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浙江船拳的挖掘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0:12

  本文关键词:浙江船拳的挖掘与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浙江船拳 挖掘 保护


【摘要】:浙江船拳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是指主要流传在具有江南特殊地域环境和船文化的浙江湖州、杭州、嘉兴等地,带有浓郁的水乡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术,与传统武术其他拳种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浙江船拳的形成与发展与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信仰等息息相关,是江南水乡独特的地域文化标签。文章主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应用了民俗学、历史学等理论。笔者通过对浙江湖州、杭州、嘉兴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船拳传承人的访谈,然后对历史传说等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逻辑推理对浙江船拳的历史起源,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考证;重点整理挖掘浙江船拳的基本套路和技术特征,探究了浙江船拳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了浙江船拳有效的传承保护措施。通过研究发现:一、浙江船拳是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军事战争、保家卫国、农耕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密切相关。二、浙江船拳分徒手和器械二大类,所用器械主要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现流传的徒手套路约30套、器械套路约20套。因器械简单,拳术实用,成为具有浙江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拳种。三、浙江船拳产生于江南水乡特殊的地域环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中延续发展,具有保存历史财富,见证社会变迁;提高人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传承民俗信仰,营造和谐环境;丰富旅游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四、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力冲击,浙江船拳存在着理论研究缺乏,技术套路挖掘不够系统,后续人才不足,生存环境变化,活动空间缩小,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五、针对浙江船拳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浙江船拳保护主体机构;建立浙江船拳传承基地;挖掘浙江船拳传承谱系;重视浙江船拳传承人培养;重视浙江船拳生产性保护;重视浙江船拳的理论研究等保护船拳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浙江船拳 挖掘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8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4 文献研究综述13-17
  • 1.4.1 船拳文献研究13-15
  • 1.4.2 浙江船拳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15-17
  • 1.5 基本概念界定17
  • 1.5.1 船拳17
  • 1.5.2 浙江船拳17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8
  • 1.6.1 研究对象17
  • 1.6.2 研究方法17-18
  • 1.6.2.1 文献资料法17
  • 1.6.2.2 实地考察法17-18
  • 1.6.2.3 访谈法18
  • 2. 浙江船拳历史渊源18-20
  • 2.1 杭州西溪船拳的历史渊源18-19
  • 2.2 嘉兴南湖船拳的历史渊源19-20
  • 2.3 湖州练市船拳的历史渊源20
  • 3 浙江船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0-24
  • 3.1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船拳产生奠定了基础21-22
  • 3.2 “以船为家,以楫为马”的舟船文化是船拳产生的条件22-23
  • 3.3 吴越人民防御保家和频繁的战事为船拳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23-24
  • 4. 浙江船拳基本套路与技术特点24-33
  • 4.1 浙江船拳基本套路25-32
  • 4.1.1 杭州西溪船拳基本套路25-29
  • 4.1.2 嘉兴南湖船拳基本套路29-31
  • 4.1.3 湖州练市船拳基本套路31-32
  • 4.2 浙江船拳的技术特点32-33
  • 5 浙江船拳的历史文化价值33-37
  • 5.1 保存历史财富,见证社会变迁33-34
  • 5.2 传承民俗文化,形成地域特色34-35
  • 5.3 提高人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35
  • 5.4 传承民俗信仰,营造和谐环境35-36
  • 5.5 丰富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36-37
  • 6 浙江船拳保护与传承37-56
  • 6.1 浙江船拳保护存在的不足37-39
  • 6.1.1 缺乏理论研究,缺少历史资料37
  • 6.1.2 生存环境变化,活动空间缩小37-38
  • 6.1.3 传承人培养力度不够,传承方式单一38-39
  • 6.2 浙江船拳保护措施39-56
  • 6.2.1 构建浙江船拳保护主体机构39-41
  • 6.2.2 建立浙江船拳传承基地,发挥学校教育传承作用41-51
  • 6.2.3 重视挖掘浙江船拳传承谱系51-53
  • 6.2.4 重视浙江船拳传承人培养53-54
  • 6.2.5 重视浙江船拳生产性保护54
  • 6.2.6 重视浙江船拳的理论研究54-56
  • 7 结论与建议56-58
  • 7.1 结论56-57
  • 7.1.1 浙江船拳的形成与发展56
  • 7.1.2 浙江船拳的内容与技术特点56
  • 7.1.3 浙江船拳蕴含的文化价值56
  • 7.1.4 浙江船拳的保护不足56
  • 7.1.5 浙江船拳的保护措施56-57
  • 7.2 建议57-58
  • 7.2.1 加强法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57
  • 7.2.2 完善政府保护机制57
  • 7.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57
  • 7.2.4 重视生产性保护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3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9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10 ;重点栏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9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9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