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市和台北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北京市和台北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课程不仅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相连接,而且它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基础上,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要求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增进体质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大陆和台湾两地区虽然有着共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但由于长期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等不同,学校体育教育的建设与改革发展的状况也有着不同之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四所“211”工程高校和台北市四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从中选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辅仁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以北京市与台北市高校体育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透过分析与探讨北京市与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化的对比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明确。但为适应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两地区又表现出一定的特色。北京高校在《纲要》的指导下,把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内容比较丰富,而台北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更为具体。2、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都是以田径、球类、武术类和健美操类项目为主,但台北的体育新兴项目较北京要多。3、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和类型大致相同,对学分设置都有具体要求,北京高校更加注重课内体育教学,台北高校则注重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4、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评价的方式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北京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完整。在具体的实施中,北京高校更加重视终结性评价,台北高校则注重过程性评价。5、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在体育师资队伍方面,都是由一支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队伍组成。台北教师职称较北京相比多了一个助理教授,因此台北高校体育教师教授职称的比例相比北京要大。
【关键词】:北京 台北 高校体育 课程设置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3
- 1.1 选题依据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
- 2 文献综述13-23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5
- 2.1.1 课程13-14
- 2.1.2 体育课程14
- 2.1.3 体育课程设置14-15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3
- 2.2.1 有关国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15-18
- 2.2.2 有关国内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18-21
- 2.2.3 有关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现状21-23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6
- 3.1 研究对象23-24
- 3.2 研究方法24-26
- 3.2.1 文献资料法24
- 3.2.2 实地调查法24
- 3.2.3 访谈法24
- 3.2.4 问卷调查法24-25
- 3.2.5 比较分析法25
- 3.2.6 数理统计法25-26
- 4 结果与分析.26-61
- 4.1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对比分析26-33
- 4.1.1 北京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26-29
- 4.1.2 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29-32
- 4.1.3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对比32-33
- 4.2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对比分析33-41
- 4.2.1 北京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33-36
- 4.2.2 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36-40
- 4.2.3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状对比40-41
- 4.3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对比分析41-50
- 4.3.1 北京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42-46
- 4.3.2 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46-49
- 4.3.3 北京市与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对比49-50
- 4.4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对比分析50-54
- 4.4.1 北京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51-52
- 4.4.2 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52
- 4.4.3 北京市与台北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对比52-54
- 4.5 北京市和台北市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54-58
- 4.5.1 北京市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55-56
- 4.5.2 台北市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56-58
- 4.6 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58-61
- 4.6.1 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58-59
- 4.6.2 师资队伍的建设59
- 4.6.3 场地设施的建设59-60
- 4.6.4 体育课程的设置60
- 4.6.5 学生因素分析60-61
- 5 结论与建议61-63
- 5.1 结论.61
- 5.2 建议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6
- 附录66-71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泽平;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J];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2 翁惠根,施晋江,金雷;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学分制状况的分析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01期
3 梁赋;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02期
4 张耀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S1期
5 许凤莲,王进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田磊;张彪;;江苏教育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杨乃彤;尹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2期
8 王秀华;李俊敏;赵聪;;云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10期
9 李俊敏;;昆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2期
10 高自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燕丹;林淑芳;;转型期高师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金明前;;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深圳市龙岗区体育课兴趣调查[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龙春 山东省胶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要“四声”联动促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俊倩;对北京市和台北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2 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立新;北京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周立新;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砚吉;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6 于传海;连云港市高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肖湘林;小教专科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季长波;长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彩艳;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于洪;学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对北京市和台北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