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比赛录像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对比塑料球投入使用前后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丁宁、刘诗雯、朱雨玲的技战术,试图总结出在塑料球投入使用初期对他们技战术的影响。先分析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在三段上四人得失分总体特征,再针对每个人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她们使用塑料球打法的整体特征、个人特点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塑料球对今后打法所产生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乒乓球女队的技战术水平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通过统计分析李晓霞、丁宁、刘诗雯、朱雨玲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的过渡期(2013年2月-2015年8月)的32场比赛177局比赛所得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塑料球后,运动员在接抢段中不再表现出被动的状态,运动员可以在接发球时抢攻占据主动权;接抢段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接发球抢攻的主动意识与能力需提高。2.使用塑料球后,李晓霞和刘诗雯发球得分减少,发球被攻增加;丁宁和朱雨玲发球得分增加,发球被攻减少;李晓霞和刘诗雯应提高发球质量、增加多样性。3.李晓霞使用塑料球后,其技战术的发挥受到的影响较小,其发动进攻的主动优势表现的更加明显,三段能力均衡且高于四人平均能力,但其发抢段得分能力需要提高,表现为对塑料球良好的适应。4.丁宁使用塑料球后,其技战术发挥受到了负面影响,发抢段和相持段得分能力明显下降,其优势受到了制约,发抢段和相持段得分能力上亟需提高,表现出对塑料球的不适应。5.刘诗雯使用塑料球后,其技战术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发抢段和接抢段能力明显提高,在比赛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其相持能力明显下降,需要提高其相持能力,表现出对塑料球较为适应。6.朱雨玲使用塑料球后,其技战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三段能力均明显提高,各段没有明显的漏洞但接抢段和相持段仍需提高,表现对塑料球的良好适应。
【关键词】:女子运动员 乒乓球 赛璐珞球 塑料球 技战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1
- 1.1 选题依据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2 文献综述11-17
- 2.1 有关乒乓球技、战术的研究11-12
- 2.2 有关规则修改和技战术特征发展趋势研究12-14
- 2.3 有关李晓霞、丁宁、刘诗雯、朱雨玲的技战术特征研究14-17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7-20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20
- 3.2.1 录像观察法17-18
- 3.2.2 数理统计法18-19
- 3.2.3 比较分析法19
- 3.2.4 逻辑分析法19-20
- 4 结果与分析20-47
- 4.1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四人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整体三段分析20-24
- 4.1.1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三段分析20-22
- 4.1.2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使用塑料球三段分析22-23
- 4.1.3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三段对比分析23-24
- 4.2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分别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三段技战术对比分析24-40
- 4.2.1 对李晓霞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24-29
- 4.2.2 对丁宁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29-32
- 4.2.3 对刘诗雯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32-36
- 4.2.4 对朱雨玲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对比分析36-40
- 4.3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分别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相持板数对比分析40-43
- 4.3.1 对李晓霞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平均相持板数对比分析40-41
- 4.3.2 对丁宁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平均相持板数对比分析41-42
- 4.3.3 对刘诗雯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平均相持板数对比分析42
- 4.3.4 对朱雨玲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平均相持板数对比分析42-43
- 4.3.5 对四人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相持段平均相持板数分析43
- 4.4 对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分别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43-47
- 4.4.1 对李晓霞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44
- 4.4.2 对丁宁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44-45
- 4.4.3 对刘诗雯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45
- 4.4.4 对朱雨玲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对比分析45-46
- 4.4.5 对四人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情况分析46-47
- 5 结论与建议47-49
- 5.1 结论47
- 5.2 建议47-49
- 6 致谢49-50
- 7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5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丽娟;张辉;戴金彪;杨再淮;孟范生;史芙英;;隔网对抗项目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杰;赵传杰;马德云;;击剑比赛技战术分析的方法与软件设计[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年03期
3 虞丽娟;张辉;凌培亮;;隔网对抗项目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J];体育科学;2008年10期
4 陈卫汉;;第六届汤姆杯比赛进攻与防守技战术分析[J];游泳;2009年03期
5 程虹;;第50届世乒赛中国女团失利之技战术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6 李亮;;马龙台内球技战术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蒋津君;赵磊;陈文婧;;第51届世乒赛男单冠亚军张继科、王皓的技战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05期
8 李青峰;赵传杰;;对击剑比赛技战术分析的再认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杨华东;张玉杰;;第51届世乒赛丁宁技战术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2年06期
10 刘国兵;吴飞;郑重;金芳;;波尔对张继科技战术分析及策略研究[J];运动;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姜磊;;对朱世赫和陈卫星削球选手的技战术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2 闫琪;罗小兵;龙凤雨;王忠军;;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现场技战术分析反馈模式的构建与应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宋路冬;牛文磊;;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女子曲棍球短角球技战术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颖华;赵养清;;虚拟现实技术在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胡水清;肖丹丹;冯葆欣;米奕翔;;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朱玲;;2013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朱雨玲比赛技战术分析与研究[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7 高瑞芳;刘云清;朱海燕;马海ng;;江苏女子手球队2012年全国锦标赛主要比赛技战术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8 王永梅;张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乒乓球技战术分析诊断模型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马国强;李之俊;梁效忠;倪大海;;SRM在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10 赵会群;孙晶;苏丕仁;金季春;;数据挖掘技术在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中应用研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普;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许昕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林燕;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朱珂;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横拍进攻打法选手的技战术分析及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4 贾娜;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5 马丁;第5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技战术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6 孙亭章;对男子乒乓球选手马龙与波尔的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7 赵凯;郭跃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技战术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徐静;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段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9 胡朝霞;对优秀女子乒乓球削攻型打法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10 费亮;对三名世界优秀男子横拍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赛璐珞球和塑料球技战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3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