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2 03:48
   若将经济社会看成一个系统,产业就是其十分重要的、基础的子系统,因为产业集合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除了有其自身的功能外,它与整个经济社会及经济社会的其他构成要素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构成产业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研究的角度看,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问题一直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研究前十大热点问题之一。 产业发展最直接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分析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是基础;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分析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十分必要;虽然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论文从产业发展对经济、就业、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和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数量分析。 论文的主要内容: (1)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论文用多种数量方法,分析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首先检验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说明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然后通过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的结果,从多个时点上反映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最后,将弹性用于分析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选择产业弹性计算方法,计算各产业的弹性,从整个分析期反映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2)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考察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拉动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得到的各产业直接就业率、间接就业率和综合就业率,反映各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然后从未来角度考察各产业的就业潜力,用多种方法预测我国主要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反映产业未来的就业情况。 (3)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论文用废水、废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固体物排放量等六项指标,表示环境污染状况。首先分析了上述指标与产业产出的相关度;然后计算各产业的排污强度;最后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产业的排污率。通过上述结果,分析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 (4)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产业之间的影响是产业间具有关联性的表现,产业既可以作为直接影响者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考察产业间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从产业间产出影响和产业间RD溢出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产业间产出影响指某产业的产出对其他产业产出的影响。论文从感应度、影响力进行分析,并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计算产业的带动效应,从而反映产业间产出影响程度。 产业的发展依靠创新,RD的投入是创新的重要体现。RD的投入的结果可以通过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衡量。论文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计算产业间RD的溢出效应。 论文的分析结果说明: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对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同一个时期的经济、就业、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是动态的。有关决策者或决策机构应了解并认识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产业政策,使产业发展更好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位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224;F1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2 必要的说明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4 基础资料及有关方案、产业简称介绍
        1.4.1 近期我国投入产出表的资料
        1.4.2 产业划分方案
        1.4.3 产业及方案简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发展
    2.2 产业发展对经济、就业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2.3 产业间R&D溢出效应
第3章 基本概念及方法介绍
    3.1 基本概念
        3.1.1 产业的相关概念
        3.1.2 发展及产业发展的涵义
        3.1.3 几个基本指标
    3.2 基本方法
        3.2.1 投入产出方法
        3.2.2 预测方法
        3.2.3 平稳性检验方法
        3.2.4 伪回归及其检验方法
        3.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第4章 我国产业发展的分析及预测
    4.1 产业介绍
        4.1.1 第一产业
        4.1.2 第二产业
        4.1.3 第三产业
    4.2 我国产业发展历史
    4.3 我国产业增加值分析
        4.3.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增加值分析
        4.3.2 第二产业的工业中部分产业增加值分析
        4.3.3 第三产业中部分产业增加值分析
    4.4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4.5 我国产业增加值预测及其模型伪回归检验
        4.5.1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测
        4.5.2 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预测
        4.5.3 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内部部分产业增加值预测
        4.5.4 产业增加值回归预测模型伪回归检验
第5章 我国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5.1 产业增加值变化与GDP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5.1.1 相关系数计算及显著性检验
        5.1.2 我国产业增加值变化与GDP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5.2 我国产业增加值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 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5.3.1 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计算
        5.3.2 我国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5.4 产业弹性及其模型伪回归检验
        5.4.1 产业弹性计算
        5.4.2 我国产业弹性分析
        5.4.3 我国产业弹性模型伪回归检验
第6章 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6.1 我国产业的就业状况分析
    6.2 我国产业增加值与产业从业人数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3 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6.3.1 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与拉动率的计算
        6.3.2 我国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6.4 产业的直接就业率、间接就业率和综合就业率分析
        6.4.1 产业的直接就业率、综合就业率及间接就业率计算
        6.4.2 我国产业的直接就业率、综合就业率及间接就业率分析
    6.5 我国产业吸纳劳动力预测及其模型伪回归检验
        6.5.1 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预测
        6.5.2 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预测
        6.5.3 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预测
        6.5.4 劳动力回归预测模型伪回归检验
第7章 我国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7.1 资料来源及整理
    7.2 我国产业的排污状况分析
    7.3 产业排污量与产业产出的相关度分析
        7.3.1 相关度计算方法
        7.3.2 我国产业排污量与产业产出相关度分析
    7.4 我国产业排污强度分析
    7.5 产业排污率分析
        7.5.1 产业排污率计算
        7.5.2 我国产业排污率分析
第8章 我国产业间产出的影响分析
    8.1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8.1.1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计算
        8.1.2 我国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8.2 产业间关联带动效用分析
        8.2.1 产业间关联带动效用计算
        8.2.2 我国产业间关联带动效用分析
第9章 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分析
    9.1 R&D溢出效应的相关概念
        9.1.1 R&D的概念
        9.1.2 R&D溢出的概念
        9.1.3 R&D溢出效应的概念
    9.2 产业间R&D溢出效应计算
        9.2.1 R&D溢出总受益者效应计算
        9.2.2 R&D溢出总贡献者效应计算
        9.2.3 扣除自身影响后的R&D溢出效应计算
    9.3 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分析
        9.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9.3.2 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横向比较分析
        9.3.3 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纵向比较分析
第10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A 论文所用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名称及序号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的产业归类
    附录C 作者的论文——DEA方法的应用
    附录D 作者的论文——多步变权组合预测法及其应用
    附录E 作者的论文——旅游业劳动力预测
    附录F 我国产业间R&D溢出效应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成林;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2 雷勇;蒲勇健;;人力资源晋升模型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5期

3 邹亚宝;;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形成之数理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4 兵头次郎;刘晓民;;社会科学中数量分析的意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5年12期

5 温素彬;我国经济波动的成因及数量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张建华;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比较分析[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段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J];企业活力;2004年04期

8 李兰;王立堂;;黑龙江省税收流失测算[J];商业经济;2005年11期

9 刘燕;;清代汉口粮食贸易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

10 易有禄;;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地方立法的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明志;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2年

3 阎兆万;论产业环保化及其实现机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蔡宝家;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沈文星;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吴琼;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振兴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产业[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刘利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启忠;半导体照明市场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易汉鹏;产业发展与企业的产业先见战略[D];武汉大学;2004年

3 陈旺兴;资源、能力、治理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D];清华大学;2005年

4 丁登花;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可;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王毅坚;国外反倾销对中国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俊荣;富民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高均利;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晓娜;甘肃省工业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曾隽;广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产业的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0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0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