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0期目录
本文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际关系理论
1.联盟为何走向瓦解刘丰 董柞壮
【内容提要】在联盟政治研究领域,联盟瓦解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讨论。尽管国家之间为了应对共同威胁而结成联盟,但是威胁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联盟的解体。因此,联盟形成与瓦解的机制并不相同,维持联盟的条件消失或改变可能不会直接导致联盟瓦解。作者试图检验联盟瓦解的三项机制:威胁的上升和盟国间的冲突会导致联盟更容易瓦解;体系的不稳定以及联盟背景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联盟的瓦解;当成员国面临的外部压力越大、国内观众成本越高时,联盟越不可能瓦解。这些机制表明,背景条件和维持条件的改变会引发联盟价值的改变,联盟内部成员会在比较联盟价值和抛弃成本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抛弃联盟。通过改进已有研究中的变量并引入新变量,借助新的联盟数据库,作者应用事件史的分析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对联盟瓦解现象的大样本分析表明,抛弃联盟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选择,机会主义的表象背后反映了国家的理性考量,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联盟理论以及对周边国家联盟政策的理解。
【关键词】联盟价值;双边关系;抛弃成本;联盟瓦解
【作者简介】刘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董柞壮,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天津 邮编:300071)
2.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与人道主义干预
韦宗友
【内容提要】西方的正义战争理论是西方世界关于何时诉诸武力以及如何使用武力的战争伦理理论。它起源于公元5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对战争的论述,后经托马斯·阿奎那、弗朗西斯科·维多利亚、胡果·格老秀斯等神学家和国际法学者的系统阐述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提出了一套关于诉诸武力和使用武力的标准问题,包括诉诸武力时的正当理由、正当权威、正当目的、最后手段、成功的可能性与对等性以及使用武力时的区别对待和对等性。冷战后,其核心要素为人道主义干预鼓吹者所吸收,成为主张人道主义干预者的重要伦理基础。无论是鼓吹“人道主义干预的权利”,还是主张“保护的责任”,都强调在使用武力方面要符合和满足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传统中的正义标准,为人道主义干预寻求道德支撑。作者通过对西方正义战争理论思想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的梳理和归纳,指出它与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之间的共鸣之处,提出尽管两者在特定历史和环境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有被滥用的风险。在国际关系已部分“法制化”的今天,在人道主义干预问题上,国际社会必须慎之又慎。
【关键词】正义战争;人道主义干预;保护的责任
【作者简介】韦宗友,1970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上海 邮编:200083)
世界政治
3.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徐秀军
【内容提要】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当新兴经济体崛起、发达经济体相对衰落时,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借鉴和吸收了现有研究成果,整合了对国家崛起、制度变迁和结构转型的理解,在接受“全球经济治理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治理”、“国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和“制度是非中性的”等基本假定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增长打破了原有制度框架下的权力与利益均衡,并动摇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赖以存在和持续的合法性根基,从而使得制度变迁成为必然。由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以制度为基础的结构,制度变迁以及新的制度框架中权力与利益关系的重构导致全球经济治理发生结构转型,因此,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除了要继续提升自身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自身实力获取更多的规则制定权,通过改变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来塑造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制度变迁;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
【作者简介】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732)
4.国内政治文化与中等强国的全球治理基于加拿大的考察赵晨
【内容提要】中等强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全球治理理念在拥有诸多共性的同时,也因国情和传统不同而各具个性。从较长历史时段看,政治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全球治理观的影响更为基础和深远。作者以加拿大为例,分析了这一典型中等强国的国内政治文化是如何影响它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它对待非政府行为体的态度以及主权观和人权观等三个全球治理观察指标,探索了加拿大追求妥协的渐进式政治发展历程、多元主义文化和对美国复杂矛盾的心理这三者构成的独特的政治文化与其全球治理理念和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加拿大全球治理的三个特征,即“依附型多边主义”、宽容尊重非政府行为体平等参与全球治理权利以及平衡运用主权和人权观念,为中等强国的全球治理观分析提供了一个个案。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等强国;全球治理;多边主义
【作者简介】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732)
5.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国的选择与实践蔡拓 杨昊
【内容提要】受制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家行为体往往倾向于“搭便车”战略,由此导致对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在国际关系现实中,由主要国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增加供给以缓解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困境,成为当今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实现的重要途径。作者以联合国会费缴纳为例,在同其他有代表性国家的比较中描述了中国在2001-2010年十年间对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外交选择和实践,并尝试解释其原因。比较的内容包括会费的缴纳数量、发展趋势和供给态度。在对中国的外交选择和实践进行解释方面,,尝试在国际实力分配、社会性互动关系以及国家行为体的国际定位同国家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选择和实践之间建立初步的因果关系。最后借助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的成果,对中国在国际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的外交走向做出初步的预测分析。
【关键词】国际公共物品;联合国会费;社会性互动关系;国际定位
【作者简介】蔡拓,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昊,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088)
6.批判地缘政治学与南极地缘政治的发展
陈玉刚 周超 秦倩
【内容提要】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它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证明并解构凝结在制度、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地缘权力,质问全球空间是如何被那些权力和权威中心不断地重新想象和重新叙述的,在领土意义淡化的情况下,新的地缘政治是如何在科学、知识、观念等内容上被重新建构的。南极地缘政治大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又大致可分为领土驱动、科考和资源驱动、环境生态驱动三个阶段。自第二阶段领土竞争的意义有所淡化起,各种新的南极意义被不断构建并相互竞争,构成了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批判地缘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这方面的变化提供很好的理论工具。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南极地缘政治发展要求我们更重视科学、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的影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等新的知识创造、供给和传播的场域,参与和南极相关的各种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和意义系统的塑造,同时对这些方面的深层含义和相关力量的实质意图保持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南极;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学
【作者简介】陈玉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周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秦倩,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上海 邮编:200433)
7.权力变迁冲击下的东亚安全新态势
王敏
【内容提要】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格局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变迁,但还远未出现权力转移。即便如此,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也正在出现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权力变迁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主导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演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策话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单极霸权体制下的东亚安全。美国意图在安全和经济两条战线上把握东亚区域政治发展的主导权,维持区域内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和同盟依赖,牵制中国崛起并力图削弱中国崛起给美国单极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地区效应,充分获取中国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诸多战略红利。面对中国崛起,区域内国家会采取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借重域外因素的影响力或者实施新的区域战略等方式调整相应的安全政策。中国崛起的未来应该是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同时发展中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东亚安全新秩序。对于权力变迁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重组,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导向和积极效应,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双重进程中重建东亚安全的未来。
【关键词】权力变迁;权力转移;东亚;区域安全
【作者简介】王敏,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济南 邮编:250000)
学术随笔
8.国家战略能力提升要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支撑张文木
延伸阅读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4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5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6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8期目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9期目录
本文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2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