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发布时间:2016-10-02 18:10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3卷第9期

2014年9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33,No.9September,2014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

李琳,刘莹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摘要:运用哈肯模型对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发现控制区

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分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从区域比较优势

(RCA)、区域经济联系(RER)和区域产业分工(RID)三个方面解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

因素;运用协同学中的哈肯模型对1992-2001年、2002-2011年20年间中国29省市经济协同

发展驱动因素进行分阶段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由1992-

2001年的RCA转变为2002-2011年的RCA和RID,表明中国进入协同发展新阶段;后10年

(2002-2011年)与前10年(1992-2001年)相比,呈现出以下特征:市场分割程度降低,协同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从初级阶段跃升至中级阶段;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

逐步显现,三大地区梯级差异缩小。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哈肯模型;序参量;中国

DOI:10.11821/dlyj201409002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经历了30余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种格局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

从文献检索看,学术界对于相关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二是关于区域内经济或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就第一方面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于1993年被首次提出[1,2],赵建安随后对中国南北区域经济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南北发展在资源、产业、经济制度的互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对策[3]。彭荣胜等指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间彼此开放、紧密联系并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关联互动的发展模式,通常受到国家、区域、市场规模及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能通过经济效益、区际分工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方面来评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4-6]。众多学者对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及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7-9]。就第收稿日期:2013-12-26;修订日期:2014-05-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12);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3ZK2006)

作者简介:李琳(1965-),女,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E-mail:lilin963@vip.sina.com1603-1616页

1604地理研究33卷二方面而言,黎鹏等[10,11]较早运用协同发展理论探析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指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孙伟等尝试用水环境协同约束分析方法解决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12],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沈玉芳等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协同发展[13];王兆峰利用回归分析和重心模型研究了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的协同演化问题[14];林桂兰等研究了海湾地区PRED演变的“五律协同”和“六位一体”的调控指标[15];唐燕等以天津市为例利用耦合系数模型探究了工业城市资源再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经济系统的协同现状[16]。

近年来,少数学者关注到区域(间)协同发展论题。尹少华等基于共生理论解析了中国行政区边缘经济[17];苗长虹等利用演化理论探索了中国城市合作模型,指出城市合作的本质之一是追求更大规模和层次的聚集效应及协同效应[18],城市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提升大区域的经济效率;沈玉芳等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7大都市圈间的发展现状,强调各都市圈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协同规划是关键[19]。

综上,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引起学者的关注,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实证分析匮乏,仅有的少量文献集中于对城市群内部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的分析,未涉足区域(间)协同发展论题;②研究方法局限于因子分析法、DEA法等传统分析方法,缺乏创新性;③研究视角多为静态分析,未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研究,从驱动因素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协同演化系统序参量的研究更是少见报道。鉴于此,本文运用哈肯模型对1992-2001年、2002-2011年20年间中国29省市间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分阶段的序参量识别,并据此对中国当前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2.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即指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间的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高级的发展模式,区域间和区域内各经济组分逐渐整合为一个区域经济差异合理、区域分工合作效率高的“新型经济区”。需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因而在其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差异可能会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而扩大,分工合作效率也可能相对较低,但这只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内涵的相背离,最终目标始终是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共生性、有序性、高效性以及动态性四个特征。①共生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共生意味着区域间、区域内经济组分之间相互开放且相互依赖,区域开放程度高,彼此之间的要素可自由流动,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共生性是区域经济协同作用的基本保障。②有序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备条件,区域内经济组分有序组合,区域间专业化分工合理,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③高效性是区

9期李琳等: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1605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之一。较高的区域经济协同水平不仅意味着各区域内部(局部)能高效快速的发展,更表明区域间形成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协同作用增强,推动大区域经济系统的高效持续发展。④动态性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演变特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各区域的协同水平均遵循“初级—中级—高级”的演变路径。在驱动因素的作用下,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又从新的无序走向新的有序,序参量通过役使其他驱动因素来控制着整个系统的演化发展,并能据此判断系统结构及协同水平。

2.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协同发展强调各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并有机地整合成有序演变状态,始终保持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本质是资源、要素与产业的协同。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讲,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管理,协调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要素与产业的流动,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使其协同运转,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一“资源”,反映了经济子系统各自资源禀赋,即区域比较优势的来源,是经济子系统参与大区域经济协同合作的依据;本质之二“要素”,不仅映射了经济子系统各自的资源禀赋,更蕴含了经济系统间要素共享的协同内涵,即表现为要素流动的区域经济联系;本质之三“产业”,意指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概言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应分为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分工三个方面。

2.2.1区域比较优势(RegionalComparativeAdvantage,RCA)即指一个区域中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和资金等因素共同形成的有利发展条件,是区域间分工合作的依据。区域比较优势反映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共生性,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区域进行分工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各区域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能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2.2区域经济联系(RegionalEconomicRelation,RER)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要求大区域中的各经济主体有机联系并实现要素共享,通过经济活动来强化区域间联系,形成高效的运作纽带。在高效的协同运作中,区域之间通常存在频繁大量的要素流动,包括有形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与无形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动,要素流动频繁则表明区域间联系紧密,进一步反应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共生性。

2.2.3区域产业分工(RegionalIndustrialDivision,RID)区域间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大区域的产业分工,进而与大区域经济成为一个整体,而各区域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相适应的经济功能,形成以各自比较优势为依托的分工协同作用机制,方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演进。

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分阶段序参量识别

3.1哈肯模型简析

哈肯模型是协同学理论创始人哈肯提出的用以衡量系统有序度的重要模型,通过识别序参量来评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序参量即在整个系统中起支配作用的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郭莉等学者尝试将其运用至经济系统的演化分析[20-22],哈肯模

1606地理研究33卷型均给予了较强的理论支撑,经济解释力逐渐凸显。哈肯对系统参量做了数学处理,并提出了绝热消去法[23-26]。假设q1为某子系统及参量的内力;q2被该内力所控制,系统所满足的运动方程为:

q1=-γ1q1-aq1q22q2=-γ2q2+bq1(2)

式中:γ1、γ2代表两个子系统的阻尼系数,|γ2|?|γ1|且γ2>0被称为该运动系统的“绝(1)热近似假设”,在实际运用中要求二者相差至少大于一个数量级。若“绝热近似假设”成立,突然撤去q2,q1来不及变化。令q2=0,求得:

2q2=bq1(3)2q1即序参量,进而解得序参量演化方程,也即系统演化方程:

3q1=-γ1q1-abq1(4)2对q1的相反数积分可求得系统势函数,能有效的判断整个系统所处状态:

24v=γ1q1+q12(5)

由于物理方程是针对连续型随机变量设定的,将其运用至经济分析通常要做离散化处理,即:

q1(t)=(1-γ1)q1(t-1)-aq1(t-1)q2(t-1)2q2(t)=(1-γ2)q2(t-1)+bq1(t-1)(6)

(7)哈肯模型主要运用于系统参量间的序参量识别,通过确定系统主要作用参量,构造

参量两两间的运动方程,可识别出系统的序参量并评估整个系统的协同水平。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时,亦可借用该研究思路。通过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确定主要作用参量,即对RCA、RER、RID构造两两间的运动方程,求解后可识别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能根据序参量的得分值评估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

3.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任何指标都有其侧重点和利弊,上述三大指标将分别选取两个经济解释力同等的细分指标,再按照各50%的权重进行加权生成三个合成指标,旨在提高指标的解释力。指标选取:①比较劳动生产率能反映经济系统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而GDP与主导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能体现经济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二者从微观至宏观综合评估区域比较优势;②区域经济联系无异于要素流动,省际贸易依存度直接体现要素流动,市场分割指数则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侧面衡量了要素流动的受阻程度,二者从正面和侧面对区域经济联系进行综合测度;③中国的区域产业分工最终仍落脚于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测度方法显示,克鲁格曼指数偏重测算细分行业的数据,区位商更注重制造业整体的数据,二者从细分到整体全面衡量区域产业分工。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鉴于西藏缺失数据较多,且重庆数据始于1997年,故剔除二者,研究对象为中国29省市,限于篇幅,未将所有数据列出,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详见表1。

9期李琳等: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表1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Tab.1Variablesandmeasurementmethods1607

指标名称分指标名称及内涵

比较劳动生产率(CLP):直接

测度区域劳动力的经济效益。CLPi=分指标公式

区域比较优

势(RCA)GDPi为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Labori为i地区的就业人数。

ikikikikGCi=i0kikik0kikV0k=max(Vik)。Vik为i地区k产业的增加值,

BrN-Bi=Br为省际贸易,N为货物和劳务的净流出,Bi为国际贸易差额。DTD=

--------------kkkMSI=Var(|Ln(pitpkjt)|-|Ln(pitpjt)|)

SkSikj≠ijKIij=∑k|-kSikkj≠iSkjLABORiiLABORiGDPiiGDPi区域经济联系(RER)GDP与主导产业的灰色关联度(GC):体现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协作效率。省际贸易依存度(DTD):衡量区域间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流动。市场分割指数(MSI):通过计算区域间零售商品相对价格变动部分的方差来测度地方保护主义。kk对应七类商品:pit为i地区t年k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粮食、饮料烟酒、衣着、药品、书报杂志、日用品和燃料。

克鲁格曼指数(KI):衡量制造

业细分行业专业化分工水平。

区域产业分

工(RID)

区位商(LQ):衡量制造业整体

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k对应制造业12个行业:Sik为i地区k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电子设备。LQij=

eij为i地区j产业的工业总产值,j对应上述制造业12个行业。eeeeijijjijiijij

3.31992-2001年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识别

3.3.1两两分析模型共有RCA、RER、RID三个变量,而哈肯模型是针对两个变量的序参量识别,因此需对三变量进行两两分析,基本步骤为:第一步,提出模型假设;第二步,构造运动方程并判断方程是否成立;第三步,求解方程参数并判断其是否满足“绝热近似假设”;第四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成立,得出系统序参量。模型方程均利用EVIEWS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求得,限于篇幅,具体步骤略去。结果见表2。

表2显示,1992-200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RCA、RER、RID中,RCA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3.3.2势函数求解表2中运动方程①显示:γ1=-0.005;γ2=0.119;a=0.056;b=0.006

系统演化方程为:

3q1=1q1-42q1(8)

系统势函数为:

24v=-q1+q1******令q1=0解得势函数的三个解为:q1=0;q1=1.331;q1=-1.331。(9)

势函数映射系统的演变路径,序参量的微突变引发其他参量的剧烈变动,形成“蝴蝶效应”,最终诱发系统突变至有序。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29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3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