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4周单侧电针刺激对人脑运动皮质兴奋性的适应性变化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3:34

  本文关键词:4周单侧电针刺激对人脑运动皮质兴奋性的适应性变化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针 交叉迁移 经颅磁刺激 皮质兴奋性 皮质脊髓束


【摘要】:交叉迁移是指长期单侧肢体训练、电刺激、电针穴位刺激以及运动想象产生肌肉随意收缩等训练后,不仅训练侧肢体的肌力增加,对侧未训练肢体的同源肌肉肌力也随之增加的现象。大多数研究证明,力量增长交叉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是由肌肉结构肥大造成,即没有发生肌源性改变,主要是神经源性的变化所致。为了进一步阐明电针穴位刺激产生交叉迁移的中枢机制,本实验提出假设,长期单侧电针刺激穴位产生双侧胫骨前肌肌肉力量增长交叉迁移现象,大脑皮层和皮质脊髓束兴奋性的适应性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本实验设计四周单侧电针刺激右下肢足三里和下巨虚,观察双侧胫骨前肌的最大随意等长收缩肌肉力量,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诱发胫骨前肌动作电位并采集代表运动皮质兴奋性的适应性改变的指标,进一步探索单侧针刺后交叉迁移现象中枢的调节机制,为脑卒中偏瘫、骨折患者术后制动早期的康复、皮肤严重损毁等导致肌肉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检测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和下巨虚前后双侧胫骨前肌运动皮质代表区及皮质脊髓束兴奋性的变化,探讨单侧肢体电针刺激后对侧肢体力量增长交叉迁移现象产生的中枢神经适应调节机制。研究方法:受试者为天津体育学院非体育运动专业右利足男生21名,随机分为2组:电针穴位组(E-ACUP组)11人,对照组(CON组)10人。穴位组选取位于右腿胫骨前肌上的足三里和下巨虚穴,电针刺激频率50Hz,脉宽0.5ms,恒流,断续波,断续周期为5s,电流控制刺激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且受试者能最大耐受为宜。每次刺激时间为30分钟,每周5次,周末休息,共4周,20次。检测实验前后各组双侧胫骨前肌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胫骨前肌运动皮质代表区静息运动阈值(r MT),胫骨前肌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皮质静息期(CSP)的变化。研究结果:1.E-ACUP组实验前左右腿胫骨前肌MVC分别为257.01±31.06N、264.58±19.69N,实验后分别为302.5±17.93N、295.35±17.61N,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分别增加17.69%和11.62%;CON组实验前左右腿胫骨前肌MVC分别为282.15±16.77N、282.34±15.87N,实验后分别为291.14±19.50N、290.84±19.19N,无显著性差异(P0.05);E-ACUP组与CON组左右腿胫骨前肌MVC增长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E-ACUP组实验前后左侧静息运动阈值为75.18±11.98%和72.45±11.32%,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低了3.63%;实验前后右侧静息运动阈值为67.82±12.56%和67.36±12.49%,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降低趋势;CON组实验前左右两侧静息运动阈值分别为74.60±12.08%、72.90±10.81%,实验后分别为74.80±12.27%、72.90±10.34%,无显著性差异(P0.05);E-ACUP组左侧静息运动阈值降低百分比与CO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ACUP组右侧静息运动阈值降低百分比与CON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E-ACUP组实验前后左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分别为27.78±2.44ms和25.46±1.91ms,有显著性差异(P0.01),缩短了8.35%;E-ACUP组实验前后右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分别为26.71±3.04ms和26.06±2.87ms,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缩短趋势;CON组实验前后左右两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E-ACUP组双侧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百分比与CON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E-ACUP组和CON组实验前后左右两侧运动诱发电位的峰-峰值以及实验前后E-ACUP组峰-峰值变化百分比与CON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E-ACUP组实验前左右两侧皮质静息期分别为132.84±28.14ms、138.30±22.21ms实验后分别为117.27±28.68ms、122.94±24.44ms,分别缩短了1.17%和1.11%,有显著性差异(P0.05);CON组实验前后左右两侧皮质静息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E-ACUP组实验前后皮质静息期持续时间缩短百分比与CO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TMS检测发现,连续4周单侧电针刺激力量增长的交叉迁移现象可能的中枢适应性机制是针刺后激活了更多的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促进了大脑两半球间的信号传递,双侧皮质脊髓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这种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变化构成了单侧电针穴位刺激后力量增长交叉迁移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关键词】:电针 交叉迁移 经颅磁刺激 皮质兴奋性 皮质脊髓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1.前言12-14
  • 2.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14-27
  • 2.1 研究对象14-17
  • 2.1.1 技术路线16
  • 2.1.2 实验分组16-17
  • 2.2 实验仪器17-19
  • 2.2.1 自制踝关节等长肌力测试装置17
  • 2.2.2 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17-18
  • 2.2.3 电针仪18
  • 2.2.4 经颅磁刺激仪18
  • 2.2.5 定位导航系统18-19
  • 2.2.6 肌电采集系统19
  • 2.3 实验方案19-25
  • 2.3.1 实验设计19-20
  • 2.3.2 针刺方案20
  • 2.3.3 实验前后测定胫骨前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量(MVC)20-21
  • 2.3.4 实验前后双侧胫骨前肌运动皮质代表区兴奋性指标测试21-25
  • 2.4 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25-27
  • 2.4.1 实验数据处理25-27
  • 2.4.2 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27
  • 3.实验结果与分析27-33
  • 3.1 测试实验前后双侧胫骨前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量(MVC)的变化27-28
  • 3.2 测试实验前后小腿运动皮质代表区双侧静息运动阈值(r MT)的变化28-29
  • 3.3 测试实验前后双侧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化29-30
  • 3.4 测试实验前后双侧运动诱发电位(MEP)峰-峰值的变化30-31
  • 3.5 测试实验前后双侧皮质静息期(CSP)持续时间的变化31-33
  • 4.讨论33-43
  • 4.1 电针刺激对胫骨前肌最大随意收缩力量的影响33-35
  • 4.2 力量交叉迁移相关皮层及脊髓机制的探讨35-36
  • 4.3 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相关指标探讨:36-41
  • 4.3.1 交叉迁移现象引起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变37-40
  • 4.3.2 交叉迁移引起的静息运动阈值(r MT)的变化40
  • 4.3.3 交叉迁移引起的皮质静息期(CSP)的改变40-41
  • 4.4 维持人脑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意义探讨41-42
  • 4.5 小结42-43
  • 5.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文献综述49-65
  • 参考文献61-65
  • 附件一 缩略词索引65-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君珊;电针家兔“内关”穴对实验性慢心率影响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瑞;郑拥军;周密;杨华元;朱训生;;电针刺激对老年手术病人循环信息智能化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倪育飞;张维峰;李军;连庆泉;;电针刺激穴位对肠镜检查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和β内啡肽的影响[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涂江义;高小青;萧洪文;陈波;杨朝鲜;;电针刺激对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分化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解剖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倪育飞;张维峰;李军;连庆泉;;电针刺激穴位对肠镜检查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和β内啡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5 周杰芳;靳瑞;;不同体质群体对电针强度偏好的调查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针灸临床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王旭阳;;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霍则军;田贵华;孙凯;李志刚;韩晶岩;;百会、足三里的长期电针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肌肥大的改善作用及其机理[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12年

8 胡志苹;黄志华;王昊;王韵;黄诚;;不同频率电针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9 吴华;顾旭东;吴彩虹;姚云海;李岩;李辉;尹汉逵;马勤卫;;电针刺激头皮感觉区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程晓东;吴根诚;姜建伟;杜莅娜;曹小定;何球藻;;持续电针刺激调节创伤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的动态观察[A];第十一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参考文献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则军;百会、足三里的长期电针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肌肥大的改善作用及其机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孙静;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马路遥;电针刺激在慢性心衰大鼠中通过抑制交感兴奋改善心脏功能和重建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4 熊繁;不同电流强度电针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许娟娟;电针刺激对糖尿病大鼠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秀女;电针刺激合并中药制剂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之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高立明;单纯性肥胖者胃排空、近端胃功能、胃电活动、胃肠激素和电针刺激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余玲玲;腧穴敏化和电针镇痛的量效关系[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王津存;电针刺激百会穴治疗锂—匹罗卡品诱导性大鼠癫vN发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胡炜;人骨髓干细胞特性及电针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辉;沿视觉传导通路电针刺激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干预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磊;4周单侧电针刺激对人脑运动皮质兴奋性的适应性变化影响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6年

3 宁怡乐;电针刺激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杨挺伟;电针刺激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肌无力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侯苗苗;前扣带皮层神经元μ阿片受体介导电针刺激缓解痛情绪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向珩;早期电针刺激训练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康复效果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08年

7 刘f,

本文编号:57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7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