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核心的重要使命,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位置给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虽然首钢男篮在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上获得了四年三冠的好成绩,首钢女篮也获得过女子职业篮球联赛2012年的总冠军,但是在第十二届辽宁全运会赛场上,女篮未能出线,男篮只取得第七,二、三线队员技能悬殊巨大很难步入一线队,俱乐部比赛外援掩盖国内球员发展,北京球员在国家队的比例极少,都说明了北京市本土球员的质量低下,后备人才培养存有不足。本文以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北京市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从起源来讲,旧有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应具有先后顺序,新模式的出现是由社会时代背景决定的。然而当前,北京市存在三级培养模式(体育系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育系统)、社会化培养模式(体育系统)三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状态出现,从历史角度来看培养模式的转变是较为有效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但从目前来看,三者并存提供不了北京市所需的篮球后备人才,解决不了“学训矛盾”,且三种培养模式均存有特定的弊端,管理机制不够明确,篮球后备人才输出也不够完善。2、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学训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体教结合模式运作存有不足;训练计划手段和内容、训练环境和设施欠缺、教练员参加业务培训机会少、经费不足,创收途径较单一。3、在两系统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培养模式逐步进行转变,通过减少“学训矛盾”,加强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拓展多途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参与的培养渠道,转变培养模式;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水平;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优化完善训练条件;提高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结合以上措施,以达到初期“学训结合”后期“因材施教”,寻求不同的模式培养同样优秀的竞技人才,试推出以基层学校普及发展篮球运动,传统校提高水平并辅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为新模式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北京市 篮球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现状与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8
- 1.1 选题依据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2.1 国外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11-15
- 1.2.2 我国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15-18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2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2
- 2.2.1 文献资料法18
- 2.2.2 问卷调查法18-20
- 2.2.3 专家访谈法20-21
- 2.2.4 实地考察法21
- 2.2.5 数理统计法21-22
- 2.2.6 对比分析法22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2-54
- 3.1 相关概念界定22-23
- 3.1.1 篮球后备人才的概念界定22
- 3.1.2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22-23
- 3.2 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背景研究23-34
- 3.2.1 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政治经济背景23-24
- 3.2.2 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纵贯线24-28
- 3.2.3 原有模式与现有模式组织领导结构、目标、管理机制的对比分析28-31
- 3.2.4 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分布现状与竞赛现状分析31-32
- 3.2.5 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输送32-34
- 3.3 教育和体育系统所领导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的效果分析-2834-49
- 3.3.1 文化学习效果对比35-37
- 3.3.2 训练竞赛对比37-42
- 3.3.3 教练员综合素质对比42-46
- 3.3.4 现培养阶段经费对比46-48
- 3.3.5 对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概括48-49
- 3.4 对策和理论推导未来理想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49-54
- 3.4.1 针对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49-51
- 3.4.2 理论推导未来理想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51-54
- 4 结论与建议54-56
- 4.1 结论54-55
- 4.2 建议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9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瑞,许月云2;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2 张振东,杨建国,周战伟;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市场运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正丰;王真;腾朝阳;张瑛;;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焦胜利;;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市场管理交流体制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5 刘宗惠;吴龙;;促进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2期
6 闫军;王晓春;吴敏;王小安;;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戈;;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管理之管窥[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8 谢叶寿;胡好;;安徽省篮球后备人才“学训”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陆海勇;阳芳;谢雄健;;广西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10 陆海勇;阳芳;谢雄健;;广西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斌;;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赵云宏;;我国篮球后备人才(13-18岁)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孙秋峰;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见初效[N];中国体育报;2013年
2 赵敏 本报记者 谢秋林;篮球城代表商讨篮球发展战略[N];丹东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秋峰;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记者王英诚;中国篮球后备人才水平堪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本报记者 谷苗;出生起就被称为“姚盼盼”[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都娟;后发优势与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守奎;吉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文化素质分析及培养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邹穗晖;广东篮球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3 何蕊;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供求现状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4 郭良如;体育软实力对湖南省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军;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
6 孙贺明;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廖宇华;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雪妍;我国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男子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9 王U,
本文编号:662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6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