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01
本文关键词: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2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2,No.419;叶明确;(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200444);摘要: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阶段;CharacteristicsandInflue;Economyfrom1978to2008;YEMing-que;(SchoolofEconomics,Shang;Abstract:Duringth
第32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2,No.4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叶明确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
200444)
摘要: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
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词:经济重心;重心法;贡献度;夏普里值;空间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4-0012-07
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eFactorsAnalysisofGravityMovementforChina’s
Economyfrom1978to2008
YEMing-que
(Schoolof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Duringtheperiodfrom1978to2008,with1991and2003ascutoffpoints,China’seconomicgravitycentre
movedsouth-west,south-eastandnorth-east,respectivelyinsequence.Sincegeneralcontributiondecompositionapproachesarenotsuitableingravitycentremethodanalysis,thispaperproposesanewdecompositionapproachbasedonShapleyValue.The“Engine”and“InverseEngine”provincesaredefinedbasedonthismethod.Wefindthatduringthefirstperiod,thereasonforwestwardmovementisneitherlageffectofinvestmentnoraside-effectofGuangdong’sdevelopment;itisactuallydrivenmainlybytheNortheastregion’sslowdevelopment.Duringthesecondperiod,themaindriverforeastwardmovementisnotaresultofcompetitionbetweenYangtzeRiverDeltaandPearlRiverDelta,insteadit’stheconsequenceofthewesternregion’sslowdevelopment,augmentedbytheeasternregion’s,especiallytheYangtzeRiverDelta’srapiddevelopment.Theonlyreasonfornorthwardmovementinthirdperiodistheslowdevelopmentofthewesternregionratherthanthestrategyeffectof“revitalizingthenortheastoldindustrialbase”.Finally,evaluation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iesbestsuggestthatthewesternregionisakeyprioritytoensure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anbebalanced.Keywords:economicgravitycentre;gravitycentremethod;contributionrate;Shapleyvalue;spatialbalanced
development
在经济研究中,经济重心指的是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点。观察经济重心的迁移可帮助了解经济变量在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也可评价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经济重心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例如对于中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的研究[1-3],对长三角地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研究[4-5],对某地区经济
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还包括对
耕地变化[8]以及能源消费[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游[12]等各类研究中。
经济重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来使用[1]。然而,在发现经济重心沿着某一方向转移后,由于它类似一个综合指数,是各个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动力。现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收稿时间:2011-12-24;修回时间:2012-03-15
作者简介:叶明确(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政策。E-mail:ymq@shu.edu.cn。
第4期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3
是用比对的方法,考察这段时间内的经济政策和经
济事件,或者考察其他经济变量在这段时间内的运行轨线,以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样就可能出现经济发展轨线和经济政策背离的情况[3]。另外一种做法是进行影响因素回归,以确定可能的原因,当只有唯一因素显著时,我们可以推断其是驱动力[8],但当出现多个因素,则难以判断哪些是主要推动力。而且回归方法仅可以判断影响因素对经济变量大小的影响,对于经济变量的空间移动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解释。
本文拟通过对经济重心的贡献度分解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区域发展政策,更将有助于其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和制定。目前尚没有关于经济重心的贡献度分解研究,但近年来,在地区收入差距研究中,已有学者研究了收入不平等指数的贡献度分解问题[12-18],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1经济重心法和中国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1.1经济重心法计算公式
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i个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19]:
xˉ=∑n
Mnnn
iXi=i
M,ˉy
=Y1i=1
i
∑Mi=1
ii
Mi=1
i
(1)
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
将(Xi,Y)i取为各行政区域单元的首府坐标,Mi可以为不同意义的属性值(如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耕地、能源等)。
1.219781987GDP—2008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
性,本文示例包括除海南省之外的年之后才有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保持前后分析的一致,由于海南省在30个内地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统计年鉴只提供了GDP指数,笔者先计算出以1978年为基年的平减指数,再按此调整,得到各个省市的实际GDP[。地理坐标选取各个省市的省会城市坐标,计算的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轨迹见图1。
图中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的迁移明显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1978—1991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1991是1995—2008年之后,年,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中间有一定的反复。第二个时段移动的速度明显减慢。而且2003但年之后,经济重心略向北移。对比冯宗宪等人的轨迹图[1],我们发现重心移动趋势基本一致,但重心北移
的起始年份不同。为确定这是否与我们删除海南省
数据有关,我们重新做了包括海南省的31个省市的重心轨迹,发现除了曲线的移动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是2003年北移(为了简洁,未在图1中显示)GDP,按照地区平减指数调整,
因此推断,发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采用实际值所致。
图11978—2008年我国经济重心动态变化轨迹
Fig.1Dynamicvariationtrackofourcountry’s
economicgravitycentrefrom1978to2008
2贡献度分解方法研究
2.1常用的分解法则的不适用性
我们考察了常用的分解法则,并用发展了一种微分分解法则。但最终发现,这些分解法则并不适用于经济重心法的研究,因此我们简述这些法则,具体方法请参见相关文献。
常用的分解法则有简单分解法则和方差分解法则。简单分解法则就是直接用求和公式中的地区分量来度量该地区的贡献度[18]Field。方差分解法则是[14]在研究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时,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贡献度分解方法。由于简便易行,常用来用于计算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我们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法中的经济份额是相关而不是独立的。为避免上述问题,我们用全微分方程推导出的微分分解方法,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问题。但却发现微分分解方程是只有在前后期变化值比较小的时候才有效,即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不变,而这个假设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是不成立的。2.2基于夏普里值(ShapleyValue)的分解法则
夏普里值方法源自合作博弈论[20],是讨论收益或成本如何在局中人进行分配的方法。Shorrocks[18]提出了基于夏普里值的因子贡献度测算。在此基础上,万广华[15-17]发展了基于回归方法和夏普里值的
14经济关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因为经济重心分解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分解,所以可以应用上述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方法来计算各个部分的贡献。
具体的,在经济重心法中,假定有n个小的经济区域组成了一个大的经济区域K={1,2,...,k,...n},则第k个区域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边际贡献为,
MCk=Δxˉ(K)-Δxˉ(K\{k})
(2)
然而这种分解方法,得到的贡献分解不是精确
分解。即各个边际移动量加总并不一定等于总移动量。因此,考虑所有区域{1,2,...,k,...n}的一个排列次序σ=(σ1,σ2,?,σn),设k区域位于第r个位置,即σ=(σ1,σ2,?,σr-1,σr=k,?σn),则定义k前面的r-1个区域集合为Prek(σ)=(σ1,σ2,?σr-1),则在此排列下,k区域的边际贡献为:
MCk(σ)=Δxˉ(Prek(σ)?{k})-Δxˉ(Prek(σ))
(3)
为了消除“路径依赖”,考虑n!个不同的排列
组合,记所有的排列组合为Π(n),则第k个区域对重心移动的夏普里值为:CXk=1∑MC(k(σ)
σ∈Πn)
=∑ΔxˉΠ(n)
[(Prek(σ)?{k})-Δxˉ(Prek(σ))σ∈]
(4)
CYk=∑MC(k(σ)σ∈Πn)
=∑[
Δyˉ(Prek(σ)?{k})-Δyˉ(Prek(σ))σ∈Π(n)
]
接下来是计算问题,在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应用夏普里值方法的一个问题就是计算量的问题,在那些问题研究中,回归变量可多达9个[22],这就意味着需要计算9!=362880种组合下的各个变量贡献值。为此,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开发了一个Java程序完成分解计算。
在本文的经济重心法研究中,一般而言,经济区域个数远不止这个数目,少则20、30,多则上百个。以中国经济重心为例,30个省市的排列组合数目高达30!=2.65×1032,用一般的计算方法难以完成。为此,我们采用Castroa.J.等人基于采样理论的多项式算法[23],给出经济重心移动的夏普里值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样本均值代替期望值,该算法有很好的计算精度。
对于n个经济区域对于经济重心迁移的夏普里值,①具体的算法如下:
计算经济重心的坐标和相对于上一年的位
地理第32
卷
移。
定区域的顺序②对{1,2,?,σ。n并将各个区域各年数据按照此}进行无放回地随机抽取,以确
σ
顺序排列。
量,i③=累积计算前1,?,n-1。利用公式i个区域的重心坐标和逐年位移(3)计算各个区域在此排列下的边际贡献,并按照原始顺序重新排列各个区域的边际贡献值。
的边际贡献值,④重复②—即夏普里值。③m次,计算用夏普里值除以经济m次平均的各个区域重心在该年的位移,得到各个区域的贡献率。
3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贡献度分解
基于2.2节中的分解方法,模拟次数为m=104
次。我们对1978—2009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每一年各个省市在重心迁移中贡献度的排名;其次将经济重心的迁移分为三个阶段,2008即1978—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最后,年,分别根据三大经济地区和四大经济地区划给出各省市在这三个阶段的累积贡献度;分,给出各地区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贡献度。3.11978—2008年经济重心迁移的“引擎”省市
首先定义“引擎省市”贡献率为正的省市,是推动重心迁移的力量;定义“逆引擎省市”为贡献率为负的省市,是抑制重心迁移的力量。从我们的计算结果(限于篇幅未列出)可以看到,从1978—2008年,经济重心总体上是向东南方向移动,但推动经济重心东移的不一定是东部省市,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也不一定是南部省市。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在经济重心迁移过程中各省市的贡献率,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将经济重心移动分为1978—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08年三个阶段。
根据计算,1978—2008年,经济重心向东移动的前几大引擎省市是浙江、江苏、四川、甘肃、福建、云南,可以得知向东移动主要是东部经济的拉动作用为主,辅之以西部经济相对发展不足的推动。经济重心向南移动的引擎省市是黑龙江、新疆、上海、辽宁、福建、浙江、吉林,可见向南移动主要是北部经济的相对发展不足引起的,辅之以东部的拉动。3.2经济区域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贡献率
我国的经济区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或四大经济区域,由于经济重心位于地理重心的东南,当经济重心迁移时,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区域的位置判断重心迁移的可能原因。以三大
(
第4期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15
经济区域为例,经济重心西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
西部地区主导: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②中部地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③东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经济重心南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西部地区主导: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②中部地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③东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究竟是何种原因,我们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贡献率来判断。
3.2.1三大经济区域的贡献率。按照研究中常用的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第一阶段(1978—1991年),重心西移和南移,经济重心西移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部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中部发展速度的减缓引起的。
第二阶段(1991—2003年):重心东移和南移。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发展速度的相对
减缓,南移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于东部的增长。
第三阶段(2003—2008年):重心东移和北移。经济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减缓造成的。
3.2.2四大经济区域的贡献率。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还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自2005年起,统计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分组方法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经济重心西移和南移。向西移动的主要推动力是东北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对比在三个地区划分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中部主导变成东北主导的原因是黑龙江从中部地区分离出来,这和我们在分析引擎省市是一致的。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东北发展速度的减缓引起的。
第二阶段(1991—2003年):经济重心东移和南
表1三阶段的经济重心移动的引擎省市和逆引擎省市
Tab.1“Engine”and“inverseengine”provincesfor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inthreeperiods
年份1978—19911991—2003移动向西
向南向东向南向东向南
第1黑龙江广东新疆广东新疆内蒙古
引擎省市第2第3新疆上海黑龙江福建云南浙江黑龙江辽宁云南甘肃云南天津
第4
辽宁辽宁四川福建吉林吉林
第5广东浙江江苏新疆四川山东
第1浙江广西黑龙江山东黑龙江黑龙江
第2江苏上海辽宁云南上海新疆
逆引擎省市
第3福建湖南广东湖南内蒙古广东
第4四川新疆吉林四川广东北京
第5甘肃山东西藏贵州浙江河北
表2三大经济区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贡献率
Tab.2Contributionrateofthreeeconomicregionstothe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
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
第一阶段(1978—1991)
1.85经度(东西)方向
第二阶段(1991—2003)
-1.74第三阶段(2003—2008)
-1.20第一阶段(1978—1991)
0.27纬度(南北)方向
第二阶段(1991—2003)
0.33第三阶段(2003—2008)
-1.32Tab.3
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表3四大经济区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贡献率
Contributionrateoffoureconomicregionstothemovementofeconomicgravitycentre
经度(东西)方向
第二阶段(1991—2003)
-0.162.81第三阶段(2003—2008)
-0.443.46第一阶段(1978—1991)
-0.42-0.70纬度(南北)方向
第二阶段(1991—2003)
-0.48-0.44第三阶段(2003—2008)
-0.024.67
第一阶段(1978—1991)
-0.37-0.66
16经济移。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还有部分原因是东部发展,和三个地区划分下的不同的原因是辽宁从东部地区分离出来了,显示出东部的引擎作用了。南移的主要动力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东北发展速度的减缓成为主要原因,而东部增长成为次要原因。
第三阶段(2003—2008年):重心东移和北移,北移的原因完全来自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过缓,和东部无关。东移的原因也是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
4
经济重心移动和经济政策
4.1
第一阶段(1978—1991)根据冯宪宗[1]的分析,第一个时段1978—1991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的原因在于西部“大三线”,特别是西南(重点是四川)巨额的基建投资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整个1980年代,四川仍然作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依然在GDP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王欣等[3]指出1980年代经济重心的持续西移。除了过去国家投资内地的投入—产出的时间延迟,这主要源于一个“误会”,即由于广东的经度在113°附近,实际上一直在经济重心的西面。因此1980年代华南的率先崛起,在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产生了西移的副产品。
而根据我们的分析,如图2所示,从四大经济区域角度来看,经济重心西移的原因完全是东北主导的,是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并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分析中提到的四川甚至是阻止重心西移的第四大逆引擎省市。广东省在重心西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是第5大引擎省市,前面4个是东北黑龙江和辽宁,贡献率是广东省的3.8倍,西部的新疆(1.06倍),以及上海(1.02倍)。其中引人注目的上海是西移第3大引擎,我们将其贡献度逐年列出,发现主要是1986、1987和1990年上海经济增长不足所致。
至于南北方向,冯宪宗[1]指出在此期间,南北差距迅速扩大,其原因是我国的经济政策等向华南地区倾斜,开发区、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加之其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启动、高速发展。
根据我们的分析,如图2所示,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东北发展减缓引起的。广东省在重心南移中起到了第1引擎的作用,这和其他学者的判断一致,东部的福建和浙江分列第3和第5引擎,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分列
地理第32
卷
第2和第4引擎。说明这期间的区域经济政策发挥
了明显的作用,也说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显现
出了明显的不足。
图2第一阶段四大经济区的贡献度分解(1978—1991)
Fig.2ContributionrateofFourEconomicRegions
(1978—1991)
4.2第二阶段(1991—2003)
冯宪宗[1]指出第二阶段1992—1998年,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在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同时,东西差距迅速扩大,原因在于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2003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99—动趋势,年我国经济重心呈现正东稍微偏北方向的移说明我国经济东部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京津地带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有了起色。而2000年10月以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没有使得东西部经济差距有所缓和。邵帅指出西部大开发存在“资源诅咒”效应,投入和经济增长负相关[24]。而刘生龙等则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2000年以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促使中国区域经济从趋异转向收敛[25]。王小鲁认为在1991—2001年,中西部包括东北)和东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还在继续扩大,据此可以得到经济重心东移的结论[26]1990。王欣指出经济重心在志[3]。年代再次东移可视为长三角反超珠三角的标同时指出国家经济布局政策实施起来未必如人们所愿,出现经济政策的“失灵”。2000年起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几年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向东移动。
根据本文的研究,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发展速度过缓,还有部分原因是东部发展所致(图3)。西部的新疆、云南、四川和贵州是东移的第1、2、4、6引擎,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没能发挥出作用。东部长
(
下载地址: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01.Doc
【】最新搜索
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90老板该不该对员工感恩
32专题地图编制复习
对加强自主创新的几点认识[1]
浅谈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61
论公交企业文化建设的
企业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应计入- 2012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特点与措施_0
最新美的电磁炉【完结】_图文
《定风波》导学案62
本文关键词: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9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