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创新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SSCI(1998—2018)的文献计量
发布时间:2021-08-12 14:39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创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以1998—2018年CSSCI数据库中29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和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年份分布、学科分布、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与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与研究热点演化方面对军民融合创新研究发展动向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军民融合创新研究文献数量先后在2011年与2017年达到顶峰,与相关政策发展紧密契合;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期刊群,研究领域已从初期的军事学视角扩展到经济管理领域,并呈现以后者为主的趋势特征;研究机构与作者多集中在具有国防性质的科研院所;研究热点随军民融合创新政策的发展而动态演变,研究内容横跨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涉猎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军民融合创新深度发展的实践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35(07)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 年度发文量分布
采用Cite Space 5.6 R4版本软件[3],得到样本文献中作者共现图(见图3)与表4。图中节点大小反映作者论文发表数量。结合图3与表3、表4以及相关文献的解读发现军民融合创新研究作者的共现特点:(1)形成了来自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曾立和董晓辉为中心的较为明显的合作团队,该团队自2011年开始突现,基本上延续到样本期末,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发展能力;(2)早期2005年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吕海军和甘志霞合作团队,2010年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贺新闻、侯光明、王艳团队,2011年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姣芳和陈晓和团队,2017年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房银海和谭清美团队,2018年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何海燕、李宏宽、王馨格团队和来自武警工程大学的林启湘、战仁军和吴虎胜团队,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自的局部合作网络,开展与自身学校属性或研究方向相关的军民融合研究;(3)来自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杜人淮、西北工业大学的张近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冯媛等学者也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研究的独特视角。3.3 关键词共现
(1)国家创新体系、尖端技术、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军民两用技术、国防科技工业5个关键词始于2004年,出现时间最早,军民融合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样本时间段,且其中心性最大,属于军民融合研究的核心节点,覆盖了国家政策/制度、产业/区域、军工/民营企业等宏观、中观与微观各层面的军民融合的相关研究。比如,在统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学界提出了加快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4],为后续政策体系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图4 关键词共现谱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军民融合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方炜,孙泽华,唐路路. 科研管理. 2020(03)
[2]基于PSR模型的省域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章磊,胡慧姿,张诤敏. 情报杂志. 2019(08)
[3]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J]. 方炜,校利敏,杨步,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 2019(04)
[4]近十年来我国军民融合研究的轨迹、特征和未来走向——基于CSSCI数据库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石学彬,陈荣. 科学管理研究. 2018(06)
[5]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效益评价研究[J]. 杜人淮,郭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6)
[6]基于发酵理论的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研究[J]. 冯媛. 情报杂志. 2016(03)
[7]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三个典型案例分析[J]. 董晓辉,黄朝峰,李湘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3)
[8]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研究[J]. 董晓辉,张伟超. 科学管理研究. 2014(01)
[9]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 郭尚芬,杨波,沈全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06)
[10]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地位与作用[J]. 孙霞,赵林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3)
本文编号:3338506
【文章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35(07)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 年度发文量分布
采用Cite Space 5.6 R4版本软件[3],得到样本文献中作者共现图(见图3)与表4。图中节点大小反映作者论文发表数量。结合图3与表3、表4以及相关文献的解读发现军民融合创新研究作者的共现特点:(1)形成了来自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曾立和董晓辉为中心的较为明显的合作团队,该团队自2011年开始突现,基本上延续到样本期末,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发展能力;(2)早期2005年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吕海军和甘志霞合作团队,2010年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贺新闻、侯光明、王艳团队,2011年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姣芳和陈晓和团队,2017年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房银海和谭清美团队,2018年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何海燕、李宏宽、王馨格团队和来自武警工程大学的林启湘、战仁军和吴虎胜团队,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自的局部合作网络,开展与自身学校属性或研究方向相关的军民融合研究;(3)来自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杜人淮、西北工业大学的张近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冯媛等学者也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研究的独特视角。3.3 关键词共现
(1)国家创新体系、尖端技术、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军民两用技术、国防科技工业5个关键词始于2004年,出现时间最早,军民融合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样本时间段,且其中心性最大,属于军民融合研究的核心节点,覆盖了国家政策/制度、产业/区域、军工/民营企业等宏观、中观与微观各层面的军民融合的相关研究。比如,在统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学界提出了加快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4],为后续政策体系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图4 关键词共现谱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军民融合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方炜,孙泽华,唐路路. 科研管理. 2020(03)
[2]基于PSR模型的省域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章磊,胡慧姿,张诤敏. 情报杂志. 2019(08)
[3]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J]. 方炜,校利敏,杨步,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 2019(04)
[4]近十年来我国军民融合研究的轨迹、特征和未来走向——基于CSSCI数据库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石学彬,陈荣. 科学管理研究. 2018(06)
[5]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效益评价研究[J]. 杜人淮,郭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6)
[6]基于发酵理论的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研究[J]. 冯媛. 情报杂志. 2016(03)
[7]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三个典型案例分析[J]. 董晓辉,黄朝峰,李湘黔.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3)
[8]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研究[J]. 董晓辉,张伟超. 科学管理研究. 2014(01)
[9]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 郭尚芬,杨波,沈全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06)
[10]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地位与作用[J]. 孙霞,赵林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3)
本文编号:3338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guanqikan/nandahexincssci/33385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