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
本文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0卷第6期2011年06月;地理科学进展;Vol.30,No.6June,2011;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赵兴国1,2,潘玉君1,赵波3,和瑞芳1,刘树芬;(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明650041);摘要:为揭示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时空;1引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区
第30卷第6期2011年06月
地理科学进展
Vol.30,No.6June,2011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
赵兴国1,2,潘玉君1,赵波3,和瑞芳1,刘树芬1,杨小燕1,李会仙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2.保山学院,保山678000;
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明650041)
摘要:为揭示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借助“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资源环境负荷指数,应用脱钩理论及基于弹性分析法改进的脱钩程度判定标准,以1998-2008年为时间界限,以T1、T2、T3、T4和T55个时期为时间尺度,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空间尺度,试图对中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进行定量判定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从时间演变还是从空间演变来看,,中国及其绝大多数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演变主要从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的呈近“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②按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地带划分,各省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与全国比较的空间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对较低,但有上升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则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下降速度的顺序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随着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的有力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正呈现良性互动,二者有望实现绝对脱钩,这对中国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关键词:资源环境负荷指数;脱钩理论;弹性分析法;脱钩程度;时空演变;中国
1引言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1]。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2],也是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以协调性(或协调度)为测度标准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如协调度(或协调性)[3-5]和协调发展度[6-8]等模型常被研究者应用于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此外,也有研究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9]、比较研究方法[10]、环境库兹尼茨(EKC)曲线[11-12]、IPAT模型[13-14]和STIRPAT模型[15-16]等对中国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研究。
近年来,“脱钩”(Decoupling)的概念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应用于农业政策领域的研究以后[17],又被世界银行引入到资源环境领域并逐步
发展成具有资源环境领域特色的脱钩分析[18],经过不断发展、应用与完善,已初步形成具有独立研究体系的“脱钩理论”,在国内外逐步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从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脱钩理论主要应用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22]、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3-26]以及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7-30]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考虑的资源环境要素较单一,即许多研究仅考虑某类资源利用或某种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②许多研究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类型的划分上差异较大,且对相对脱钩(或弱脱钩)的划分较为粗略;③研究的时间尺度主要以年度为主,未考虑到研究数据及各种政策实施的滞后效应;④研究的空间尺度主要以某一区域的时间演变为主,很少涉及到空间演变的研究。
基于以上几方面,本研究借助DSR概念模型,通过构建资源环境负荷指数,应用脱钩理论及基于
收稿日期:2010-11;修订日期:2011-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61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MZ033)。作者简介:赵兴国(1985-),男,布朗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系统开发与区域资源环境研究。
E-mail:xgzhao108@163.com
通讯作者:潘玉君,二级教授。E-mail:p17406@vip.km169.net
6期赵兴国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707
弹性分析法改进的脱钩程度判定标准,以1998-2008年为时间界限,以T1(1998-2000)、T2T3(2003-2004)、T4(2005-2006)和T5(2001-2002)、
型划分得更为细致;于法稳[35]在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的基础上,还划分出了扩张耦合、负向耦合和衰退耦合等类型;钟太洋等[36]在考虑了强脱钩、弱脱钩、复钩的基础上,通过IPAT模型划分出了3种临界状态。
这些研究方法及其脱钩程度的类型划分都是紧紧围绕“脱钩”的概念进行的,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权威的脱钩程度测度方法和脱钩类型划分标准。
(2007-2008)5个时间段为时间尺度,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为空间尺度,对全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进行定量判定与综合分析,为实现中国资源环境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2脱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2.1脱钩的概念
本研究所述的“脱钩”,其对应的英文单词为Decoupling。Decoupling一词主要应用于物理学领域,中国物理学家一般译为“解耦”,意指使具有
[23]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和处理
3.1脱钩状态评价方法及其脱钩程度判定标准3.1.1脱钩状态评价方法
根据“驱动力(DrivingForc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即DS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指标。用经济发展(即地区总量GDP)表征驱动力指标,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即资源环境负荷指数)表征状态指标,用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政策实施表征响应指标;用资源环境负荷指数的变化率除以地区总量GDP的变化率来表示资源环境压力的GDP弹性,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ΔRELItk(RELItke-RELItks)/RELItks
DStk==
tktketkstks
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存在。“脱钩”一词被世界银行引入到资源环境领
[31]
域研究并提出了“脱钩”的概念,即经济活动的环境冲击逐步减少的过程,既包括去物质化也包括去污染化。并把脱钩分为强脱钩和弱脱钩,其中随着时间推移总物质消耗逐步减少称为强脱钩,而物质使用密度(物质投入/GDP)的减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时则称为弱脱钩[32]。但目前较为广泛引用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脱钩概念[33],OECD把“脱钩”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耦合关系的破裂,并把脱钩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绝对脱钩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环境变量保持稳定或下降的现象,而相对脱钩则定义为经济增长率和环境变量的变化率都为正值但环境变量的变化率小于经济增长率的情形[27]。2.2脱钩程度测度及其类型划分
脱钩程度测度及其类型划分是脱钩研究的核心。目前,在判断脱钩状态或测度脱钩程度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变化量综合分析法、脱钩指数法、弹性分析法、基于完全分解技术的脱钩分析方法、IPAT模型法、描述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和差分回归系数法等[33]。在脱钩类型划分上主要基于绝对脱钩与相对脱钩,和强脱钩与弱脱钩两种,但实际研究并不仅仅包括这两种。例如Vehmas等[28]在强脱钩和弱脱钩的基础上,还考虑复钩(也称为耦合)的情况;Tapio[34]在考虑了强脱钩、弱脱钩和耦(1)
(k=1,2,3,?,5)
ΔRELItk为第tk式中:DStk为第tk时期的脱钩状态,
RELItke时期资源环境负荷指数的变化率,RELItks、
分别为第tk时期始年和末年的资源环境负荷指数,ΔGDPtk为第tk时期地区总量GDP的变化率,GDPtks、GDPtke分别为第tk时期始年和末年的地区
总量GDP。
3.1.2脱钩程度判定标准
在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判定中,仅用脱钩状态作为标准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还须结合资源环境压力和地区总量GDP的变化情况,其变化主要考虑>0和<0两种情况。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来看,其划分标准均考虑ΔRELI、ΔGDP和ΔRELI/ΔGDP分别>0和<0的情况,但中国近年来
708地理科学进展30卷
化率不可能小于0,即经济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此外,所构建的资源环境负荷指数并不仅仅考虑某类资源的消耗或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而是同时考虑多种资源的消耗和多种污染物的排放,其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精确性。
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国内许多研究者大多考虑复钩(即耦合)的判别标准及其划分而很少关注相对脱钩的判别标准及其划分这一情况,本研究弱化复钩(耦合)的划分而将相对脱钩划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即ΔRELI和ΔRELI/ΔGDP分别>0和<0的情况均考虑,但ΔGDP仅考虑>0的情况。基于弹性分析法改进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的测度为其区间划分提供了前提基础,为此,本研究以0.25作为脱钩程度的区间划分标准,以脱钩状态ε=1作为临界状态,得出如表1所示的脱钩程度判定标准。
当ΔRELI<0,ΔGDP>0且ΔRELI/ΔGDP<0时,表明区域经济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其对资源环境的冲击不断减小,资源环境压力逐渐降低,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呈现良性互动,故不再对“绝对脱钩”进行划分;当ΔRELI>0,ΔGDP>0且ΔRELI/ΔGDP>1时,表明区域经济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其对资源环境的冲击不断增强,资源环境压力逐渐上升,且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下降,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呈现恶性循环,为不可接受的状态,故不再对“耦合”进行划分。
3.2评价指标构建及计算方法3.2.1资源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
为了对区域发展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进行综合测度,本研究提出资源环境负荷指数(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LoadIndex),它包括资源负荷
表1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判定标准
Tab.1Theclassificationcriteriafordecouplingdegrees
betweenresource-environmentandGDP
e<0 0≤e<0.25 0.25≤e<0.5 0.5≤e<0.75 0.75≤e<1 e =1
e>1
注:为便于比较和符号简化,用r表示DRELI,用g表示DGDP,用绝对脱 相 对 脱 钩 临界状耦合
钩 <0 >0 Ⅰ >0 >0 Ⅱ >0 >0 Ⅲ >0 >0 Ⅳ >0 >0 态 >0 >0 >0 >0
指数和环境负荷指数两个分指数。资源负荷指数主要选取水耗、能耗和生态足迹耗等指标,环境负荷指数主要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碳排放量等指标。所有指标均按等权重处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ELI=1∑(RLI,ELI)
n
(2)
'
RLI=1∑RCij(i=1,2,3,?,m;j=1,2,3,?,n)(3)
j=1'
ELI=∑ELij(i=1,2,3,?,m;j=1,2,3,?,n)(4)
j=1
n
式中:RELI为区域资源环境负荷指数;RLI为区
'
域资源负荷指数;ELI为区域环境负荷指数;RCij
为第i个区域第j类资源消耗评价数据经标准化处理以后的值,区域资源消耗评价用单位国土面积的
'资源消耗量来表征;ELij为第i个区域第j类环境
负荷评价数据经标准化处理以后的值,区域环境负荷评价用单位国土面积的废弃物排放量来表征。3.2.2生态足迹的计算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主要反映的是区域对土地资源产出的消费,其计算主要采用生态足迹模型[37],计算公式为:
EF=N×ef=N∑eai×rj=N∑(cipi)×rj
(5)
EF为总生态足迹(hm2);ef为人均生态足迹式中:
eai为各人均消(hm2/人);N为地区人口总量(人);
rj为生产某消费项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hm2/人);
ci为第费品对应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均衡因子;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t);pi为对应的生态生
产性土地生产第i类消费项目的年全球平均生产力(也称为单产因子)(t/hm2)。3.2.3碳排放量的计算
碳排放量既能反映区域对能源(主要为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又能反映区域在对能源消耗中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其计算主要采用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的方法[38],计算公式为:
Cit=44×∑jEj×ηj(j=1,2,3)(6)
式中:Cit为碳排放量;Ej为第j种能源的消费量ηj为第j类能源的碳(折算为吨标准煤以后的值);
排放系数,其取值:煤炭为0.7476tC/t,石油为tC/t
6期赵兴国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709
3.3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研究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统计资料和相关网站。数据处理主要包括:①全国及各省区1998-2008年的GDP数据均②借助SPSS15.0软换算为1998年不变价GDP;
本研究在采集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公式(2)~(6)和标准化等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并以2年为一个时T2、T3、T4和T5间段,将1998-2008年划分为T1、
5个时期,分别计算出全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负荷
T2、T3、T4和T5指数(RELI)、总量GDP在T1、5个时期的变化率r1、g1;r2、g2;r3、g3;r4、g4;r5、g5,进一步根据公式(1)计算出脱钩状态ε1、ε2、ε3、ε4、ε5(表2)。
件平台,采用标准差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4.1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及其时间演变
按可比价计算,1998-2008年中国总量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75%,其中T3、T4和T53个时期总量GDP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经济呈较快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资源环境负荷指数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尽管这个速度低于总量GDP
4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于资源环境数据和GDP数据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以年度为时间尺度使研究结果难以反映研究期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真实关系。为此,
表21998-2008年全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相关指标
Tab.2Therelevantindicatorsforthedecouplingbetween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loadandGDPfor
thewholecountryandvariousprovincesfrom1998to2008
地 区 T全 国 0.0108 0.0802 0.1349 0.0349 0.0869 0.4012 0.0843 0.1006 0.8382 0.0823 0.1101 0.7469 0.0403 0.1098 0.3669 北 京 0.0039 0.1061 0.0370 -0.0340 0.1161 -0.2930 0.0484 0.1253 0.3862 0.0365 0.1231 0.2963 0.0288 0.1113 0.2592 天 津 0.0269 0.1040 0.2586 0.0415 0.1234 0.3362 0.0577 0.1533 0.3764 0.0568 0.1460 0.3891 0.0222 0.1585 0.1403 河 北 -0.0389 0.0931 -0.4181 0.0402 0.0917 0.4380 0.0563 0.1225 0.4593 0.0709 0.1341 0.5285 0.0072 0.1144 0.0629 山 西 -0.0607 0.0643 -0.9434 0.0581 0.1149 0.5060 0.0223 0.1505 0.1484 0.1292 0.1220 1.0594 0.0023 0.1131 0.0202
0.0396 0.0870 0.4550 0.0377 0.1188 0.3176 0.0474 0.1924 0.2465 0.0930 0.2139 0.4345 0.0471 0.1815 0.2595 内蒙古
辽 宁 -0.0214 0.0858 -0.2500 -0.0438 0.0961 -0.4551 0.0621 0.1215 0.5109 0.0796 0.1306 0.6094 0.0562 0.1380 0.4076 0.0386 0.0865 0.4469 0.0042 0.0940 0.0450 -0.0033 0.1120 -0.0291 0.1051 0.1354 0.7758 0.0348 0.1605 0.2171 吉 林 黑龙江 -0.0318 0.0782 -0.4061 -0.0429 0.0977 -0.4395 0.0532 0.1094 0.4867 0.0794 0.1185 0.6699 0.0472 0.1190 0.3969 上 海 0.0074 0.1048 0.0702 0.0156 0.1092 0.1425 0.0925 0.1325 0.6981 0.0099 0.1155 0.0861 0.0300 0.1198 0.2505 0.0297 0.1038 0.2865 0.0739 0.1091 0.6777 0.0623 0.1419 0.4392 0.0718 0.1469 0.4888 0.0262 0.1359 0.1925 江 苏 浙 江 0.0428 0.1052 0.4071 0.0746 0.1164 0.6412 0.0468 0.1459 0.3210 0.0648 0.1334 0.4855 0.0696 0.1238 0.5625 0.0352 0.0818 0.4305 0.0610 0.0925 0.6599 0.0303 0.1131 0.2681 0.0914 0.1220 0.7496 0.0589 0.1330 0.4428 安 徽 0.0266 0.0973 0.2732 0.0432 0.0941 0.4590 0.0820 0.1167 0.7029 0.0620 0.1321 0.4696 0.0584 0.1409 0.4141 福 建 江 西 0.0368 0.0790 0.4661 -0.0001 0.0966 -0.0009 0.0885 0.1308 0.6767 0.0589 0.1257 0.4689 0.0508 0.1280 0.3965 -0.0112 0.1032 -0.1081 0.0217 0.1088 0.1998 0.0370 0.1438 0.2574 0.0811 0.1502 0.5396 0.0484 0.1319 0.3668 山 东 0.0035 0.0874 0.0397 0.0491 0.0924 0.5318 0.0329 0.1217 0.2702 0.0966 0.1431 0.6749 0.0427 0.1334 0.3200 河 南 0.0299 0.0876 0.3407 -0.0409 0.0904 -0.4522 0.0675 0.1046 0.6451 0.0556 0.1265 0.4400 0.0674 0.1395 0.4831 湖 北 -0.0123 0.0861 -0.1430 -0.0040 0.0901 -0.0442 0.1227 0.1084 1.1322 0.0334 0.1190 0.2803 0.0133 0.1365 0.0976 湖 南 -0.0002 0.1014 -0.0018 0.0702 0.1143 0.6143 0.0852 0.1482 0.5748 0.0603 0.1420 0.4245 0.0390 0.1238 0.3155 广 东 0.0097 0.0749 0.1299 0.0216 0.0942 0.2293 0.0839 0.1099 0.7633 0.0688 0.1339 0.5137 0.0532 0.1394 0.3817 广 西 -0.0504 0.0865 -0.5829 0.0452 0.0932 0.4846 0.0788 0.1065 0.7398 -0.0066 0.1137 -0.0584 0.0166 0.1227 0.1354 海 南 0.0873 0.0804 1.0859 -0.0142 0.0962 -0.1474 0.0629 0.1180 0.5327 0.0672 0.1185 0.5667 0.0657 0.1495 0.4392 重 庆 0.0715 0.0729 0.9807 0.0353 0.0961 0.3676 0.0604 0.1204 0.5018 0.0513 0.1295 0.3962 -0.0145 0.1183 -0.1226 四 川 -0.0264 0.0850 -0.3112 -0.0013 0.0890 -0.0144 0.0803 0.1074 0.7473 0.0655 0.1160 0.5650 0.0247 0.1194 0.2065 贵 州 -0.0282 0.0717 -0.3930 0.0282 0.0790 0.3572 0.0700 0.1007 0.6948 0.0141 0.1044 0.1352 0.0863 0.1175 0.7343 云 南 0.0660 0.0952 0.6932 -0.0014 0.1278 -0.0107 0.0818 0.1201 0.6812 -0.0242 0.1270 -0.1904 0.0385 0.1203 0.3196 西 藏 -0.0059 0.0869 -0.0675 0.0242 0.1043 0.2325 0.0532 0.1233 0.4314 0.0983 0.1270 0.7743 0.0752 0.1510 0.4980 陕 西 0.0192 0.0853 0.2250 -0.0004 0.0981 -0.0041 0.0256 0.1112 0.2297 0.0591 0.1167 0.5062 0.0474 0.1119 0.4232 甘 肃 0.0180 0.0856 0.2101 0.0152 0.1190 0.1279 0.0590 0.1208 0.4885 0.1089 0.1219 0.8940 0.0602 0.1260 0.4780 青 海 -0.0019 0.0923 -0.0210 0.0135 0.1015 0.1332 0.0393 0.1195 0.3293 0.0756 0.1182 0.6401 0.0468 0.1245 0.3762
宁 夏
710地理科学进展30卷
的增长速度,但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
根据表2数据和表1的判定标准,近11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但不同演进阶段其脱钩程度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为其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速度T1时期,
的7.43倍,二者处于相对脱钩Ⅰ,表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冲击较小,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发展T3时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强。至T2、
4.2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及其空间演变
在对全国各省区1998-2008年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得出如图1所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格局。
图1显示,T1时期,中国绝大数省区处于相对脱钩Ⅰ和相对脱钩Ⅱ,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则处于绝对脱钩状态。东中部地区主要以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Ⅱ为主,西部地区均出现从绝对脱钩到耦合的6种脱钩类型。总体来看,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均较小,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进入T2时期,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演变为以相对脱钩Ⅱ和相对脱钩Ⅲ为主。与T1时期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了较大提高,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演变规律。T3时期,二者关系总体上仍以相对脱钩Ⅱ和相对脱钩Ⅲ为主,但少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东北地区的吉林实现绝对脱钩,黑龙江和辽宁则从绝对脱钩分别演变为相对脱钩Ⅱ和相对脱钩Ⅲ;西部地区则从无明显演变规律转向以相对脱钩Ⅱ和相对脱钩Ⅲ为主。可见,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
期,经济发展速度分别为其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速度的2.49倍和1.19倍,二者关系演进为相对脱钩Ⅱ和相对脱钩Ⅳ,经济发展质量较快下降。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区域科学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在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其资源环境压力逐渐降低。至T4、经T5时期,济发展速度分别为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速度的1.34倍和2.72倍,二者演变为相对脱钩Ⅲ和相对脱钩Ⅱ。“十一五”期间,中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在转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尽管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绝对脱钩,仍须要不断探索和努力。
0530km
T()11998-2000
0530km
T()22001-2002
0530km
T()32003-2004
图例
绝对脱钩
相对脱钩I相对脱钩II相对脱钩III相对脱钩IV耦合无数据
0530km
T()42005-2006
0530km
T()52007-2008
图11998-2008年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
of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38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_赵兴国_图文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38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_赵兴国_图文.Doc
【】最新搜索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_赵兴国_图文
三亿文库
接访台账
百草益寿杨雨老师养生节目上偏方汇总(一)
利德智达答案
初中数学课课练七年级下册
香谱香灰图解
圆柱丶圆锥丶圆台和球
厦门园博园国庆
幼儿园大班教材-珍惜动物图片及介绍
本文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