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07:34

  本文关键词: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 心理韧性 运动成绩


【摘要】:本研究旨在关注国家队投掷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研究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特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韧性特点及规律,探讨和分析其发挥作用的方法与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的建议与措施,可为我国投掷运动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与辅助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并可以加深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与运用,使运动员的正常训练与比赛跟心理韧性结合起来,发挥心理韧性的干预促进作用,为科学训练提供借鉴,推动投掷项目发展,对2016里约奥运会发挥助力作用,也可以提高我国运动项目投出产出比,提高效率。本文在对心理韧性及运动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成绩水平的36名国家队投掷运动员,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不同运动成绩水平的运动员进行访谈,概括分析了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挫折类型、韧性特质及保护性因素,并探讨心理韧性在运动员所遇困境中起到的作用,继而分析心理韧性在运动员追求更高运动成绩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国家队投掷运动员进行CD-RISC韧性量表的测量,发放76份问卷,收回76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9.0对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国家队投掷运动员人口学变量分别在心理韧性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对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各维度和运动成绩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国家队投掷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其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而检验心理韧性对其运动成绩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并检验心理韧性的哪些维度会对运动成绩具有预测力。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中等偏上,不同成绩水平的运动员在坚韧、自强及韧性总水平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运动成绩越好。2.通过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访谈,心理韧性在运动员追求获得更高运动成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干预促进作用。心理韧性可以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在赛场保持并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更好的在赛练结合体制中适应与成长,在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年限,创造更高的运动成就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3.国家队投掷项目中各单项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高低依次为:链球铅球标枪铁饼。4.女运动员在乐观维度上要显著高于男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也比男运动员高;来自于农村的运动员在坚韧和自强维度上都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运动员,且其心理韧性水平高于来自于城市运动员;25岁以上运动员在坚韧维度和总体心理韧性水平上要显著高于25岁以下的运动员;训练年限越长的运动员其自强维度和韧性总体水平上都要显著高于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心理韧性与运动成绩水平成显著正相关。乐观维度与成绩水平相关性不高,坚韧维度与成绩水平高度相关,自强维度与成绩水平高度相关,韧性总分与成绩水平高度相关。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韧性水平对国家队投掷运动员的成绩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坚韧维度与自强维度都具有预测力。
【关键词】:国家队投掷运动员 心理韧性 运动成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8;G8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25
  • 1.1 选题依据10-12
  • 1.2 文献综述12-25
  • 1.2.1 国内外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12-21
  • 1.2.1.1 国内外对心理韧性定义的研究12-13
  • 1.2.1.2 心理韧性起源及研究进展13-17
  • 1.2.1.3 心理韧性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17-19
  • 1.2.1.4 心理韧性测量工具19-21
  • 1.2.2 国内外对运动员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21-24
  • 1.2.3 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24-25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5-29
  • 2.1 研究目的25-26
  • 2.2 研究意义26-29
  • 2.2.1 理论意义26-27
  • 2.2.2 现实意义27-29
  • 2.2.2.1 为备战奥运提供一点借鉴27
  • 2.2.2.2 提高训练效果27-28
  • 2.2.2.3 促进投掷项目的发展28
  • 2.2.2.4 提高体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28-29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9-32
  • 3.1 研究对象29
  • 3.2 研究方法29-32
  • 3.2.1 文献资料法29
  • 3.2.2 数理统计法29-30
  • 3.2.3 问卷调查法30-31
  • 3.2.3.1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表30
  • 3.2.3.2 Conne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30-31
  • 3.2.3.3 问卷施测方式31
  • 3.2.4 半结构式访谈法31-32
  • 4 结果与分析32-47
  • 4.1 国家队投掷项目运动员心理韧性特征32-34
  • 4.1.1 国家队投掷项目运动员心理韧性总体情况32-33
  • 4.1.2 国家队各单项投掷项目运动员心理韧性情况33-34
  • 4.2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人口统计学特征34-36
  • 4.3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相关因素分析36-42
  • 4.3.1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挫折类型分析36-38
  • 4.3.2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特质分析38-39
  • 4.3.3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分析39-40
  • 4.3.4 心理韧性特质与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40-42
  • 4.4 国家队各成绩水平的运动员心理韧性情况42-44
  • 4.5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及各维度与成绩水平的相关分析44
  • 4.6 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及各维度与成绩水平的回归分析44-45
  • 4.7 心理韧性与其他运动成绩影响因素的关系45-47
  • 4.7.1 运动训练45-46
  • 4.7.2 比赛历练46-47
  • 4.7.3 竞赛场景47
  • 5 结论47-48
  • 6.建议48-50
  • 6.1 本文样本量比较小,应该扩大样本进行更准确的研究48
  • 6.2 帮助每一位运动员培养积极良好的韧性特质,实现其潜在的韧性潜能48
  • 6.3 注意各个与运动成绩的取得相关环节与心理韧性的结合与搭配48-49
  • 6.4 有针对性的加强不同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49
  • 6.5 以“构建和谐氛围”为宗旨,为运动员建立起丰富的可供利用的外部保护性因素,保证其拥有可调动的资源49
  • 6.6 选材时可以进行心理韧性测试,并将其作为心理素质重要指标49-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一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玉;浅析篮球替补运动员心理状态[J];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熊秀华;运动员心理激励的依据、途径与机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年02期

3 白玲;通向冠军之路的十三条心理“秘诀”[J];中国学校体育;1994年02期

4 孙健!(250063),徐剑波!(250063),何清!(250063),付玉昆!(250063);山东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心理个性特征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06期

5 王振绘;对我国部分跳跃运动员心理素质研究的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年03期

6 刘一民;山东省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行为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李晖,林建;青少年男子手枪运动员心理素质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8 李建荣;浅谈运动员心理障碍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邵斌,吴南菲;大赛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成因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麒;教练员领导方式与运动员心理压力及心理适应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平;毛志雄;;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场运动员心理监测与干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魏平;杨健梅;冯展涛;;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场运动员心理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颜军;陈剑锋;;论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年红;;比赛的心理调控[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陈耕春;张元媛;;篮球运动员心理不应期效应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德琼;陈建萍;许桂芝;;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分析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连成;张力为;;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姚家新;;2008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心理问题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王斌;;乒乓球新赛制对高级运动员心理流畅状态的影响及其促成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花亮;;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状态失调的原因及其对策[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 张忠秋;运动员心理压力与调节[N];中国体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殷燕召;十运会运动员心理问题不少[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美艳;国家队投掷运动员心理韧性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沈鹤军;对江苏省部分专业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会廷;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指标建构及训练[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海楠;“接受”与“改变”—两种不同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干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5 唐慧龙;黑龙江省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633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33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0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