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技术哲学视域下我国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00:06

  本文关键词:技术哲学视域下我国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技术哲学为研究视角,运用其技术分期、主导技术、技术导向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影像资料、对比论证等研究方法,以长拳项目前八名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第十、十一、十二届全运会运动员的竞赛录像进行了全面解析。通过对其难度动作、必选动作、自选动作三方面的技术诠释,进而探寻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技术表现出,“高度集中”的分布状态,“B级难度为主、C级难度为辅、D级连接稳步提升”的技术构成,“高稳定”的完成情况。(2)“单调守一”的衔接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必选动作的常态。众多运动员对于技术组合的编排和前后衔接,缺乏新颖和创造性的技术参与。(3)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自选技术动作,存在“高频率的一致性”。套路中独具个性特点的技术动作所占的比重较少。在此种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为:其一,注重难度动作与整套动作的融合,改善高度集中的布局状态。虽然难度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但高演练才是制胜的关键。基于此,在运动员高水平的难度技术依托之下,可尝试将难度动作的段落重心适度转移,以新颖的整体编排吸引裁判的目光,以便取得更理想的运动成绩。其二,加强传统武术技术的继承、钻研与创新。传统武术技法风格迥异、动作多变,选取其中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动作编排其中。它既能够丰富套路对技术构成,又能够以实际行动保护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承。而必选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同质化僵局,亦可被打破。
【关键词】:技术哲学 竞技武术 武术套路 主导技术 技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0
  • 1.1 选题的依据8-9
  • 1.1.1 技术哲学理论的兴起8
  • 1.1.2 技术哲学易于被借鉴和采纳的特性8
  • 1.1.3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变革需要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8-9
  • 1.2 选题的意义9-10
  • 1.2.1 纵向梳理“竞技武术套路”各时期的技术特征9
  • 1.2.2 为凸显竞技武术套路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提供理论支撑9
  • 1.2.3 试图探寻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9-10
  • 2 文献综述10-14
  • 2.1 关于技术哲学的研究综述10-12
  • 2.1.1 技术哲学关于技术认识的研究10
  • 2.1.2 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与社会文化的研究10-11
  • 2.1.3 技术哲学关于技术发展的研究11-12
  • 2.1.4 技术哲学关于体育方向的研究12
  • 2.2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研究综述12-14
  • 2.2.1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特征的研究12-13
  • 2.2.2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美学的研究13
  • 2.2.3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创新的研究13-14
  • 3 研究方法14-15
  • 3.1 文献资料法14-15
  • 3.2 逻辑分析法15
  • 3.3 影像资料法15
  • 3.4 对比论证法15
  • 4 分析与讨论15-72
  • 4.1 技术哲学理论支撑下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分期15-16
  • 4.1.1 技术哲学的技术分期15-16
  • 4.1.2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分期16
  • 4.2 竞技武术套路阶段性的技术导向——以长拳项目为例16-58
  • 4.2.1 第十届全运会“主导技术”的技术哲学解析17-32
  • 4.2.2 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导技术”的技术哲学阐释32-45
  • 4.2.3 第十二届全运会“主导技术”的技术哲学释义45-58
  • 4.3 竞技武术套路阶段性技术导向的个案研究58-71
  • 4.3.1 代表性个体运动员的技术诠释58-64
  • 4.3.2 个体运动员阶段性的技术嬗变64-71
  • 4.4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质71-72
  • 4.4.1 以“B级难度”为主导技术的难度动作特征71-72
  • 4.4.2 以“指定动作组合”为主导技术的必选动作特性72
  • 4.4.3 以“砸拳等”为主导技术的自选动作特质72
  • 5 结论与建议72-74
  • 5.1 结论73
  • 5.2 建议73-74
  • 6 参考文献74-76
  • 致谢76-7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与创新[J];辽宁体育科技;2001年05期

2 陈f;吴东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周兰萍;对竞技武术套路评分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史儒林;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趋势及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花家涛,周晓;论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尹海立,张茂林;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方向的哲学浅思[J];福建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7 王岗,唐衍平;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赵越;对完善竞技武术套路评价体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刘同为,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审美范式结构[J];体育科学;2004年11期

10 马云慧;;提高竞技武术套路比赛观赏性的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强;王二平;;竞技武术套路大赛临战模式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席饼嗣;刘同为;;竞技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现状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丁保玉;解乒乒;;从规则变化探析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美学形态[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林志刚;董芳;;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路及对策[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勾庆华;;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高贯发;;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传承的若干问题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7 王继强;贾亮;赵保强;;优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大赛临战程序化技术训练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王继强;王二平;;竞技武术套路临赛实战模式的应用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温佐惠;韩英甲;王俊法;;新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中心理的影响与对策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解乒乒;丁保玉;;论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对高水平运动员技术发展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 姜霞;新形势下竞技武术套路训练发展趋势和依据[N];中国体育报;2012年

2 西安体育学院 姜霞;民乐为竞技武术套路赛添彩[N];中国体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鹏;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异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华;竞技武术套路一线教练员最佳执教年限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三卿;竞技武术套路配乐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松;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王锐光;四川竞技武术套路队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5 魏新换;河北省竞技武术套路项目十年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云;竞技武术套路进入奥运会的影响因素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7 步峰峰;竞技武术套路文化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李式华;福建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模式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9 张道鑫;竞技武术套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金杰;悬吊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腰腹肌群力量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技术哲学视域下我国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99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