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1-03 08:53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城镇化

【文章编号】 1006 - 3862 ( 2013 ) 08 - 0016 - 08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陈明星
1, 2

(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 100101 ;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北京,

100101 ) 学

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摘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既是经典的理论 问题, 也 是 政府 和学界 持续 讨 论的 热 点 议 题。 研究的 热 点 主要集中在 5 个方面: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过程,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 发展 中国 家 与 发 达 国 家 之间的 差异, 中国城 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 系 的 新 因素; 取 得 了 一 些 共 识, 也 存 在 着争议。 城市化与 经济 发展 关 系 研 究在理论、 方法和实践 3 个方面均存在难点, 亟待深入探究, 为国家制定合理城市化战略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关系; 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这两个重要的词汇, 频繁见

1

热点之一: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 过程

政府报告和各种文件之中, 两者之间 于研究文献、 关系也成为多国政府和学界都很关心的话题 。 经 济发展是全世界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主题 , 经济发 展的好处并不是财富增加了幸福, 把财富和幸福联 系起来是 很 难 的, 而是财富增加了人们选择的自 由
[1 ]

对两者之间作用过程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 种: 单向传导和双向作用。 单向传导过程观突出强 调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认为经济发展是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 城市化的 最 根 本 动 力, 高, 人均收入水平增长, 第二、 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 , 就业构成份额都会增加 随着产值和就业结构的变 化, 农村人口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 , 由此形成城市化, 城市化本质上是满足人口对城市 工作和城市生活需要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人口、 土 地和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 双向作用过程观 则认为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传导的因果论 , 而 是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论。 总体来看学界倾向于 第二种观点, 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 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两者共同构成当代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旋律
[6 ]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发生的[2], 世

尤其是一些 界城市化进程规模及其影响持续扩大, 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 关于中国城市 化道路的独特性等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 , 有学者 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做了精彩的综述
[3 ]

, 然而研究文

献的丰富却又印证了实际问题的复杂 。 尤其是陆
[4 - 5 ] “冒进式城镇化 ” , 大道等提出 以来 新一轮的激

烈讨论围绕展开。 城市化 ( 城镇化 ) 成为当下中国 的炙手可热的词汇, 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也成为中国 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 规划指出“坚 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 ” , “十八大” 划,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报告也多次提 及城镇化。 因此,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及时回顾近 年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 梳 理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41230632 ) ; 国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001080 、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2BAJ15B02 ) 。



作用过程研究已基本达成了一些共识, 城市化 进程与经济增长具有强烈的相关关系, 并且这是一 种长期趋 势, 城市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 配, 偏离就会带来经济损失或城市化问题。 但是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的探讨, 城市化对经 济发展的反向作用过程在什么条件下会开始 ? 又 会达到什么样的影响强度? 当前作用过程研究还 多采用定性的描述性语言, 缺乏相互作用过程的数 学模拟研究。

16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镇化

图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

2

热点之二: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 机理
作用机理研究是作用过程研究的深入 。 经济

理的城市化会通过多种方式阻碍经济发展 , 例如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和反馈等 。 通过数学模型来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 理也是研究热点。Anderson 从一般形式的道格拉斯 函数出发, 构建城市化、 城市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 认为城市化自身不能提高生产率, 快速城 系模型, 市化可能伴生低经济发展速度, 甚至是经济发展倒 城市化就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 而 退。那么, 是城市集聚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存在一个使经济 效益最大化的城市集聚水平的拐点, 但是这个拐点 并不容易找出, 因为不同国家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存 在的差异使这个拐点发生着变化。 此外, 城市化是 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 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家进入城 [7 ] 。 Bertinelli 市化成熟阶段了 等的研究也佐证了这 一结论, 发现城市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 U 型曲线 关系, 提出存在一种窘境, 即城市集聚水平的微小 增长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
[8 ]

发展主要通过 3 个方面促进城市化。一是包含技术 进步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 创新产品和生产方式等,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 工艺, 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 从简单繁重的手 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城镇地区集中集聚, 产生了 更为丰富的需求, 创造出更丰富和更多样化的物质 产品。二是经济结构的演变。 伴随着经济产值和就 资源( 资本、 劳动力、 原料等 ) 从农业 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也相伴而 向第二产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的 转 移, 生。三是工业化生产的专业化、 规模化和集群化。 工业化发展越快, 社会分工越专业, 对城市化的推 动力越强。 城市化也可以通过 3 个方面反作用于经济发 展。首先城市化的外部经济功能。 既可以是一个 行业的地 区 集 中 化, 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来实 现, 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平衡发展 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享也是重要的外部经济 效益之一, 为生产提供便利和成本节约。 其次企业 内部聚集经济, 指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其产量规 模, 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产品种类所带来的长期 平均成本的下降。 三是城市化会促进信息化发展, 而信息化又加快了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组织的 调整, 进而推动着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 实际上不合 变化和发展。这里探讨的是积极效应,

。 以克鲁格曼、

藤田等人为代表的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 [9 - 11 ] , Stigliz 模式, 济学 基于 Dixit空间集聚形成有 依靠发挥城市内在的自我增殖优 持续发展 趋 势, 势, 产生 区 位 空 间 的“锁 定 ( lock in ) ” 效 果。 Alex Anas 质疑了这种观点[12], 认为新经济地理学过于 依赖数学公式和模型, 很多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 提出城市化的效率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 由于 agglomeration ) 和逆城市 地理空间约束, 分散化 ( deurbanization ) 更 有 效 率, 化( de虽然城市数量在增 长, 但是单位城市规模下降, 最终经济会分散在一 个个专业化的单一企业型的小城镇。 分散化不仅 17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城镇化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仅是指经济会散布, 还表现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 ; 传播过程 逆城市化表明更多的小城市和专业化城 市会出现。 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 相对来 看, 经济发展对城市化作用机理获得了较为普遍的 认可, 但是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还处于探 究阶段, 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城 但是很多 市化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 , 城市常常也出现了失业和贫困等现象, 还增加了城 市犯罪、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那么 这些不利因素是城市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 也是由 于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原因导致形成 。

有出现收敛趋势。 第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 市贫困现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于 2007 年 《应对亚太地区城 市 化 和 城 市 贫 困 带 来 的 挑 提交
[19 ] 战》 的报告 , 指出在以前贫困只是个农村地区才 有的问题, 近些年来城市贫困却成为亚太地区政策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迅速 制定者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增加, 已有 农 村 地 区 扶 贫 办 法 在 城 市 区 域 并 不 奏 效, 更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 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 因、 动态变化与未来趋势, 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从 事城市非正规部门、 居住在非正规居民点、 享受不 到公共服务。 第三,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发达 国家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 般低于农村地区, 因此城乡人口迁移是城市化水平 提高的主要因素; 不少发展中国家城市增长状况并 非如此,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城市化水平上升的 主要因素。 但是城乡人口再分配过程才是经济增 长的基础, 依靠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城市化为假城 [20 ] 市化 。 第四, 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 在发展中 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 1960 ~ 2000 年 间, 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都从低于 20% 增加到 36% 左右, 亚洲人均收入增加了 340% , 而非洲仅增 50% 。 加了 如果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 话, 那么亚洲和非洲的人均收入应该大致增加到相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通过加速城 应水平, 市化并不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 对不少发展中国家 [21 ] 实施的加速城市化政策进行了探讨和质疑 。 “重演” “新路 ” 与 争论的实质问题是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及关联程度。 前者强调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 这是客观的经验规律, 对 各个国家和区域都具有普适性; 后者强调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特征。 从这个角度看, 这两 种观点不是完全冲突的, 反而是相互印证的。 由于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个规律的约 束,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化偏离 ( 过度城市化或 城市化不足) , 才产生了种种问题, 从而形成了多样 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Yuki 认为不同国 家中城市化质量不尽相同, 其根源在于发展部门的 差异。一些国家城市化带来技能改进、 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是城市正规部门 ( formal sector ) 的发展, 而另

3

热点之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差异

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基本上与经济发展同步 发生, 所以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城市化才成为人文 经济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3 ]

, 并且发

达国家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也还是以发展中国家城 这种 市化为主要对象。 城市化过程存在一种共性, 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和现 共性会形成一般性规律, [14 - 15 ] 。罗斯托 象, 发展中国家会重演发达国家模式 “与发达国家发生规模相同的第三世界的城 也认为 [16 ] 市革命, 是以经济增长的历史模型为基础的 ” 。 一些学者通过计量方法, 认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 [17 ] 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 Njoh 以撒哈 拉以南的非洲为例, 基于 UNDP 和世界银行数据, 分 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用人类发展指 数( HDI) 来替代一般的 GDP 指标, 测算 HDI 和城市 化水平的相关性为 0. 542 , 认为城市化有助于提高 体现在生活水平、 知识积累和健康 人类发展水平, [18 ] 。 保健等方面 但是发展中国家是重演发达国家模式, 还是走 上新的道路? 一些学者对重演观点进行了质疑, 认 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显 著差别,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理论难以解释发展中国 家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 发展中国家虽然也经历了类似发达国家 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并没有取得相应的经 济绩效。1950 ~ 2000 年间,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远 快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但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经济增长却没 规模逐渐缩小, 18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镇化

一些国家城市化并没有带来现代化, 是由于大量的 ( informal sector ) 的发展, 传统的城市非正规部门 由 此形成了因果差异
[22 ]

城市 化 水 平 的 根 源 取 决 于 较 低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30 ] [31 ]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 平 原则, 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 城市化速度 [32 ] 特别是土地城镇化太快 , 衍生出了一系列 虚高, 区域剥夺行为
[33 ]



4

热点之四: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 关系

, 我国各地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化水

中国正经历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惊人 , 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 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 我们的城市化道路既不同于欧美国 家的同步城市化, 也不同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过度 城市化, 肩负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形成于特定 的时间阶段和制度背景之下, 由此孕育研究的丰富 也是近些年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焦点和中心 。 土壤, 4.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总体判断 由于我国城市化、 经济发展都处于快速演变之 中, 因此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就必然具有动态演 变特性。 改革开放以前是缺乏足够城市化的经济发展阶 其原因有多种解释, 薛凤旋等归纳了反城市主义 段, 说、 工业战略说、 城市二元体系说、 社会主义偏爱说 等。虽然对城市化偏离程度没有共识, 但是基本都认 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城市化应该是低度城市化 的, 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城市化相对滞后。 我国城市化滞后论由此形成, 并且影响深远。 分析滞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制约产业结构升级, 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影响我国城镇与 农村和谐发展 ,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抑制乡 。 对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也有 镇企业的发展等
[24 , 25 ] [23 ]

平预测和城市规模预测中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 [34 ] 目标 。 但是冒进式城市化观点也并未得到普遍认可 。 程开明对城市化争论进行了综述, 认为城市化水平 仍滞后
[36 ]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城市化速度提高是

正常 现 象, 出 现“超 高 速 ” 发展阶段也是正常现 [35 ] 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积累, 象 。内需不振、 都可以归结为城市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 加速城 市化应 成 为 中 国“十 二 五 ”规 划 的 重 大 战 略 抉
[37 ] 2009 年达到了 择 。解放以来我国经过了 60 年, 46% , 60 年才增加了 26 个百分点, 这是很慢的, 预

到 2039 年城市化率达 计以后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38 ] 。 到 76% 虽然争议仍然存在, 但是我国快速城市化面临 多挑战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城市化伴随着半城市 。 Friedmann 评价中国的快速城 市 化 化现象 [41 ] 进程为“urbanizing at breakneck speed ” 。 进城农
[42 ] 民工依然是贫困的, 主要从事低收入的工作 。 巨 大差距显现在沿海和内陆之间、 城市和农村之间、 [39 - 40 ]

不同社会个体之间, 这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 [43 ] 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土地保障、 粮食安全风
[44 ] 险也不断增加 。 4.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

探讨, 我国第三、 二产业和高等教育对城市化影响 [26 ] 较小 。以政府为代表的制度方面不够重视也是 重要原因
[27 ]

我国地域广阔,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 的地域差异。 单纯区域城市化水平值高低不是决 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而通过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关系区域差异研究, 对未来我国区域城市化
[45 ] 道路选择可能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 樊杰 、 刘盛 [46 ] [47 ] 和 、 李国平 等学者较早开展了这方面工作, 主

。诺贝尔奖获得者把中国城市化与美

国高科技并列为影响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件大事。 从这个论断中得到鼓舞, 各地区有了追求高度城市 化的依据
[4 ]

。持滞后论观点学者也有不同认识, 一

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滞后状况逐步得 到改善; 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 现象更加严重
[28 ]

要结论梳理后见表 1 , 可以看出基本共识是相近的, 省域单元上两者关系存在巨大差异, 亟待展开深入 研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于经济发展趋势较为明 显,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滞后现象有了很大变化 。 但是具体到某一省域单元, 究竟是属于过度城市化 还是城市化滞后还存在不同看法, 当然不同作者研 使用的数据样本也不尽相 究的时间 点 并 不 一 致, 同, 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19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演进, 对城市 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也呈现出重要的转变趋 势。从早期的城市化滞后逐渐转向城市化并不滞 后, 城市化速度偏快, 在舆论宣传上偏热, 地方攀比 [29 ] 较低 比较严重 。我国并不存在城市化严重滞后,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城镇化 表1 学者 测算指标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区域差异的主要观点 观点 区域差异 类型 1 和类型 2 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 其非农就业水平提高速度和城市化增 4 和 5 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主, 城市化与非 长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类型 3 、 农就业水平提高速度较慢; 类型 6 非农就业增长显著高于城市化率的增长, 以 西北地区为主; 类型 7 地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非农就业水平在近 20 年内几乎没有变动

樊 杰、 田 明 ( 2003 )

城市化、 就业非 农化

城市化与非农就业 水平之间的偏差逐 步缩小

陈 田、 城市化、 就业非 刘 盛 和、 农化 蔡建明( 2003 )

绝大多数省区城市 化发展快于非农化 过程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 快于工业化进程 我国城市化和经济 发展关系总体上基 本协调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福建和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 目 前城市化相对滞后非农化; 大部分城市化水平低、 增长速度慢的中西部地区, 其城市化相对超前于非农化 东北三省有类似过度城镇化的倾向; 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人 口向非农转化的速度均过低, 显示出低度城镇化倾向; 东部沿海地区以城市化超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为主, 不少发达省区中的城市 化超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城市化滞后经济发展为主, 仍 然需要适度加快发展。

李国平( 2008 )

城镇化、 工业化 城市化、 经济发 展水 平 ( 人 均 GDP)

陈 明 星、陆 大 道、 刘慧( 2010 )

45] 、 [ 46] 、 [ 47] 、 [ 48 ] 。 注: 见参考文献[

5

热点之五: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 因素

交流 响

[53 ]

。信 息 技 术 产 生 了 对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的 影
[55 ]

[54 ]

[53 ] , 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 , 以及企业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型 内涵及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发展的国际格局 式、 也从城 也发生着大尺度转移。 对两者关系的研究, 其 市化与工业化的传统视角向新经济型式等拓展 , 中一些新因素影响在一些区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 并 且影响的区域范围及程度也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 5. 1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的 依赖的是科学、 工程、 技术、 管理等 经济发展模式, 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运用。 当前对知识经济的研 动力机制、 渠道和 究主要关注技术流的运行特征、 [49 ] , 模式 区域之间知识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溢 [50 ] 出 , 知识转移、 网络嵌入与国际代工企业成长等 [51 ] 规律 。这种新模式对城市化、 经济发展关系产生 重大影响, 城市作为消费型城市、 工业型城市的传 统认识向知识型城市的转变, 带来的是人才集中与 , 智慧碰撞 经济发展从中取得更多的源泉和动力 。 5. 2 信息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珀拉德和鲁宾在《信息经济 》 中 提出信息经济,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信息经济进行定 估算 1967 年美国信息经济占美国 GNP 的 量研究, 46% [52]。我国更多使用是信息化一词, 信息技术的 广泛应用、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的信息和知识 传递时空阻碍性的大幅度减低, 这种历史性的变化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 文化、 消费等在全球范围内的 20

面的空间组织影响

。信息技术、 经济发展及城市

化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5. 3 生产性服务业 学者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进行了全面总 城市体系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 、 区位和 结,
[56 ] 发展, 及其对区域和大都市区的影响等 。 以中国 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为例, 实证研究了转型 [57 ] 时期城市生产服务业和办公楼区位的分布特点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与生产性

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 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国民经济中
[59 ]

[58 ]

的地位逐步上升, 产业关联效应显著 5. 4 旅游型城市化



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 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是提升城市功能 力, 的过程。丽江、 张家界、 黄山、 青岛、 桂林、 曲阜、 武 夷山、 三亚等城市具有较为典型的旅游城市化的特 征
[60 ] [61 ]

。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化互相促进 、 相互制 。旅游型城市化既是旅游经济活动形式在地



域空间上的表现及其集聚动态的发展过程 , 也是一 种新型的城市化类型。 5. 5 城市化、 房地产与经济发展 1998 年我国政府取消福利分房制度, 我国的房

地产业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 “地王 ” 、 “楼王 ” 。 这些现象 多个城市不断出现新的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镇化

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一,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互 。 动 既有观点认为房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带 动作用只能加强, 不能减弱, 也有观点认为房地产 [62 ] [63 ] 业存在泡沫 和崩盘 的风险。 第二, 城市化与 房地产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房价是城市化阶段的 必然结果, 还是房地产业将城市化绑架, 在经济利 。 , 房 益的驱使下追逐高房价的暴利 第三 城市化、 地产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城市生活方式应是 既有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否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形式, [64 ] 住房类型划分与住房制度 , 实现了目标。 第四, 以 及 城 市 地 价、 住房需求的微观分析和模型 [65 ] 模拟 。

需要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去检验和认识。 从 速演进, 定量化来看, 一方面是衡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定 量指标具有多样性; 另一方面, 对当前研究多是静 态化的定量化分析, 需要模拟分析关系演变的动态 过程。 6. 3 实践上, 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与差异化路径 [66 ] 我国有关研究的实用性非常明显 , 但是有很 多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通过城市化指导方针 “积极稳妥” 中的 可窥见一斑, 积极与稳妥两个词之 间有一定的矛盾, 政策取向是侧重积极还是稳妥, 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的主观理解。 因此, 对城市化 的模式选择与差异化路径设计等都有待更加深入 。“十二五” 时期以及更长时间, 我国城市化 的研究 是否要继续实施加速城市化战略? 近年来的快速 城市化是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 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 不同地方如 何走有差异化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

6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难点

研究难点体现在理论、 方法和实践 3 个方面。 理论上, 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动互促的基本原 理与规律的探究, 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模式 ; , 化差异 方法上 包括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如何科学准确识别, 数据选择、 关系衡量标尺以及 关系的定量化模拟; 实践上, 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 模式与区域差异化路径的选择问题 。 6. 1 理论上, 两者之间互动互促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认识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只是理论 更重要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需 研究迈出了一小步, 要充分考虑发达国家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 尤其是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研究成果 。 进一步理 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互促的基本原理与 规律性特征, 如互动互促的经验参数、 阈值条件, 相 , 、 互作用的通道和因素 作用过程的社会 文化及制 双向互动发展阶段及作用强度变化 , 作 度等因素, 用过程可调控性与效果评价等都需要深入探究 。 6. 2 方法上, 两者关系识别的数据、 标尺与定量化 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是否协调的判断 , 这 是定量方法运用的重点。 目标是通过分析城市化 发展速度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在发展阶段、 政策上的有机组合, 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城市 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最优的过程 。 从数据来 看, 世界不同国家对城市化、 城镇人口的定义和统 计口径不完全相同, 各国之间的经验数据是否具有 , 可比性问 题 而 且 数 据 样 本 的 选 取 也 是 个 棘 手 问 题, 样本数量能否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样本选择 是否客观、 典型等。 从标尺来看, 钱纳里模型难以 适用于现阶段的关系判别,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快

7

结论与展望

综上, 国内外多学科学者, 从各自视角、 方法出 对城市 化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持 续 的 探 发, 究, 已达成一些基本共识,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 步 展 开 研 究 打 下 了 坚 实 基 础 。 主 要 结 论 如下: ( 1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 一般简单 认为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是单向带动的因果作用过 程, 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呈一种更为复杂 的双向的互动反馈过程。 ( 2 ) 通过技术进步下发展水平提高、 经济结构 工业生产专业化等, 经济发展强烈推动城市 演变、 化; 通过促进外部经济效益、 内部聚集经济、 信息化 等, 城市化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 集聚水平、 规模效应等是两者之间作用机制的关键因子 。 ( 3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是具有普适性 不同国家和区域遵循该规律, 根据国 的共性规律, 情选择差异化模式与道路。 ( 4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快 速演变, 两者关系也具有动态特征。 ( 5 ) 近年来, 知识经济、 信息经济、 生产性服务 业以及旅游型城市化等新经济方式对城市化产生 城市化、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间关系错 了重要影响, 综复杂, 新因素的影响不断扩展和加深。 ( 6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在理论、 方法 21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城镇化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 J] . Cities. 2003 , 20 ( 3 ) : 167 - 174. [ 19] Committee on Poverty Reduction,UNESC.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ver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EB / OL] . 2007. http: / / www. unescap. org / pdd / CPR / CPR2007 / English / CPR4_4E. pdf. [ 20] McGee,T. G. The Southeast Asian city[ M] .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67 : 32. [ 21] Bloom,E. D. ,Canning,D. ,Fink,G. Urbanization and the J] . Science, 2008 , 319 : 772 - 775. Wealth of Nations[ [ 22] Yuki,K. Urbanization,informal sector,and development[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 84 ( 1 ) : 76 - 103. [ 23] 李林杰, 申波, 李杨. 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 J]. 中国软科学. 2007 , 7 : 30 - 40. 与对策[ [ 24] 祁金立. 中国城市化滞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对策[J] . 2003 ( 9 ) : 5 - 7. 改革与理论, [ 25] 张遂, “三农 ” 马慧琴. 城市改革与城市化滞后对 问题的困扰 [ J] . 经济师, 2003 , 07 : 186 - 187. [ 26] 李郇.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 — —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 2005 , 24 ( 3 ) : 421 - 431. 较[J]. 地理研究, [ 27] 蔡军.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J] . 城市规 2006 , 30 ( 1 ) : 67 - 72 划, [ 28] Chang,H. G. ,Brada,C. J. The Paradox of China' s Growing J] . Economic systems, 2006 , 30 : 24 - 40. UnderUrbanization[ [ 29] 周一星. 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6 , 30 ( s1 ) : 32 - 40. [ 30] 郭克莎.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 中国社会科 2002 , ( 2 ) : 44 - 45. 学, The Increasing Returns Revolution in Trade and [ 31] 陈明星, 陆大道, 查良松.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 J]. 地理研究,, 2009 , 28 ( 2 ) : 464 - 474. 际比较[ [ 32] 姚士谋, 管驰明, 王书国, 等.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区 2007 , 22 ( 3 ) : 271 - 280. 域空间建设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 33] 方创琳, 刘海燕.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 2007 , 62 ( 8 ) : 849 - 860. 径[J]. 地理学报, [ 34] 宁越敏, — —国外 李健. 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 J] . 求是, 2005 , ( 6 ) : 61 - 63. 的经验与启示[ [ 35] 罗志刚. 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 . 城市规划学刊, 2007 ( 6 ) : 60 - 66. [ 36] 程开明. 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的论争与审视[J] . 城市发展研 2009 , 16 ( 10 ) : 1 - 6. 究, [ 37] 陈玉和, “十二五 ” 孙作人. 加速城市化: 中国 规划的重大战略 J] . 中国软科学, 2010 , ( 7 ) : 16 - 22. 抉择[ [ 38] 厉以 宁. 关 于 中 国 城 镇 化 的 一 些 问 题[J]. 当 代 财 经, 2011 , ( 1 ) : 5 - 6. [ 39] Lin,G. Periurbanism in globalizing China: A study of new urbanism in Dongguan[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6 , 47 ( 1 ) : 28 - 53. [ 40] Lin,G. Chinese Urbanism in question: state,society,and the re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s[ J] . Urban Geography, 2007 , 28 : 7 - 29. [ 41] Friedmann,J. 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 s urbanization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6 ,

和实践 3 个方面均存在难点。 当前, 城市化健康发展是破解我国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增长过程中一系列矛盾的关键 。 有关研究 前景广阔, 进一步阐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 系, 也必将为制定合理城市化战略和促进城乡统筹 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 阿瑟 · M] . 周师铭, 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 沈丙杰, 沈伯根, 译. 2005 : 516 - 517.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 48 - 49. [3 ] 景普秋, 张复明.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 中 · 2003 , 13 ( 3 ) : 34 - 39. 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4 ] 陆大道, — —城镇化 姚士谋, 刘慧, 等. 2006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 10 : 1 - 8. 进程及空间扩张[ [5 ] 姚士谋, 陆 大 道, 王 聪, 等. 中 国城 镇 化 需 要 综 合 性的 科 学思 — —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 . 地理研究, 2011 , 维— 30 ( 11 ) : 1947 - 1955. [6 ]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之路[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41. [7 ] Henderson,V.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3 ( 8) , 47 - 71. [8 ] Bertinelli,L. ,Strobl,E. Urbanization,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B / OL ] . 2003. http: / / www. core. ucl. ac. be / services / psfiles / dp03 / dp2003 - 76. pdf. [9 ] Paul, K. - 571. [ 10] Masahisa,,F. ,Paul,K. ,and Venables,J. A. Book Reviews: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J]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0 , 40 ( 3 ) : 607 - 611. [ 11] 张文忠.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 22 ( 1 ) : 94 - 101. [ 12] Anas,A. Vanishing cities: what doe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mply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urbanization? [J] .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 ( 4 ) : 181 - 199. [ 13]闫小培, · · — —永无止境的探索 林初升, 许学强. 地理 区域 城市— [ M]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 89. [ 14] Beals,R. L. Urbanism, urbanization and acculturation [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51 , 53 ( 1 ) : 1 – 10. [ 15] Reissman,L. The Urban Process: Citie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 M]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4 : 1 - 3. [ 16] Rostow,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 .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 2 - 3. [ 17] Choe,K.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 Development SAUD [EB / OL]. 2009. http: / / www. adb. org / documents / events /2009 / HPECUrbanInfrastructureVisits /01 - KChoe. pdf [ 18] Njoh,J. A.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Geography[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 ( 3 ) : 561

22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陈明星: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30 ( 2 ) : 440 - 451. [ 42] Becker,C. M.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Chapter 35 of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 ,ed. 2007 : 516. by Amitava Dutt and Jaime Ros, [ 43] Chen,A. M. ,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 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 13 ( 4 ) : 407 - 411. [ 44] Chen J.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real challenge to soil J] . CATENA, 2007 , 69 ( 1 ) : 1 - 15.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 45] 樊杰, 田明.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 J] . 地理科学, 2003 , 23 ( 6 ) : 641 - 648. [ 46]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 [ J] . 地理学报, 2003 , 58 ( 6 ) : 937 - 946. [ 47] 李国平.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 地 2008 , 27 ( 5 ) : 6 - 16. 域研究与开发, [ 48]陈明星, 陆大道, 刘慧.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 . 地理学报, 2010 , 65 ( 12 ) : 1443 - 1453. 格局[J] [ 49] 许学强, — —以 王欣, 阎小培. 技术流的动力机制、 渠道与模式— J] . 地理学报, 2002 , 57 ( 4 ) : 489 - 496. 珠江三角洲为例[ [ 50] 王铮, 马翠芳, 王莹, 翁桂兰. 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 2003 , 58 ( 5 ) : 773 - 780. 地理学报, [ 51] 聂正 安, 钟 素 芳. 知 识 转 移、 网络嵌入与国际代工企业成长 [ J] . 经济地理, 2010 , ( 6 ) : 970 - 975. [ 52] 滕丽, 王铮, 庞丽, 等. 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J]. 人文 2006 , ( 1 ) : 72 - 75. 地理, [ 53] 刘卫东, J] .地 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2004 , 59 ( S) : 67 - 76. 理学报, [ 54] 甄峰,顾朝林.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J]. 地理研究, 2002 , 21 ( 2 ) : 257 - 266. [ 55] 宋周莺, 丁疆辉, 刘卫东, 刘毅. 信息技术对中国服装企业空间 . 地理学报, 2009 , 64 ( 4 ) : 435 - 444. 组织的影响[J]

城镇化

[ 56] 甄峰, . 南京 顾朝林, 朱传耿.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 · · 2001 , ( 3 ) : 31 - 38. 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 , [ 57] 宁越敏. 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 . 城市规 2000 , 24 ( 8 ) : 9 - 12 , 20. 划, [ 58] 钟韵, 闫小培.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 人 2003 , 18 ( 5 ) : 46 - 51. 文地理, [ 59] 申玉铭, 邱灵, 王茂军, 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 2007 , 62 ( 8 ) : 821 - 830. 析[J]. 地理学报, [ 60] 陆林, 葛 敬 炳. 旅 游 城 市 化 研 究 进 展 及 启 示[J]. 地 理 研 究, 2006 , 25 ( 4 ) : 741 - 750. [ 61] 朱竑, “城市化” “旅游化 ” — — — 贾莲莲. 基于旅游 背景下的城市 J] . 经济地理. 2006 , 26 ( 1 ) : 151 - 155. 桂林案例[ [ 62] 王子成, — —以广州为 明娟. 珠三角房地产泡沫测度实证研究 — 2007 , 27 ( 5 ) : 819 - 822. 例[J]. 经济地理, [ 63] 黄 小 虎. 房 地 产、 . 中 国 土 地, 城 市 化 与 土 地 集 约 利 用[J] 2007 , ( 1 ) : 23 - 24. [ 64] 刘望保, 闫小培, 曹小曙. 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 — —基 于 CGSS ( 2005 ) 的 分 析[J]. 地 理 学 报, 其影响因 素— 2010 , 65 ( 8 ) : 949 - 960. [ 65]高晓路. 北京市居民住房需求结构分析[ J]. 地理学报, 2008 , 63 ( 10 ) : 1033 - 1044. [ 66] 顾朝林, 吴莉娅.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 城市问 2008 , 12 : 2 - 12. 题,

作者简介: 陈明星 ( 1982 - ) , 男, 安徽巢湖 人, 助 理研究 员,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收稿日期: 2013 - 05 - 08

Review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 Mingxing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ing in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unique relationship,not only by multidiscipline,such as geography,but also related departments. Scholars have been made a longterm and deep study systematically 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continued to discuss the hot topic. Hot research focused on five are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w factor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rrently,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achieved some consensus; meanwhile there are also som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on the research in theory,methods and practice as well in urgent need of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providing scientific principles for the national plans. 【Keywords】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Reviews

城市发展研究 20 卷 2013 年 8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0 No. 8 2013

23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2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d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