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地方官员来源、去向、
*
任期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王贤彬
徐现祥
摘要:本文尝试在省长省委书记个人层面上系统考察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当我们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和常见的决定省份经济增长的因素后,不同类型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经济增长绩效显著不同:从来源的角度看,来自中央部委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经济增长绩效并不显著;从离任后去向的角度看,调任中央的省长省委书记在任期间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更高的经济增长绩效;从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轨迹看,一部分类型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绩效显著地呈现倒U型变动,而其他类型的绩效则没有这一特征。
关键词:地方官员
官员异质性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发了大量的文献。通常,这些文献是强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开放政策、地理条件、优惠政策、发展战略选择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TFP、响。不过,国内外的文献已经开始从地方官员的角度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目前还是从地方官员治理的某个维度展开讨论的,比如考察地方官员的晋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周黎安,、考察地方官员的交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徐现祥等,、考察地方官员的任期对经2007)2007)
。济增长的影响(张军等,2007)
实际上,正如周黎安(和徐现祥等(所强调的,中国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2007)2007)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地方官员入手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乃至经济差距的源泉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尝试系统地考察中国地方官员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治理显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具有党政两方面的体系,而且是“党管干部”。在地方官员治理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行了财政分权和一定程度的行政分权,但在地方官员的任免上,中央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中央决定了地方官员的来源、任期长短、离任去向等。地方官员的来源、任期、去向等特征,既是地方官员自身的政治特征,也是中央治理地方官员的具体体现。要理解我国官员治理制度、地方官员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至少需要从这些维度入手,进行详细考察。
本文收集整理了1978 ̄2005年间我国省长、省委书记的全部样本,并且将省长省委书记与其所管辖的省份经济增长绩效匹配起来,尝试从省长省委书记个人层面上系统地定量考察中国省份经济增长,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省长省委书记所管辖的省份经济增长绩效明显不同;当我们进一步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和常见的决定省份经济增长的因素后,不同类型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经济增长绩效仍然显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从来源的角度看,来自中央部委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经济增长绩效并不显著;从离任后去向的角度看,调任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首届区域发展论坛报告,张宇燕教授、张彬*本文曾先后在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教授、黄少安教授、章元、岳书敬、李郇、聂海峰、杨杨、李小瑛、戴天仕、李全庆等人给予评论、建议,我们表示感谢。另外,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985工程”
资金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重大研究项目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
《管理世界》(月刊)
2008年第3期
中央的省长省委书记的经济增长绩效并不显著;从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轨迹看,一部分类型的省长省委与之相对应的书记的绩效显著地呈现倒U型变动,最优任期是5年,而其他类型的则没有。
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数据;第四部是中国地方官员治理的描述性统计;第五、六和七部分是从官员来源、去向和任期等维度系统定量考察地方官员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不是财政分权上的差异而是政府治理上的差异造成的(。最近,周Bardhan,2006;Zhuravskaya,2000)
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黎安(2007)标赛模式及其得失。
三是直接考察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正如Jinetal(所指出的,以上两个方2005)
面的研究是互补的。可以说,现有文献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和财政体制安排形成了地方官员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激励基础。既然如此,那么系统而严谨地定量分析地方官员在地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上影响,就成为文献的最新进展。徐现祥等(从地方官员交流的2007)角度考察了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省长交流能够使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这种省长交流效应是通过在流入地采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取向实现的。张军等(2007)发现官员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轨迹呈现倒U变动,同时也发现官员交流对经济增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从的发现。而印证了徐现祥等(2007)
其实,国际文献也是最近才开始严谨地定量识别领导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领导人或者领袖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并对其作
"
用大小存在争议#。在国家领导人层面上,Jones和
二、文献综述
如果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归因于资本、技术、基础设施、那么这将引发一个更深FDI等生产要素,
层次的问题,即中国为什么积累了这些要素?张军等(更是明确提出“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2007b)的基础设施?”正是这些问题,促使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激励机制问
"题,“把激励搞对”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相关的研
究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财政激励角度探索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即从财政分权视角探索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绩效影响。沈立人等(、1990)、银温泉等(、白重恩等(分Young(2000)2001)2004)析了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中国“诸侯经济”、市场分割形成的影响,但财政分权也为地方官员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适宜的激励(Qianetal.,1997;Qian
史宇鹏等,,。etal.,1998;Jinetal.,2005;2007)
二是从政治激励视角探索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如Maskin等(、2000)Blan-。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地方官chard等(2000)
员升迁标准由过去以政治表现为主变为以经济绩效为主。周黎安(明确指出,在这种政绩观下,2004)“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并不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财税激励及其他们所处的经济竞争性质,而是在于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但这种政绩激励也为地方官员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适宜的激励(周黎安等,;在2005;Lietal.,2005)这种政绩观下,地方官员为增长而竞争,会带来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问题,但是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却是不断加强的(张军,,在一定条件2005)下,地方官员也会理性地选择合作(徐现祥等,。更甚,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俄罗斯、印度与2007)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经济成绩差异
基于1945 ̄1990年间130个国家或地Olken(2005)
区样本首次考察了国家领导人变更前后的经济增长表现,发现国家领导人变更能够显著地影响到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增长绩效,而且国家领导人效应在缺乏权力约束的经济体里会更大。在企业家层面上,Bertrand和Schoar(2003)基于1969 ̄
通过构造企业与职1999年间美国800强企业数据,
业经理人相匹配的面板数据,首次把职业经理人效应从企业固定效应中识别出来,发现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许多决策行为及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综观上述文献,尽管现有文献已经开始定量考察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仅仅涉及了地方官员治理的某个维度,比如干部交流和任期等,系统地、多维度地揭示地方官员治理对我国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文献则没有。当然,在政治学领
"
域有探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文献$,但也没
有定量分析干部人事制度特别是地方官员治理制度和地方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
基于此,本文尝试系统地、多维度地定量考察
--
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地方官员治理对我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程度。地方官员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多个维度,但是地方官员的来源、任期和离任后去向构成了地方官员任职的完整过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地方官员所面临的政治激励等信息。因此,地方官员的来源、去向、任期等异质性成为探讨地方官员治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良好落脚点。具体而言,本文尝试回答下面3个问题。
第一,不同来源的地方官员的经济增长绩效是否显著不同?地方官员既可能来自地方也可能从中央调动下去。官员的来源不同,代表着官员个体在经历和经验上的差异,也可能包含了一种政治激励上的差异。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考察官员来源与经济
"绩效关系的文章!。
1978 ̄2005年间,31个省份共有461人次出任省长
"",合计为317位省长省委书记%。考省委书记职务$
虑到有些省长省委书记在任时间不足一年,我们不予考察。这样一来,在1978 ̄2005年间合计为312
"
位省长省委书记&。另外,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点是关于官员在任时间的确定。官员开始担任某一职位的时间,通常都不是某年的开始月份或者结束月份,而是在年中的某一月份开始的。对于我们将该年记为该官员在一年中的1 ̄5月上任的,
在该省份该职位的开始年份;对于在一年中的6 ̄12月上任的,我们将该年的下一年记为该官员在该省份该职位的开始年份。我们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一个官员从上任到对该省的经济产生实际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官员在一年的1 ̄5月份离任,则该年的上一年记为其在任的最后年份;如果一个官员在一年的6 ̄12月份离任,则该年记为其在任的最后年份。这种做法,不仅每个官员在任年数都是整数,而且同一省同一职位在某一年只会有一位官员在任,从而确保官员与年度经济数据相匹配。
另一点是关于官员“在任年数”的确认。在同一省份先任省长后任书记的官员,我们合并计算了他的任职时间。比如刘淇1999年任北京市长,2002年升任北京市委书记。在计算其任期时,我们是把他任市长和市委书记的时间合并起来。之所以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对于担任省长几年后再升任省委书记的官员,其管理模式、政策取向具有较大的延续性,这也与张军等(的处理一致。其实,这也意2007)味着,一个官员如果在同一省担任不同职务(省长、省委书记),则为同一人次。相应地,在1978 ̄2005年间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的人次从461人次精简为
"。358人次’
相关的经济数据,1993 ̄2004年间的GDP数据来
自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 ̄2004》,1978 ̄1992
第二,离任后不同去向的地方官员的经济增长绩效是否显著不同?官员的去向与地方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涉及中央晋升官员的考核标准。现有的文献证实了我国存在一种被称为“政绩观”的考核标准,即具有良好经济绩效的地方官员会有更大的机会得到晋升(。尽管官员的经LiandZhou,2005)
济绩效表现在晋升考核中具有重要性,但中央考核官员的标准体系无疑是相当复杂的。经济绩效所占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是否是最重要的标准呢?基于此,本文拟从官员去向的角度系统考察其在任期间的经济绩效差异。
第三,不同类型的地方官员在任期间的经济增长轨迹是否显著不同?任期是中央治理地方官员的重要手段。任期过短,官员容易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任期过长,官员则会降低自己被晋升的预期,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因此,官员在任期间的经济增长轨迹可能会呈现倒U型变动,张军等(证实了2007)这一点。但问题是,我们没有多少理由期待不同类型的地方官员在任期间却具有相同的经济增长轨迹。
在本文以下部分,我们着重回答上述3个问题。
三、数据
本文的样本是1978 ̄2005年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职书记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以后通称为省长省委书记)及其相应的经济增长
"绩效#,其中,海南和重庆的样本区间分别为1988 ̄
年间的GDP数据以及1978 ̄2004年间的其他经济数
"*(
据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
的所有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四、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
(一)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变迁
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地方官员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
2005年间和1997 ̄2005年间。
具体而言,省长省委书记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和人民网、新华网。在2003)
--
《管理世界》(月刊)
2008年第3期
核、监督等各个环节。这种治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变迁有所了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1978年之后,
坏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得到了恢复,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具体的制度变迁历程见表1。
(二)我国地方官员治理的特征
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涉及发现、培养、选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全面整体推进》专题(。2007年7月)
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变迁历程
拔、使用、考核、监督地方政府官员等内容,本文主要通过考察省级官员的来源、去向和任期等维度揭示我国地方官员治理的特征。
从省长省委书记来源的角度看,在1978 ̄2005年间,59%的省长省委书记是从本省晋升的,但所占比重呈现下降态势。
中央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任命涉及地方官员的来源。根据上任
#"前的任职背景!,我们把省长省委书记的来源分为以下5种类型:#$(本省内部晋升;(外省晋升!;(来自中央各部委的官员;1)2)3)(来自其他省的平调;(其他。所谓“其他”特指1978年前已经4)5)
表21978 ̄2005年间省长省委书记
的来源、去向及其相应的增长绩效
在任的官员,合计32人次,由于来源未清晰定义,在统计中我们将其忽略。因此,在1978 ̄2005年间,从来源的角度看,一共有326人次出任省长省委书记。
由表2可知,在1978 ̄2005年间,省长省委书记主要来源是本省内部晋升,所占比重高达59%;外省晋升、来自中央、平调的比重基本相同。从来源构成的变动趋势看,由图1可知,本省晋升所占比重明显呈现下降态势,从80年代初期的70%逐步下降到目前的60%。近年来,来自中央和外省晋升的比重大致保持稳定,而平调的比重明显呈现上升的态势,从80年代中期的7%逐步上升到目前的14%左右。
从省长省委书记去向的角度看,在1978 ̄2005年间,43%的省长省委书记退居二线,而且后者所33%的省长省委书记调入中央,
占比重呈现上升态势。
省长省委书记离任后的去向比较复杂,可将其分为以下情况:(“调入中央”,代表该官员被任命为中央某部门的某职位;1)(“平调”,代表该官员离开该省,被调配到另一省份担任省长或2)
“在任”,代表该官员在我们观察的阶段末期仍然担省委书记;(3)任该职位,在这里特指2005年末仍然在任的官员;(“中央人大4)政协”,代表该官员在全国人大或者全国政协担任代表、委员或者
#%“中顾委”,代表该官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担任委其他职务;(5)
图1
省长省委书记来源、
去向的累积构成
他”,少量难以确定的情况。其中(4) ̄(7)5种类型基本上是实质性党政职务的终止,为了简明起见,合并为一类,称为“退居二线”;最后3种去向的人次比较少,我们合并为其他。另外,考虑到“在任”实际上在样本区间内没有离任的省长省委书记,一共有在51人次,只是暂时没有确定去向,统计中,我们将其忽略。因此,省长省委书记的去向就简化为“调入中央”、
员;(“地方人大政协”,代表该官员在该省人大或者政协担任代6)表、委员或者其他职务;(“地方顾委”,代表该官员在该省顾问7)委员会担任职务;(“死亡”,代表该官员在任职期间死亡;(8)9)“犯错误”,代表该官员在任职期间被发现出现严重错误,撤销职务;(“军队”代表该官员离职后在军队担任一定职务;(“其10)11)
--
本文关键词: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3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