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现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5:01

  本文关键词:我国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现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竞技体操 区域性发展 中国 现状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法及逻辑分析法等,从了解当前我国竞技体操在教练员、运动员、后备人才和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数据,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竞技体操的区域性发展现状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影响区域性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今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相关建议性策略,丰富此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同时,为实现我国竞技体操各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以期我国竞技体操在下一个奥运周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研究结果、结论及相关建议如下:1.从全国竞技体操区域发展现状来看,东部地区竞技水平较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弱;其中广东、上海、北京、湖南、四川等省市属竞技优势区域,但总体表现为各区域发展具有不均衡性。2.男子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特征表现为:广东、山东及贵州为男子团体优势区域;湖北、山东为自由体操项目强省;中部地区省份跳马项目突出;吊环项目东部地区省份远超过中、西部地区;鞍马项目解放军及陕西队两家独大;四川具有单杠项目的绝对实力;双杠项目四川领先,东部部分省份渐露头角,贵州继续赶超;个人全能方面,贵州崛起。3.女子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特征表现为:广东等地团体项目区域优势明显;全能项目中、东部发展较好;西部地区自由体操处境艰难;平衡木项目湖南、上海优势明显;吊环项目广东、湖南省发展较快;跳马项目陕西、山西及江西优势突出。4.我国各区域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体育运动学校以及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业余体校),且具有不均衡性。5.东部地区专业队教练员人数占比小于中、西部;竞技体操基础标准设施稀缺,区域性发展相对均衡;影响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府管理和支持程度、教练员业务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后备人才匮乏等。6.提出了应加强政府部门对竞技体操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加大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与提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竞技体操 区域性发展 中国 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14
  • 1.1 选题依据8-9
  • 1.2 研究意义9
  • 1.3 文献综述9-14
  • 1.3.1 关于我国竞技体操不同地域发展的相关研究9-10
  • 1.3.2 关于我国竞技体操不同地域差异的相关研究10
  • 1.3.3 关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趋势及特征的相关研究10-11
  • 1.3.4 关于我国竞技体操人力资源的相关研究11-13
  • 1.3.5 影响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相关研究13
  • 1.3.6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13-1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5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5
  • 2.2.1 文献资料法14
  • 2.2.2 专家访谈法14-15
  • 2.2.3 问卷调查法15
  • 2.2.4 归纳分析法15
  • 2.2.5 数理统计法15
  • 2.2.6 逻辑分析法1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5-33
  • 3.1 我国竞技体操区域划分及其总体特征分析15-18
  • 3.2 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各项目区域性发展现状研究18-23
  • 3.2.1 团体项目18-19
  • 3.2.2 个人全能项目19-20
  • 3.2.3 自由体操项目20
  • 3.2.4 鞍马项目20-21
  • 3.2.5 吊环项目21
  • 3.2.6 跳马项目21-22
  • 3.2.7 双杠项目22-23
  • 3.2.8 单杠项目23
  • 3.3 我国女子竞技体操的区域性发展现状研究23-27
  • 3.3.1 团体项目23-24
  • 3.3.2 个人全能项目24-25
  • 3.3.3 跳马项目25-26
  • 3.3.4 高低杠项目26
  • 3.3.5 平衡木项目26-27
  • 3.3.6 自由体操项目27
  • 3.4 我国竞技体操教练员区域性发展现状研究27-28
  • 3.5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区域性发展现状研究28-31
  • 3.6 我国竞技体操基础设施区域性发展现状研究31-32
  • 3.7 影响我国竞技体操区域性发展的因素研究32-33
  • 3.7.1 政府管理和支持程度32
  • 3.7.2 教练员业务水平32
  • 3.7.3 后备人才储备状况32
  • 3.7.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2-33
  • 4 结论与建议33-35
  • 4.1 结论33-34
  • 4.2 建议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39
  • 附件39-43
  • 附件 139-40
  • 附件 240-42
  • 附件 342-4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3-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竭晓安;;我国体操专业队教练员队伍人才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运动;2014年16期

2 荆光辉;陈艳姣;刘沙鑫;;地域视角下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3 郑烨;;中、美竞技体操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 杜彩凤;王宝龙;;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地域分布变化特征的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刘秀峰;亚夏尔·阿不力米提;任力;;新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6 冯俊彦;;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结构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冯晓丽;肖志峰;;山西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雷强;杨辉;;2009年国际男子体操评分新规则变化评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吴维铭;;规则突变下男子竞技体操发展及竞争格局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陈立农;;广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思民;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骆意;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禄;中美业余体操训练现状的比较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年

2 杨国华;山东省竞技体操整体实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雪姣;中美竞技体操训练体制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永明;山西省竞技体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邸建勇;河北省竞技体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广林;福建省竞技体操现状分析与振兴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7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07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