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0:35
   开发性金融如何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作为开发性金融的践行者,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重要作用,通过融资推动,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项研究从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运行机理以及国内实践经验出发,借助金融发展理论和国外开发性金融的比较分析,力图探讨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我国农村资金借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市场以及支持制度的分析,诠释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和模式。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分析和评价,认为开发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几年来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对县域经济的融资推动实践也明示,开发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如何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建立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关键要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健康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本要素配置,同时解决市场空白、缺损和体制落后等深层次问题,使农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开发性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市场、制度和信用建设上。开发性金融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三台一会”,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打通融资瓶颈,弥补市场缺损的作用,构建融资平台,消除融资风险,创建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二,系统论证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的选择。开发性金融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来支持新农村建设,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乃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模式,即:通过科学发展规划、优先建设平台市场,构建新的“两台一会”(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政联席会)和管理资金覆盖的模式,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协调开行、市县政府、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设健全、高效的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有效防范、规避和控制风险,这是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探讨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多年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融资支持的历史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定量分析,系统论证了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开发性金融支持建立新农村金融体系,选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并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832.2;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金融研究现状
        1.2.2 政策性金融研究现状
        1.2.3 开发性金融的研究现状
        1.2.4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理论创新
        1.4.1 论文结构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国际比较
    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1.1 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性
        2.1.2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2.2 政府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的职能
        2.2.1 经济体制转型的含义
        2.2.2 政府职能的内涵
        2.2.3 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2.2.4 转型期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开发性金融理论
        2.3.1 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2.3.2 金融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2.3.3 金融发展理论与开发性金融理论的逻辑分析
    2.4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
        2.4.1 开发性金融的内涵界定
        2.4.2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
        2.4.3 开发性金融的功能
    2.5 国际政策性金融的实践
        2.5.1 发达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2.5.2 赶超型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2.5.3 发展中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2.5.4 经济转轨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第三章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3.1.1 中国政策性金融产生的背景
        3.1.2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3.2 由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的演变
        3.2.1 政策性金融阶段
        3.2.2 制度建设阶段
        3.2.3 开发性金融阶段
    3.3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状况
        3.3.1 发展阶段
        3.3.2 发展状况
        3.3.3 中国开发性金融实践的理论总结
第四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4.1 我国“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战略
        4.1.1 我国的“三农”问题
        4.1.2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
        4.1.3 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农村金融体系脆弱
    4.2 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机制
        4.2.1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4.2.2 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需求分析
        4.2.3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制度供给分析
    4.3 开发性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4.3.1 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金融需求的主要障碍
        4.3.2 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4.3.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想
        4.3.4 开发性金融建设农村金融体系
    4.4 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新农村建设
        4.4.1 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
        4.4.2 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动态互补
        4.4.3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
        4.4.4 开发性金融职能的新体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第五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5.1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目标与指导思想
        5.1.1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目标
        5.1.2 开发性金融的指导思想
    5.2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基础
    5.3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模式
        5.3.1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
        5.3.2 开发性金融孵化
        5.3.3 实现市场出口
    5.4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5.4.1 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5.4.2 以平台市场建设为先导
        5.4.3 立足管理资金全面覆盖
        5.4.4 注重融资计划滚动推进
第六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
    6.1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6.1.1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6.1.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6.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6.2.1 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6.2.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县域经济
        6.2.3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对策
    6.3 开发性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绩效评价
        6.3.1 计量分析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6.3.2 计量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6.3.3 开发性金融、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4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
第七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案例
    7.1 开发性金融支持山东肥城进行新农村建设
    7.2 开发性金融通过建立合作联合体支持四川县域经济建设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兰军,张合金;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5期

2 伍山林;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3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成本累增效应与分摊方式的创新[J];财经研究;2002年05期

4 白钦先,薛誉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行障碍及对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1年09期

5 白钦先,王伟;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财贸经济;2002年04期

6 周业安;“金融约束论”批判[J];经济科学;2000年03期

7 刘荣;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习近平;论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学动态;2001年11期

9 汪小亚,卜永祥,徐燕;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10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年08期



本文编号:2861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61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2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