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

发布时间:2020-11-08 23:32
   进入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唤。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的纽带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而最基本的人类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在这一理论启示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客观存在的资本逻辑,而消除这一逻辑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稳态经济模式。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及主张,全面分析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指出中国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发挥社会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 资本的逻辑,即资本追求利润的天性要求生产不断扩张的逻辑。当资本的逻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生态危机的爆发就成为必然。本论文指出: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改革开放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的经济模式,正是西方社会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产生的以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的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后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出现并且向整个经济系统蔓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生态危机加剧的事实说明,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果任凭资本的逻辑泛滥,也同样会产生生态危机,而这种泛滥在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同时,还会加剧人与人的矛盾,最终威胁到我国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与能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是同一个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稳态经济模式。稳态经济模式是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然而这一模式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其具体主张有许多与中国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借鉴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应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适度增长、公平分配、可持续消费为特征,通过对经济系统的总体设计,达到稳态的要求。 直接的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在动机使其行为必然遵循资本的逻辑,单纯依靠市场经济调节企业行为,生态危机无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领域具有两大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主张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显然,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因此,建立公有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求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激励与引导,把资本的逻辑限制在一
【学位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2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 本论文的基础理论
    2.1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1.1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2.1.2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表现
    2.2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2.2.1 生态社会主义丰富了马克思的理论
        2.2.2 资本的逻辑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
    2.3 稳态经济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的原因
    3.1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的演进
        3.1.1 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的含义
        3.1.2 生态危机的演进
    3.2 生态危机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
        3.2.1 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3.2.2 分配不公造成南北经济差距
    3.3 资本的逻辑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
        3.3.1 资本的逻辑必然导致生态危机
        3.3.2 资本的逻辑导致消费主义加剧了生态危机
        3.3.3 资本的逻辑导致京都议定书的失败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危机的原因
    4.1 建国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演进及生态危机的现状
        4.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的演进
        4.1.2 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
    4.2 生态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4.2.1 高速增长背后的资源紧缺
        4.2.2 分配不公导致环境不公
        4.2.3 消费主义在中国日益明显
    4.3 我国生态危机形成的原因
        4.3.1 改革开放前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4.3.2 改革开放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
    5.1 构建有中国特色稳态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5.1.1 中国面临双重现代化的巨大压力
        5.1.2 生态危机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5.2 稳态经济的目标与指导原则
        5.2.1 和谐是稳态经济的目标
        5.2.2 稳态经济的原则
    5.3 稳态经济模式的运行机理
        5.3.1 稳态经济模式遵循嫡理思维
        5.3.2 稳态经济模式的运行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以适度增长为特征的生产模式
    6.1 适度增长的必要性
        6.1.1 环境与发展的相互统一
        6.1.2 从高速增长到适度增长
        6.1.3 适度工业化是适度增长的现实要求
    6.2 社会主义是解决我国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优势
        6.2.1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础
        6.2.2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实现稳态经济模式的前提
    6.3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3.1 片面追求GDP是资本的逻辑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体现
        6.3.2 绿色GDP促使政府政绩观的改变
    6.4 建立限制企业资本逻辑的合理机制
        6.4.1 企业行为的环境约束机制
        6.4.2 企业行为的环境激励机制
        6.4.3 企业行为的环境引导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
    7.1 公平、效率、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
        7.1.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西蒙—库兹涅茨曲线
        7.1.2 效率与环境的矛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7.1.3 环境破坏与贫富差距存在密切关系
    7.2 推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抉择
        7.2.1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7.2.2 通过政府行为平抑收入差距,推进社会公平
        7.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7.3 环境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7.3.1 生态补偿的含义与作用
        7.3.2 加强地区补偿与产业补偿
    7.4 本章小结
8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8.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对需求的正确认识为前提
        8.1.1 消费与需求的相互关系
        8.1.2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
        8.1.3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应该以使用价值为表现形式
    8.2 构建中国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8.2.1 可持续消费的含义
        8.2.2 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对策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爱云;金德龙;;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2 巨乃岐;李彬;;技术价值异化根源探析[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3 丛伯全;;21世纪的香格里拉情结——浅议《消失的地平线》反映出的生态主义思想[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4 冯碧瑛;;浅议《荀子·正名》体现的语言观[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5 张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异化消费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6 王若宇;冯颜利;;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7 欧阳萍;;生态人类学中的历史研究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雷雪芹;;比较视域中的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借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温玉玲;;姓名的隐喻——芭拉蒂·穆克吉《詹斯敏》中主人公的身份转变[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10 龙勇诚;;西南百年大旱告诉我们:森林越多,旱灾越少[J];人与生物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万希平;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建明;红绿对话[D];苏州大学;2006年

9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晓莉;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刘巍;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评析[D];东北大学;2008年

3 马英;福斯特的生态危机观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4 陈寿兰;对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盖军静;现代性的自然之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7 陈永力;生态危机的人文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选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曼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丁;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根源与应对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5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75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