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低估儿童认知能力的现象,比如,不重视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完全将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视作错误概念;又如,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零散的、不能超越知觉的相似性等。这种低估,极大地阻碍了学前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深入。新近,,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批判了这种对儿童认知能力的低估倾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儿童拥有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三大朴素理论(Wellman Gleman,1998)。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具体内容和特点开展科学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研究采用质、量结合的研究策略探讨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其中,对儿童能否区分自我发起运动和非自我发起运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儿童对力和运动的解释、预测和如何对待反例等问题上,则以质的研究为主。本研究中探讨儿童朴素理论的具体方法是围绕情景的对话法,包括围绕作品的对话、围绕活动的对话等。这种对话法借鉴了如下研究方法的优势:皮亚杰临床法以儿童的问题诱发儿童谈话、灵活对待儿童的回应(答案)的策略;质性研究中强调追问、寻找本土概念的策略;儿童评估中(如记录、档案袋)强调借助某些辅助材料(手段)让儿童表达想法的策略等。 关于以力和运动为例的儿童朴素物理理论,本研究有如下发现: 1.儿童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包括:①力是某种物质或物质的属性,是可以被传递和消耗的;力可以是外部的(如推拉),也可以是内部的(如重力);②能区分自我发起运动和非自我发起运动,但倾向于将气体、液体、天体、物体下落等运动看作是自我发起运动的;③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物体静止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由运动转为静止是因为力被用完了;④对运动轨迹也有着丰富而细致的认识。儿童的这些认识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欧洲中世纪的“冲力理论”(impetus theory)非常接近,而与牛顿力学有着相当的距离。 2.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特点有:①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是一个有着不同层级的理论框架;②儿童的理论和证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协调,但更多的是不协调; ③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具有一定的内聚性和连贯性;④对理论本身缺乏意识和反 省;⑤定性的、描述性理论强于定量的、解释性理论。其中,儿童理论与证据的 不协调是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儿童难以 对理论和证据做出良好的区分;倾向于受到理论和资料的束缚。比如,儿童有时 会加工、歪曲证据,有时仅仅描述事件过程。 3.儿童对待反例的具体策略有:忽略反例;拒绝反例;将反例排除于理论之 外;持有而暂不使用反例;重新解释反例;理论外围发生变化:理论改变。 上述研究发现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 1.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一种受压迫、没有取得合法化的理论。儿童科学教育的 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对儿童朴素理论的接受程度。因此,儿童的朴 素理论必须合法化。 2.儿童科学教育应该将理论和证据的协调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理论与证据 协调对儿童意味着:对理论和证据做出区分;对理论和证据的尊重:能不时地注 意到理论与证据的不一致,并乐于做出调和的尝试等。 3.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促进儿童理论和证据协调的 具体策略是: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并对三种策略的含义、作用、类型、实施 原则等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传统科学教育中,不太重视这三个策略,或对它们 有不少的误解。比如,过分强调“动手做”的价值,因而导致儿童的朴素理论缺 乏表达、交流、反省的机会;对预测活动不够重视,或者只是形式地、很短时间 地让儿童预测;提供反例的心态过急,期望儿童立即接受反例、改变理论等。 4.论文指出,儿童科学教育应基于经验并挑战经验,应在直接教和间接教之 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在广度的基础上追求深度,应在“做科学”的基础上“谈 科学”。 尊重儿童,就应该尊重儿童的朴素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璇;;儿童朴素理论视阈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陈桄;李秀勋;胡清芬;陈会昌;;5~9岁儿童对平抛运动函数关系朴素认识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3 武建芬;;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席颖;;学龄前儿童常见“修辞”话语中的语用意识研究[J];海峡科学;2011年12期
5 张亚妮;;论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海英;智慧的翘翘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璐;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儿童斜坡概念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钱雨;儿童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珍;大班幼儿物理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春燕;5-7岁儿童光影概念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辉;儿童的“理论”:危机与拯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运科;中学生持有电流消耗模型之成因及其转变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楠;从杠杆原理探究中看学生如何对待证据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毛尼娜;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韬容;科学问题情境下学生协调理论与证据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剑锋;中学生猜想与假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银花;科学情景下学生对同类证据产生不同评估结果的原因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545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254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