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

发布时间:2016-11-21 17:02

  本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

发布日期: 2014-04-27 发布:  

  2013年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9期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阐述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提出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91-0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构建适应新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是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话题。为此,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其中。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五种理念:一是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正当诉求;二是对学生的管理要人性化;三是将学生的个性作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让学生富有正面力量的个性能够充分张扬;四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原则和成长规律;五是把学生的实际困难、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把学生作为工作重心和中心,重视学生的作用和开发利用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中职学校管理模式影响,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中职学校的状态,管理形式过于简单,管理者依靠经验进行管理,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正当诉求,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的管理问题。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法单一,人本位意识不强。传统的管理观念将管理视为“控制”,即通过控制学生的行为,以便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完成工作,确保圆满地完成学校预先设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管理模式是全程控制、封闭式的“保姆式”模式。在这种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强力控制与约束成为维持日常管理秩序和教学秩序的手段,其结果是广大学生的主体性丧失,人本位意识不强,从而使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淡化。
  众所周知,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运作、优质发展,主要靠学生认可和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内化为他们的理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现实当中,许多的管理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检查、评比、处分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变化和合理的诉求,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学生的满意率较低,综合素质水平无法提升。
  (二)管理队伍的非专业化难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大多高职院校聘用本科生或优秀的留校生作为辅导员,辅导员队伍虽然年轻化,但也掺杂着各种不够专业的人员。虽然这种聘用方法能够暂时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非专业的辅导员在管理方法和技巧上缺乏经验,难以和学生沟通交流;一些年轻的辅导员不把学生的管理工作当做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一些辅导员担任4~5个班甚至更多班级的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超负荷运转,有时有些事不得不找本班的学生干部代劳,无形中降低了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关注学生的诉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刚从学校毕业,虽然年龄上与学生相近,容易理解学生的苦衷,但在引导、疏通、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感情问题、心理问题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有时也难以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解决途径、方法和技巧。非专业、年轻化、不稳定性因素、缺乏经验等,都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2+1”的办学模式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所谓“2+1”办学模式,是指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业中前两年时间在校学习文化理论课程,后一年时间参加社会实践。也就是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让三年制的高职学生在完成两年校内学习任务之后,走出校门一年,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岗位上,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学习,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同工作岗位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比较全面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时间的增多,便是理论学习时间的缩短。为此,学校应对的措施往往是:一是减少某些理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或缩短某些非专业课程的授课时间;二是增加每天上课的课时量(由原来的每天8个课时增加到10个课时);三是为了排出连贯的实习时间,集中某一时间段突击完成某一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比如某高职院高等数学课程就安排5周时间完成了整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这些措施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忙于应付上课,一年级大部分班级每天几乎排满课。这不仅让学生疲劳,学习压力大,最主要的是缺少消化知识的时间。其二,“2+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年里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习,这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吃苦耐劳、自我管理的锻炼。特别是当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时,有的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当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时,有的学生就不能进行角色转变;还有的学生在顶岗过程中怕苦怕累,存在畏难情绪等,甚至跑回学校中断实习。这些无形中都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面化,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症结。如今由于就业竞争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学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较大。据调查,高职院校中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女生的自卑指数比男生还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本科生数量大量增加,更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许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却极少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深度关心,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表面,或者说是只关心教学成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辅导,导致一些学生采用不合理的途径来寻求安慰和宣泄,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二、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对象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社会的认识也广,所以他们的思想活跃,不愿意被传统束缚。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培养学生的服从性,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要求。因此,应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管理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质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适应社会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到来必会掀起一场社会产业结构、劳动性质还有职业分布的大变革。当信息化时代不断地冲击工业化社会,工业社会的特点便会逐渐消退。信息化时代不仅充满了创新、多样等特点,还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这也是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变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被强化,人们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和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向往着自由;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以往的固定、素质趋同的人才模式转变成为多元化、个性化的模式。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凭借其尊重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的优势,定会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三)适应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对学生实行权威的管理。管理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惩罚。这种管理方式适用于刚从中专转变为高职院校的时期,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和陋习。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这种工作已经不再那么有效,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了管理的质量。而管理者所塑造的权威管理形象也让学生敬而远之,久而久之,管理者与学生便会产生隔阂,无法与学生真诚地进行交流,直接导致学生对管理行为的厌倦和逃避。再者,传统管理方式过多干涉学生,管理者高度集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长此以往便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活力,也无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传统模式弊端之一是高额管理成本的投入。因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学校不停地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
  以上几点都说明了传统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用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三、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人身和财物的安全管理。某高校实行的“三个检查三个汇报”的管理模式效果就很好。他们每日实行辅导员轮值检查、学工处人员和宿管员排查、保卫处巡查;收集辅导员值周汇报、学工处人员和宿管员汇报、保卫处巡查报告相关信息,对校园、宿舍等区域进行严格监控,有效地防范了各种违纪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有了明显转变。
  (二)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提高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迎来更多的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工作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些高职院校或以以老带新的方法,或以对学生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来提升管理者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管理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方法:一是采取专、兼职辅导员管理模式,从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行政人员中选聘优秀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既弥补了专职辅导员缺口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成效。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和深度以提升辅导员素质。可以通过派遣人员参加全国骨干辅导员培训班、全区骨干辅导员培训班、全区辅导员岗位培训班、学院新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学习,提升辅导员素质;坚持学院、学工处、系部三级工作培训制度,明确工作的方向方法,实现学生管理队伍培训和教育的经常化。三是树立辅导员、班主任先进典型,为广大辅导员树立学习榜样,以此提高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以服务育人为目标,为贫困生排忧解难。考虑到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出生于贫困家庭。学校领导要尽力解决这些学生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某高校以服务育人为目标,构建全程帮扶体系,建立健全了学院的奖、助、贷、减、免等政策,给予学生积极帮助,做到服务育人,他们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减、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全程帮扶体系。2012年配合各地政府完成234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贷款总额达1400.85万元;2012年共4055人次获得国家奖助金,顺利发放奖助金656.875万元;设置勤工助学岗位489个,发放工资金额达90多万元。增设了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资助项目,为家庭特殊困难的4名学生发放共计1万元的特殊困难补助金,为1名特殊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5500元,为边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返程车票等,为贫困学生发放爱心棉被,等等。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的例子,总的来说学校为贫困学生消除了自卑,让他们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在学校中充实自己,学习文化知识。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抓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项管理。针对“2+1”办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在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同时,更要做好学生到企业之前的思想引导、心理准备,使学生到企业之后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同时,在一、二年级,通过日常管理,通过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做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校企合作培养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五)以学生的未来为目的,加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得到工作岗位,更是要注重学生在社会上、企业内的竞争力。因此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可以加强培养,让学生们的目标不单单停留在为别人打工,更让他们能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为学生的将来做足准备。
  总之,高职院校把以人为本的概念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把教育与学校的要求、校园的纪律与学生的自由进行良好的结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戴新敏.塑造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J].科技信息,2011(18)
  [2]张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以人为本[J].辽宁高职学报,2008(4)
  [3]文纪斌.简析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创新[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
  [4]时倩,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吴勇.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6]杜方敏,张晓燕.对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作者简介】莫梅梅(196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4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