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研究目的:1提示我国部分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情况;2探讨出生性别比的相关影响因素;3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和制定妇幼保健工作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探讨生育愿望和其他因素对出生婴儿性别比所造成的影响,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要选择,总样本人口数中汉族要占大多数。按照抽样原则,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回顾性的调查,首先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随机抽取了五个省份或自治区;然后在上述五个省份或自治区中随机抽取五个地市,分别是内蒙古通辽、黑龙江省哈尔滨、江苏省常州、甘肃省临夏、贵州省毕节;接着在所抽中的地市中分别随机抽取乡镇及街道,对抽中的乡镇和街道进行调查。总共调查了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16954名婴幼儿和他们的父母。 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被调查婴幼儿及父母的一般情况;(2)婴幼儿及母亲孕产期健康状况;(3)母亲引产、流产情况,包括引产因素;(4)与生育愿望相关的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调查表经过双录入后进行核对,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设为0.05。 结果: 1.本次调查婴儿总计16954人,根据调查目的和质量剔除掉缺失严重的调查对象后,有效人数为16881人。其中男性婴儿9196人,占54.48%,女性婴儿7685人,占45.52%,出生人口性别比(SRB)为119.67,95%置信区间为(116.05,123.30)。 2.出生人口性别比在人群和地区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而在年份和月份上的分布没有差异。汉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8,而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0.0,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显著高于汉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P=0.004),在分胎次的分析中,不同胎次不同民族属性的出生性别比没有什么差异,但出生性别比都偏离103-107的范围。出生性别比在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存在差异(P0.001),母亲为文盲的出生性别比为137.0要比母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水平上的106.0高很多,趋势性检验结果:χ2=32.970,P0.001,表明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增大出生性别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出生性别比在父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存在差异(P0.001);出生性别比在母亲不同职业间的有差异(P0.001),从事农民工作的出生性别比最高(130.9),职业为公务员的最低(101.5);与母亲不同职业出生性别比情况不同的是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出生性别比最高(130.4),父亲职业为工人的最低(105.4);不同胎次间的出生性别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趋势性检验结果:χ2=68.294,P0.001,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大出生性别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出生性别比在不同性别检查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母亲进行过性别检查的出生性别比为142.2,母亲没有进行过性别检查的出生性别比为114.7,前者显著大于后者;母亲有过引产史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60.7,显著高于母亲没有引产史的113.9(P0.001);母亲有过流产史的出生性别比(134.0)高于母亲没有流产史的出生性别比(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生性别比在母亲不同偏爱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母亲不希望生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58.0,而母亲喜欢生女孩的出生性别比为78.7;出生性别比在父亲不同偏爱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父亲不希望生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52.0,而父亲喜欢生女孩的出生性别比为69.8;我们调查的五个地市间的出生性别比存在差异(P0.001),其中贵州毕节最高,达到162.9,而内蒙古通辽最低,为107.7。 3.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少数民族,高胎次,母亲有流产史,母亲有引产史,母亲进行过胎儿性别检查,母亲不希望生,父亲不希望生会增大胎儿性别为男的发生(OR:1.112~1.411;均P<0.05);母亲文化程度高,母亲职业为工人、公务员、经商和其他(与母亲职业为农民的相比),父亲文化程度高,父亲职业为工人、公务员(相对于父亲职业为农民),母亲偏爱女孩,父亲偏爱女孩会增大胎儿性别为女的发生(OR:0.557~0.923;均P<0.05)。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与胎次低相比胎次高会增大发生胎儿性别为男的发生,其OR (95%CI)为1.348(1.239~1.466)(P0.001);与没有引产史相比母亲有引产史会增大胎儿性别为男的发生,其OR (95%CI)为1.319(1.106~1.572)(P=0.002);与期望孩子数量少相比期望孩子数量多会增大胎儿性别为女的发生,其OR (95%CI)为0.758(0.709~0.811)(P0.001);与母亲偏爱性别为其它几类相比,母亲偏爱女孩会增大胎儿性别为女的发生,其OR (95%CI)为0.740(0.661~0.829)(P0.001);与父亲偏爱性别为其它几类相比,父亲偏爱女孩会增大胎儿性别为女的发生,其OR (95%CI)为0.679(0.597~0.773)(P0.001)。 5.胎次对性别检查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胎次高与胎次低相比会增大母亲进行性别检查的发生,其OR (95%CI)为3.033(2.841~3.238)。 6.性别检查对流产、引产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与母亲没进行过性别检查相比母亲进行过性别检查会增大流产的发生,其OR (95%CI)为18.770(17.099~20.604)(P0.001);与母亲没进行过性别检查相比母亲进行过性别检查会增大引产的发生,其OR (95%CI)高达291.336(237.924~356.737)(P0.001)。 7.本次调查婴儿的性别对下一胎期望性别的影响:以不希望生为对照,本次调查婴儿性别为女相比婴儿性别为男的家庭,希望生男的OR (95%CI)为0.180(0.162~0.199)(P0.001),希望生女的OR (95%CI)为6.262(5.479~7.157)(P0.001),生男生女都可以的OR (95%CI)为0.733(0.679~0.791)(P0.001),这说明如果要再生下一胎,本次调查的婴儿性别为男的家庭更希望下一胎生育女孩。 结论: 1.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正常范围(103~107),本次调查结果为119.67,95%置信区间为(116.05,123.30)。 2.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汉族;相同胎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没有差别,但出生性别比都偏离103~107的正常范围。 3.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出生性别比不同,母亲为文盲的出生性别比最高,母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水平上的出生性别比最低,并且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增大出生性别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父母亲不同职业的出生性别比不同。 4.我们调查的五个地市间的出生性别比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贵州毕节,黑龙江哈尔滨,甘肃临夏,江苏常州,内蒙古通辽。 5.不同胎次间的出生性别比不同,胎次越大出生性别比越高。 6.与胎次低相比胎次高会增大性别检查的发生,性别检查会增大引产、流产的发生。 7.父母亲性别偏爱情况会影响出生性别比;已有的胎儿性别会影响下一胎次的性别偏爱。 8.父母理想孩子数量会影响出生性别比,期望孩子数量多将会使出生性别比有所降低。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4.21
【目录】: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学军;;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的回顾与评论[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5期
2 兰林火;;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朱秀杰;钟庆才;;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的国外研究评述与思考[J];南方人口;2006年01期
4 龚敏健;;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中的减缓趋势及其原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徐毅,郭维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1年05期
6 乔晓春;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1992年02期
7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8 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年01期
9 伍海霞,李树茁,杨绪松;中国乡城人口流动与城镇出生人口性别比——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年06期
10 尹豪;金永花;侯建明;;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岑;陆卫群;;分因素贡献率在贵州省成人识字率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周广亚;;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建构与调查设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周云,任强;高龄老人1910-1969年间出生子女性别比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魏亚萍;;我国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解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侯建明;;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任强;郑晓瑛;;China's grave demographic challenges in coming decades[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7 杨桂英;;浅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连高社;葛建军;;贵州省人口变动预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9 赵开斌;吕洪升;;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质量控制[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连娟;刘甲良;宿春娣;;中国皇位传承对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的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垚;中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洪娜;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松年;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住宅价格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敏;基于角色管理的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罗瑞荣;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煜程;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5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