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下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动态环境下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环境 闭环供应链 超网络 变分不等式 逆向物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闭环供应链管理受到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超网络理论知识为基础,参考相关的供应链及动态供应链的文献,针对不同情形下的动态供应链网络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并对各层决策者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用改进的变分不等式理论及其投影动态系统对各个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得到了每个模型的均衡状态。在经典供应链系统静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在动态环境下建立逆向物流回收超网络均衡模型,该模型是由消费者、第三方物流回收商、生产商、销售商、垃圾处理站和需求市场构成的多层次模型。文章分别描述了各层决策者行为达到最优时所需的条件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变分不等式进行求解,给出了整个动态供应链达到共赢状态时所需的条件,并最终确定了合理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进而考虑动态环境下闭环供应链超网络,建立了一个五层的带有时间变量的闭环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分析了各层决策者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价格敏感度和时间。并且在该模型中商品的需求量呈季节性变化,从而研究了动态环境下各层决策者的行为,并确定了各层决策者合理的物流量和交易价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考虑到近几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经典供应链网络的冲击,构建了动态环境下基于移动通信的闭环供应链超网络模型。移动通信具有便捷、快速、效率高等特点,在此模型中,将移动通信与供应链结合起来,并且引入风险因素。和以往对传统供应链优化目标不同的是,将以前传统供应链单独考虑利润最大拓展为考虑利润最大和风险最小双重目标,并且考虑需求市场中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过对两个实例的数据比较,最终得到了在动态环境下基于移动通信的闭环供应链超网络模型的均衡状态。
【关键词】:动态环境 闭环供应链 超网络 变分不等式 逆向物流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4;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3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3-14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14-16
- 第2章 理论基础16-20
- 2.1 变分不等式理论及动态投影系统16-20
- 2.1.1 变分不等式概念及相关性质16-18
- 2.1.2 变分不等式与最优化问题之间的关系18-19
- 2.1.3 改进的变分不等式19-20
- 第3章 动态环境下逆向物流回收超网络均衡模型20-30
- 3.1 模型描述20
- 3.2 模型建立20-27
- 3.2.1 消费者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20-21
- 3.2.2 第三方物流回收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21-22
- 3.2.3 生产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22-23
- 3.2.4 零售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23-25
- 3.2.5 垃圾处理站的行为及其目标25-26
- 3.2.6 需求市场的行为及其目标26-27
- 3.2.7 动态环境下逆向物流回收超网络均衡分析27
- 3.3 数值例子及结果分析27-30
- 第4章 动态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30-41
- 4.1 问题描述30-31
- 4.2 模型建立31-37
- 4.2.1 原材料供应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31
- 4.2.2 生产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31-33
- 4.2.3 零售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33
- 4.2.4 需求市场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33-35
- 4.2.5 回收商的行为及其均衡条件35-36
- 4.2.6 动态环境下闭环供应链超网络均衡分析36-37
- 4.3 数值例子及结果分析37-41
- 第5章 动态环境下基于移动通信的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41-51
- 5.1 模型描述41
- 5.2 模型的建立41-47
- 5.2.1 原材料供应商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42-43
- 5.2.2 生产商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43-44
- 5.2.3 零售商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44-45
- 5.2.4 需求市场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45-46
- 5.2.5 回收中心的行为及其最优条件46-47
- 5.3 数值模拟47-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8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红,林相发,李道叶,伍海华;论金融创新的均衡模型[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2年01期
2 黄展翔;张纪会;;基于网络均衡模型的仓库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07年04期
3 魏遥;雷良海;;产融集团协同价值与风险的均衡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2009年15期
4 王兴华,张立富;筛选理论的信息均衡模型[J];经济学动态;1997年09期
5 李子江;关于公有制市场经济均衡模型的构造[J];学术研究;1997年11期
6 殷红,何穗;随机均衡模型中的最优机制[J];应用数学;2002年02期
7 孙伟利,全泽;试论两种不同类型的多重均衡模型的局限性[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4期
8 陈金贤,杨凤林;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均衡模型及其国际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11期
9 王争争;王妍;朱建军;;基于市场成功估计的共建型研发实体利益均衡模型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3年30期
10 徐刚;从资金均衡模型看中国外债制度[J];市场周刊(商务营销);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连菊;高自友;;城市公共交通分配问题的一种博弈思想及其均衡模型[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徐兵;张小平;;回收再制造下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跃翔;夏国平;卫昆;;电子商务环境下两阶段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勇;汪贤裕;;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一种博弈分析[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凡一;建立中国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孙彤;基于空间均衡模型下的内外玉米供求分析与预测[N];期货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海燕;港口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及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周若虹;无缺陷退货网络均衡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杨建林;电力市场均衡模型及其相关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段鹏飞;面向校园疏散的均衡模型与疏导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尤天舒;基于Agent的集群负载均衡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杨建林;电力市场均衡模型及其相关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洁;通勤者出行均衡模型与性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帆;多区域农业部门均衡模型构建与算法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王莎莎;动态环境下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张倩;两类不确定因素交通均衡模型及快速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周倩;多期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远;基于OpenFlow的负载均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7 石婷;城市降级路网均衡模型及算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高洁;基于TAP交通网络收费[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玉梅;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10 冉天纲;系统级温度功耗均衡模型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7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06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