间,以武入道,改善练习者的形体与心神,重塑健全人格,是太极拳文化教学的初衷与归宿。
【学位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52.11-4
【部分图文】:
图 5-1 五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表 5-6 五因子模型拟合指数χ2df χ2/df CFI NFI IFI RMSEA子模型 1004.180 172 5.838 0.954 0.946 0.955 0.079结合 5 因子模型中各个因子中的项目和基本目标,最终将 5 个因子分别命运动参与因子、运动技能因子、身体健康因子、心理健康因子和社会适应因中运动参与目标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自觉进行武术锻炼、终生锻炼意识、制定武术锻炼计划、了解武术蕴含的文化意义五方面进行考察;技能因子从通过武术进行健身、记住两种以上武术套路、准确掌握武术动作、处置武术运动的常见损伤四个方面考察;身体健康目标从各项身体素质良康合理的饮食、早睡早起、身体形态符合正常标准、体能达标和精力充沛六面考察;心理健康从通过体育活动及时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活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障碍、通过运动调节快乐或者忧伤的情绪、在运动中保和的心态四个方面考察;社会适应目标因子从体育锻炼中勤学苦练、体育课
本文编号:2890428
【学位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52.11-4
【部分图文】:
图 5-1 五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表 5-6 五因子模型拟合指数χ2df χ2/df CFI NFI IFI RMSEA子模型 1004.180 172 5.838 0.954 0.946 0.955 0.079结合 5 因子模型中各个因子中的项目和基本目标,最终将 5 个因子分别命运动参与因子、运动技能因子、身体健康因子、心理健康因子和社会适应因中运动参与目标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自觉进行武术锻炼、终生锻炼意识、制定武术锻炼计划、了解武术蕴含的文化意义五方面进行考察;技能因子从通过武术进行健身、记住两种以上武术套路、准确掌握武术动作、处置武术运动的常见损伤四个方面考察;身体健康目标从各项身体素质良康合理的饮食、早睡早起、身体形态符合正常标准、体能达标和精力充沛六面考察;心理健康从通过体育活动及时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活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障碍、通过运动调节快乐或者忧伤的情绪、在运动中保和的心态四个方面考察;社会适应目标因子从体育锻炼中勤学苦练、体育课
本文编号:289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9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