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女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女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
【摘要】: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中国乒乓女队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新规则的改变以及国外乒团的崛起,越来越缩小了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的差距。由于比赛结果是由运动员及对手在场上的竞技水平来决定的。因此,中国女队要想在国际乒坛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以外,还得研究对手的打法特点,根据对手的打法特点进行不断创新,用新的技术战胜对方。根据世界最新排名,我选取丁宁、刘诗雯、李晓霞、冯天薇、福原爱、石川佳纯这六位世界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近两年重大比赛视频进行研究,利用三段统计法、分段指标评估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这六名女子运动员近两年重要比赛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所使用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总结出国内外选手的技战术差异,为我国女子乒乓球队今后的训练侧重点以及战胜国外选手提供一些参考意见。通过分析统计该六名队员30场比赛所得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发抢段的得分情况比外国队好,但使用率比外国运动员低。在处理第三板球时国内外运动员均为使用发球抢攻战术居多,其中中国队运动员使用正手技术居多,外国队运动员使用反手技术居多。2.中国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接发球时使用控制性技术与抢攻技术比例相当,其中使用接发球控制技术为第四板球进攻创造条件,接抢段得分率高。而外国队运动员在接发球中则以直接抢攻为主,尤其是台内反手挑,拧,但是由于失误多导致国外选手接抢段得分率不高。3.国内外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在相持段都是打到一般相持的球居多,其次是主动相持,最后是被动相持。中国队运动员相持能力较强,在相持段打法积极主动,主要是以进攻技术为主,得分情况较好。国外运动员在相持中也是以进攻技术为主,但是国外运动员回球线路及落点单一,不能主动变线,进攻失误较多,在关键球的处理也不如中国运动员果断。
【关键词】:乒乓球 女子 国内外 技战术 比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2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17
- 2.1 技术、战术概念及其联系12-14
- 2.1.1 技术概念12-13
- 2.1.2 战术概念13
- 2.1.3 技术与战术之间的联系13-14
- 2.2 乒乓球三段评估理论14-15
- 2.3 对中外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的相关研究15-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21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21
- 3.2.1 文献资料法17
- 3.2.2 录像统计法17-19
- 3.2.3 数理统计法19
- 3.2.4 比较分析及逻辑分析法19
- 3.2.5 三段分析统计及分段指标评估法19-21
- 4. 结果与分析21-60
- 4.1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21-37
- 4.1.1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总体技战术对比分析21-22
- 4.1.2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二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22-25
- 4.1.3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三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25-28
- 4.1.4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四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28-32
- 4.1.5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五板球使用正反手情况对比分析32-33
- 4.1.6 国内外优秀右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段最后一板球不同位置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33-37
- 4.2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37-49
- 4.2.1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总体技战术对比分析37-38
- 4.2.2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二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38-40
- 4.2.3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三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40-42
- 4.2.4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四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42-45
- 4.2.5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五板球使用正反手情况对比分析45-46
- 4.2.6 国内外优秀左手执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段最后一板球不同位置得火分情况对比分析46-49
- 4.3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对比分析49-60
- 4.3.1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三段式对比分析49-50
- 4.3.2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二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50-52
- 4.3.3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三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52-54
- 4.3.4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四板球使用技战术对比分析54-57
- 4.3.5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五板球使用正反手情况对比分析57
- 4.3.6 国内外总体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段最后一板球不同位置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57-60
- 5 结论与建议60-62
- 5.1 结论60-61
- 5.2 建议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68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03期
2 徐绍敏;浅谈儿少乒乓球运动员的启蒙训练与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于庆川,刘笑舫,周哲;情绪对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南都学坛;2001年03期
4 刘欣华,刘旭华;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肖紫燕;对湖北省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各种打法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6 吴涛;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变化与调节[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亢晋勇,柴志铭;论乒乓球运动员的意识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3期
9 陈华建;;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启蒙阶段训练的几点看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年04期
10 刘欣华;吴文侃;刘旭华;;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於竞;;关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智力状况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周百之;张丽珠;沈爱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某些心理机能的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下)[C];1981年
3 钟霞;;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空间能力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肖丹丹;苏丕仁;;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的三维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5 李安民;张玉慧;;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判断发球旋转过程中神经机制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熊志超;;乒乓球运动员以弱胜强案例心理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赵军南;魏然;;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发抢段的技战术诊断[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海辉;刘雅玲;;浅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从乒乓球运动员的文化及心理素养谈起[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赵世勇;喻晶;;我国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张媛;苏丕仁;蔡学玲;;对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庆达;“拉弧圈球”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原型[N];中国集邮报;2013年
2 黄满通;三大亮点[N];中国集邮报;2013年
3 通讯员 常宣;市政府表彰奖励王皓[N];长春日报;200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自觉践行“人文奥运”的理念[N];光明日报;2008年
5 符信;混泳乒团夺金 粤将再立新功[N];南方日报;2008年
6 李春耕;省体育局:抓住“促”字出成果[N];山西日报;2005年
7 赵光军 本报记者 梁耀予;全市职工乒乓球赛昨日开幕[N];绵阳日报;2014年
8 记者 汤一原;十二届全运会北京团成立[N];北京日报;2013年
9 刘小明;欧洲选手为何惨败[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雷震宇;大庆体育刷新二十五年纪录[N];大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周亢亢;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施之皓;基于比分的我国顶级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4 李今亮;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徐立彬;乒乓球运动员对发球旋转知觉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6 孙葆刚;我国优秀儿童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现状与评价诊断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厉彦虎;乒乓球运动员颈椎病发病规律及其与运动特点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王丽岩;运动信息模式结构特征及中枢加工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9 李擎;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洲;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质、临场应对和失败应对方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云煜韬;中国四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技战术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
3 程韵枫;中国优秀男女乒乓球运动员接抢段技术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4 万莹莹;中国乒乓球学院部分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5 马学虎;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陶莹;运动经验对内部表征方式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石陈兰;乒乓球运动员落点预判的启动效应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8 张帆;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男子双打核心制胜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王晓斐;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与接发球轮技战术特征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10 罗婉玲;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诗雯、朱雨玲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24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