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7 09:25
本文关键词: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的要求,纷纷开展课程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和完善适应了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也体现了高校教学的以人为本,必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湛江市几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湛江市三所普通高校的教师配备情况、体育设施状况、师生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看法等方面进行调研,进一步证明了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湛江市普通高校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1.湛江市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包括: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培养的需要;有利于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提高和丰富繁荣高校文化生活。2.俱乐部教学模式成功在湛江市几所普通高校实施和推行的有利条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湛江市普通高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认知程度高,并持支持态度;湛江市普通高校学生的认知程度高,并持支持态度;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力量中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师专项覆盖范围较全,能够满足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足够的师资力量,同时其体育教学设施齐全,能够满足俱乐部教学的需求,且教师对现有场地器材较为满意。3.通过岭南师范学院近两年来进行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对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教学管理规定性和自由性;由浅入深,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更新、精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工作实效性。针对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更新体育教育理念。2.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3.注重体育师资的建设和培养。4.积极开发课程内容资源。
【关键词】:湛江 高校 体育俱乐部 教学 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实探索12-13
- 1.3 当前学术界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13-17
- 1.3.1 体育教学俱乐部定义研究13-14
- 1.3.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14
- 1.3.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析14-17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9
- 2.1 研究对象17
- 2.2 研究方法17-19
- 2.2.1 文献资料法17
- 2.2.2 访谈法17
- 2.2.3 问卷调查法17-18
- 2.2.4 数理统计法18-19
- 3 结果与分析19-41
- 3.1 俱乐部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19-22
- 3.1.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19-20
- 3.1.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20
- 3.1.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20-22
- 3.2 湛江市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22-24
- 3.2.1 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22
- 3.2.2 体现了当代新的课程理念22-23
- 3.2.3 有利于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23
- 3.2.4 有利于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23
- 3.2.5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23-24
- 3.3 湛江市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24-34
- 3.3.1 国家政策方面24
- 3.3.2 湛江市普通高校办学理念和态度调查24-25
- 3.3.3 湛江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态度情况调查25-26
- 3.3.4 湛江市普通高校学生对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认知和态度调查26-28
- 3.3.5 湛江市普通高校师资现状调查28-32
- 3.3.6 湛江市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条件调查32-34
- 3.4 个案分析—以岭南师范学院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例34-41
- 3.4.1 岭南师范学院应势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34
- 3.4.2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课教学的场馆设施34-35
- 3.4.3 岭南师范学院的师资队伍35-36
- 3.4.4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设置36
- 3.4.5 岭南师范学院学生体育参与动机调查36-37
- 3.4.6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37
- 3.4.7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37-41
- 结论与建议41-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
2 赵栩博;黄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方向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刘建坤,王桂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刘志敏,凌青东,石磊;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年04期
6 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周威,周爱光,李敏卿;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10 程俊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633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3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