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稳定条件的力量训练对下肢快速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非稳定条件的力量训练对下肢快速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摘要】: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的脱节是困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的问题之一,注重力量训练的专项化成为目前国内力量训练的一个主要趋势。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运动员似乎都是在一种非稳定状态下完成运动项目中几乎所有的动作。众多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基于体育运动的非稳定的视域出发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以满足运动训练的专项化需求。因此在非稳定状态上的力量训练和稳定状态上的传统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中的关系问题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田径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验法,从力量训练的视角出发,以界面的稳定和不稳定为切入点,分别选取稳定和非稳定条件下进行深蹲力量训练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其中将非稳定条件下的男子组、女子组分别用平衡气垫和平衡板这两种非稳定器械进行试验处理,对照组男女都采用传统深蹲训练方法进行处理。将根据研究结果来探求非稳定器械的深蹲力量训练和传统的稳定界面上的力量训练这两者之间对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以及不同非稳定器械间对运动员快速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差异。通过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非稳定界面力量训练,由于其非稳定的特性,对下肢肌肉刺激更为强烈,下肢力量的增长也更快,对立定跳远、纵跳摸高这种瞬间爆发力的指标作用更明显,对3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这种对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指标的作用并不显著;2.非稳定界面的深蹲训练,提高关节周围肌肉特别是小肌肉群的力量,增强了躯体维持稳定姿态过程的刚性水平,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较大,而动态平衡能力由于涉及的内外界因素太多,力量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机体具备了基本的力量能力后,非稳定界面的深蹲对其影响并不大;3.平衡气垫相对于平衡板而言,其稳定性更差,增大了神经活性和肌肉募集水平,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提高神经肌肉系统活性,在做深蹲练习时对肌肉的刺激更加强烈,肌肉力量的增长更加明显,对于最大力量、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加显著;4.运动员在二级水平时,立定跳远、纵跳摸高这两个的成绩相对于立定三级跳远、30米跑这两个指标的成绩与下肢力量水平相关更高,随着下肢力量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关键词】:非稳定 力量训练 快速力量 平衡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2
- 1.1 选题依据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2 文献综述12-21
- 2.1 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13-17
- 2.1.1 大负荷训练方法13-14
- 2.1.2 中等负荷训练方法14
- 2.1.3 递增负荷训练法14
- 2.1.4 振动力量训练方法14-16
- 2.1.5 快速伸缩负荷训练方法16-17
- 2.2 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17-18
- 2.2.1 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17
- 2.2.2 平衡能力的评价方法17-18
- 2.3 深蹲的研究现状18-21
- 2.3.1 深蹲的姿势及其影响因素18
- 2.3.2 传统稳定条件下深蹲的研究18-20
- 2.3.3 非稳定条件下深蹲的研究20-21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7
- 3.1 研究对象21
- 3.2 研究方法21-27
- 3.2.1 文献资料法21
- 3.2.2 专家访谈法21-22
- 3.2.3 问卷调查法22-23
- 3.2.4 实验法23-27
- 3.2.5 数理统计法27
- 4 结果与分析27-48
- 4.1 力量、快速力量、平衡能力的理论基础27-30
- 4.1.1 力量27-29
- 4.1.2 快速力量29-30
- 4.1.3 平衡能力30
- 4.2 非稳定训练30-32
- 4.2.1 非稳定训练的起源30-31
- 4.2.2 非稳定条件的构建31
- 4.2.3 非稳定训练器械31-32
- 4.2.4 非稳定训练的作用32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32-48
- 4.3.1 实验组、对照组各测试指标的前测数据33-36
- 4.3.2 实验组、对照组各测试指标的后测数据36-37
- 4.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测试指标提高幅度的对比分析37-39
- 4.3.4 实验前后的组内差异性检验及分析39-45
- 4.3.5 实验后各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检验及分析45-48
- 5 结论与建议48-50
- 5.1 结论48-49
- 5.2 建议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66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青;力量训练科学化控制的理论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高强度力量训练提示[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3 哈蒙·布朗,张英波;女子力量训练的内分泌因素[J];田径;2001年03期
4 师长清;对速度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5 冯锋,彭昕;力量训练后拉神性放松练习十法[J];田径;2002年01期
6 谭伟明;受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指导方针[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年04期
7 宋波;谈青少年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8 郭聪聪;浅谈青少年田径跳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小平;“神经支配能力”的训练——我国力量训练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04期
10 方嫩顺;对中长跑力量训练再认识[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张猛;叶锐彬;苏全生;;力量训练在国家篮球运动员伤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应用[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李山;周铁民;王林;;现代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何辉;熊开宇;许寿生;尚文霞;;蛙泳动作与陆上力量训练积分肌电的相关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黄岩;赵焕彬;刘颖;闫琪;;振动力量训练的机制及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5 郭兰兰;纪仲秋;;核心力量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的促进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胡玲玲;纪仲秋;姜桂萍;宋吉祥;;振动力量训练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述评[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7 屈萍;郑伟涛;马勇;石清;;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在蹼泳力量训练中的探讨[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鹿道叶;;浅析中老年人力量训练对健康的影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张跃;;优秀运动员力量训练“平台现象”的成因与突破[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袁艳;吴贻刚;;振动刺激在力量训练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冰冰;力量训练后吃点鸡蛋[N];健康时报;2006年
2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刘洲;浅谈体育特长学生的肌肉力量训练[N];学知报;201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 赵纪生;中国人的胳膊越来越没劲[N];健康时报;2008年
4 臧恒佳 编译;45分钟就能减腹塑形[N];健康时报;2008年
5 ;四步瘦身运动[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麻建丽;让身体充满力量[N];温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周继明;力量乃运动之父[N];中国体育报;2011年
8 岳胜军 于超;抓住后备力量训练转变的关键环节[N];中国国防报;2012年
9 黄心豪 汪从飞;国家拳击队“五字诀”变“六方针”[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丙军;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洪长清;大负荷力量训练中机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李山;田径运动全年大周期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李晓浦;自激振动力量训练器的研制以及气动与振动加载力量训练在某些生物学力学指标上差别的探研[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袁艳;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6 聂文良;跑步经济性相关下肢刚度与神经肌肉力量训练适应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唐文兵;男子散打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8 刘冬冬;循环力量训练对青年健康受试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9 田石榴;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军海;论一般力量与核心力量训练及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峰;现代力量训练研究:理论、方法与启示[D];西南大学;2013年
3 何治均;核心力量训练对中学生前抛实心球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郭宝军;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专项能力影响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江海;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天宇;核心力量训练对排球跳发球速度与成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琳;平原、高原一次力量训练影响肌肉的某些生化指标变化观察[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茌长征;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在男子链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9 刘慧;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10 于宁;核心力量训练对人体不同状态下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643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43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