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30 08:06

  本文关键词: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云南财经大学》 2014年

中国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姜华德  

【摘要】: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因此,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本文首先简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往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绝大多数研究忽视了省域间的空间相关性,但中国省域间的空间差异性非常明显,利用全国性的宏观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往往会掩盖了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就会导致各种研究成果和推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因此,本文是把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化空间相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建立城市化空间相邻的增长效应理论假说。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增长现状进行描述,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以经济增长理论和城市化理论为基础,引入城市化的空间变量,提出城市化空间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是空间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主要包括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相关性)、空间权重的选取、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和选择。 第四部分是空间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参数估计。首先是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集群图来进行分析中国省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城市化水平也高,而中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进一步建立普通OLS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发现城市化水平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普通OLS模型高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没有考虑城市化空间邻近效应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说。 最后部分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总结和政策建议。建议国家应该给予西部人才流失严重的地区以政策优惠,通过提高这些地区的工资待遇等,使他们能够长期留在西部,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各省市的平衡发展;还应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F124.1;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和,刘岸东;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贵州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2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3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4 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5 曾青春;刘科学;;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6 陈彦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7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8 王领;;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9 杜兆旻;罗宏翔;;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考察[J];区域金融研究;2012年08期

10 吕健;;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2000~2009[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张秋琴;周宝同;孙婷;殷清慧;;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陆枭麟;;江苏省城市规模效益时空比较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4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6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张斐;严志强;韦燕飞;;广西区域粮食生产特征及其优势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9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10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解更生;;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实务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程宇光;冯天甲;尔惟;;山地型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龙盛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羊卫辉;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李少春;北京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整合[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赵姚阳;濮励杰;胡晓添;;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4 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5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6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7 程开明;;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的论争与审视[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8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9 张庭伟;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年11期

10 蔡军;;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新娜;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1期

2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3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4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5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6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7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9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10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N];经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58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