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1:26
本文关键词: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总体性社会”是一种高度一体化的时代,盛行的是集体主义,客观要求个体意识的泯灭与顺从。所以,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而且,以这种垄断为基础,国家对几乎全部的社会生活实行着严格而全面的控制。但“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反动,同时,个体的地位、意识、权利得到了提升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和闲情,从而拉动了整个社会的休闲意识和休闲水平。个体对休闲的需求与渴望倒逼着中国武术的技击、竞赛、锦标功能逐步让位,其休闲、健身、娱乐功能日益凸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个体化的视角,分析中国武术当下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武术的个体化特征做出社会学分析,整理出武术自身与个体化社会的契合点,从而制定出中国武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研究认为:伴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武术的发展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多元的发展方向。然而,逐步发展的“个体化社会”的某些基质却打破了中国武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场域,消弱了其家族、师徒传承方式;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与延承的社会基础。但是,“个体化社会”进程中武术的休闲功能被凸显,有“力”的社会环境、有“利”的文化环境以及有“理”的经济环境又可满足武术休闲再度勃发的客观需求和主观观望。可以说,这种“闲”味十足的“个体化社会”为武术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新场域,能够使其成为一种既能消遣娱乐、锻炼体能,又能充分展现休闲者精神品格、弘扬传统文化且具有完善形式的“民族品牌”,从而成为中国人休闲的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
【关键词】:总体性社会 个体化社会 中国武术 武术休闲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20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20
- 1.2.1 相关概念表述10-12
- 1.2.2 国外的个体化研究12-14
- 1.2.3 中国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崛起14-15
- 1.2.4 关于中国武术个体化特征的相近研究15-16
- 1.2.5 中国武术的社会学研究现状16-18
- 1.2.6 武术休闲的相关研究18-20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1
- 2.1 研究对象20
- 2.2 研究方法20-21
- 2.2.1 文献资料法20
- 2.2.2 逻辑分析法20
- 2.2.3 专家访谈法20
- 2.2.4 比较分析法20-21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1-52
- 3.1 个体化社会:总体性社会的超越21-23
- 3.1.1 个体化社会兴起的动因21-23
- 小结23
- 3.2 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中国武术的命运沉浮23-31
- 3.2.1 中国武术的发展由国家控制的“大一统”局面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23-25
- 3.2.2 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弱化了中国武术的家族、师徒传承25-28
- 3.2.3 宗法社会结构的瓦解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的社会基础28-31
- 小结31
- 3.3 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中国武术的功能变迁31-36
- 3.3.1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从宣扬意识形态的“争金夺银”转向促进大众休闲的全民健身31-33
- 3.3.2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身体的解脱性33-34
- 3.3.3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心灵的自由性34-35
- 3.3.4 中国武术的休闲功能之行为的自我性35-36
- 小结36
- 3.4 个体化社会:武术休闲兴起的社会基础36-45
- 3.4.1 个体化社会强化了武术休闲的社会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力”37-40
- 3.4.2 个体化社会优化了武术休闲的文化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利”40-43
- 3.4.3 个体化社会改善了武术休闲的经济环境,使其发展更加有“理”43-45
- 小结45
- 3.5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武术休闲发展的几点思考45-52
- 3.5.1“个体化社会”与“普遍有闲的社会”45-48
- 3.5.2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弘扬“武术文化”为主线,满足个体的文化诉求48
- 3.5.3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整合“武术技理”为重点,提高个体的理论认识48-49
- 3.5.4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完善“武术技法”为根基,增进个体的身体健康49-50
- 3.5.5 武术休闲的发展要以发展“武术艺术”为导向,实现个体的精神需求50-51
- 小结51-52
- 4 结论52-53
- 5 研究的创新点53-54
- 6 研究的不足之处54-55
- 7 参考文献55-63
- 8 附件63-64
-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4-65
- 10 致谢65-66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670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7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