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发展的三重向度及其嬗变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视角的再审视
【文章目录】:
一、历史现象论析:城乡对立关系的形成及其外在表征
(一)城乡间空间布局模式的分化与差异
(二)城乡间产业布局和社会生产模式的分化与差异
(三)城乡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分化与差异
(四)城乡间人的分化与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
二、 社会问题诠释:城乡对立关系的生成机理分析
(一)城乡对立关系形成与深化的宏观来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但是发展不足
(二) 城乡对立关系形成与深化的中观来由是产业分化与产业分工
(三) 城乡对立关系形成与深化的微观来由是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对立
三、由对立走向融合: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转变与场景切换
(一)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建构城乡多方面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以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契机促进工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发展
(三)以城乡间问题的互相转嫁为现实观照倒逼城乡融合发展
(四)以人的不断发展,全面发展及渐进融合为根本旨趣和价值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四、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邬巧飞;;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4)[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梅英;;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年02期
2 赵洋;;近30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理论与改革;2010年04期
3 王枫云;;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未来走向[J];学理论;2011年07期
4 罗林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学习《决定》的一点体会[J];桂海论丛;1985年01期
5 孙成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我们党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4期
6 张宥澈;;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J];青年与社会;2019年26期
7 吴宝华;张雅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7期
8 杨洛 ,廖元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01期
9 刘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当代启示[J];理论界;2012年08期
10 董济杰;;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及对当前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J];前沿;201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丹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国伟;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1899-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张志芳;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高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矛盾及其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谢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6 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8 宋成东;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易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下河北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彩红;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当代视界[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杨倩;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探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3年
4 何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当代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雪;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年
6 何宇翔;马克思主义视阈下邓小平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7 曾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8 陈凯;基于历史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内在逻辑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年
9 孙中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哲学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杨世超;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阈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7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