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本文关键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论文发表 >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发布日期: 2013-12-15 发布:
2013年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本文主要从县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组织方式、发展的特色内容等维度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由于采用的研究视角不一致,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和地区产业分工调整趋势,建立更加节约环保和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工业化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反思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54-05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地区在不断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条件各不一样,因而发展模式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县域自身的发展阶段、区域环境、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条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方式、县域发展的特色内容等维度展开。
一、以主导产业划分的发展模式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依据,可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驱动型。
(一)农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其主要特点在于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策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平台,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牛若峰,2006)。农业产业化生产具备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比较典型的有北京郊县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江苏的政府引导扶持模式、安徽的发展农民自主经营的模式、山东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河南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的农业发展模式、甘肃支持支柱产业带动模式等农业发展模式(赵伟,2007)。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县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镇,因此,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应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工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是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占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从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52%,涌现出了许多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些县域的工业产值已经在经济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赵伟(2007)将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分为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化和开放型工业化三种类型。其中,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实现工业聚集;内生型工业化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其中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工业而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而温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开放型工业化以珠三角、闽南地区的沿海开放县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黄群慧,2012)。但是,我国县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发展的空间很大,未来工业化的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快速推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的落后地位。当前,许多县提出“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等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第三产业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的模式。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调以服务业为先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经济奇迹,如专业批发市场型、旅游兴县、商贸强县、仓储物流等服务驱动型的模式都被实践证明为可行的发展道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典型代表有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对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县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旅游资源模式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针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较高的现象,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金碚(2012)认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中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业技术快速提升,科技成果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推动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链的分解和产业间融合将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一)集体经济主导型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降低,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集体经济在一些地方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注重发挥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村等是集体经济的代表,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模式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许兴亚等(2008)认为,河南省的巩义市竹林镇、新乡县刘庄村和临颍县南街村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典范。上述地区成功的事实表明,在我国现阶段,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主导型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民营经济占重要地位,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助推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阎中洋,2004)。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代表有“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是在推进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专注于各自核心能力的培养,大量的企业聚集群加上合理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诸多协同优势,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人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务实品格、变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其实质是一条通过自发的市场取向改革,改变自身贫穷落后命运,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陆立军,2004)。“苏南模式”也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包括江苏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另外,浙江的宁波、义乌等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政企合作产业园区带动型
产业园区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所在县域的生产加工能力、产业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集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借助中介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等力量,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政企合作型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由企业通过现代公司化运作来进行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发展模式。河北固安工业园区是政企合作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002年,为了打破打造高端产业平台需要的大量资金匮乏的瓶颈,河北省固安县引入园区投资运营企业华夏幸福基业公司,采用“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模式运营建设固安工业园区,解决了制约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的问题,实现了固安经济社会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发展。固安工业区是河北省首个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固安工业区成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体制创新激发出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目前固安工业区已经形成了集群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招商体系,以大项目为招商重点,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以产业龙头为核心,实施产业链招商,以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聚,进而形成配套相对完备的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引入到县域经济中。在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张辉,2003)。产业集群引领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群形成规模、集群内有着明确的分工合作。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间为了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而且激活了创新的动力,专业化分工也使各企业专精于某项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有福建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浙江玉环水暖阀门产业集群、江苏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湖南长沙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浙江省慈溪小家电、义乌小商品、桐乡毛衫等也是产业集群中较为成功的典范。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可以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禀赋型、劳务经济型、外向经济主导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模式。
(一)资源禀赋型发展模式
资源禀赋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包括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科学发展县域经济要求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出有特色、有优势的地方工业体系。
典型的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县域,其特点是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晋城模式可谓典型代表,河北的灵寿县、广西的南丹县等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王平等,2006)。山西、内蒙等省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煤炭能源产地,其多数县(市)都可归入资源型县域发展模式的行列。
(二)劳务经济型发展模式
劳务经济驱动型模式是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劳务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内地县域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待业人员,积极开展涉外劳务输出,在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快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发展涉外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使涉外劳务人员自身获得收入,又可使涉外人员增长见识、更新观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充足而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也是发展本地经济的一种选择。
重庆市垫江县是发展劳务经济的代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垫江县的劳务外包通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企业外包业务,开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全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廖元和,2011)。 劳务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时,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就越重要。一般来说,当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时,产业升级就越容易实现。我国县域地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国比重偏低,而低学历人口占全国的偏高。如表所示,2010年,我国乡村与镇拥有的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合计占全国本科学历人口的比重仅为22.77%(见上表)。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县域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不利于发展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劳务经济和实现宏观产业升级。
(三)外向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
外向带动模式主要是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发挥本县经济的比较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向型的县域工业经济较多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工业产值中外销产值比重较大,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这一模式的代表有江苏的昆山模式、广东的顺德模式和福建的晋江模式。
江苏昆山的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带动型模式,注重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和外贸的溢出效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内引外、内外并举,外资民资融合发展的局面(储东涛,2010)。吕立才(2010)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利用外资在资本形成、对外贸易、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正经历深刻调整。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一些产业竞争优势的逐渐消失。相比之下,广大中西部的县域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逐渐凸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对接的整体水平,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对接环境。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等地区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都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我国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考虑宏观经济背景、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力资本等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我国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显著的空间发展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县域经济腹地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县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为依存、共同促进的,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县域地区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弯路,顺应当前我国工业向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趋势(金碚,2012),高起点规划,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县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与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我国各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充分结合本地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低端重复,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据自身的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县域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均衡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过度依赖某种资源,可能造成县域经济的单一化,进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陷入“资源诅咒”,如山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不如一些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三)合理发挥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秩序的规范、产业结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县域政府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引导经济发展,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倾向于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甚至参与市场。我国很多县域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特别依赖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依赖各种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这就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导致区域间竞争异化为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很多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纠正市场失灵,不缺位、不错位,同等对待市场经济各种参与主体,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四)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各国的发展共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也逐渐得到重视。马克思指出要“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马克思主义经济节约思想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越来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要求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按照更精致、更节约、更环保的方向对现有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选择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才能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小玉
本文关键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2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