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5:59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扩展,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个城市开始大范围、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模和强度上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重构和产业组织变化等方面。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老工业城市就业压力的释放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集中,规模更大。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前人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为主线,从城市地理学科视角,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以及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相互作用等命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实证,初步构建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全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为产业转型和就业空间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其次对国内外产业转型和就业空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在对就业空间研究的评述中发现,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就业空间研究,国外在就业空间结构、就业空间分异和就业郊区化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章着重阐释了产业转型和就业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空间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劳动力管制理论、就业弹性理论和失业理论等。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就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创新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则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从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就业空间、就业制度、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论文以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沈阳市为例,对1990年代以后沈阳市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就业结构、就业空间、就业制度和就业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因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和产业组织变化而产生的相应改变。在对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产业转型在工业内部、服务业发展、下岗失业、就业的集聚扩散以及就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就业空间发展、就业文化创新以及健全就业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第四部分为结论。通过对全文的归纳、统揽和审视,形成了10点基本结论;通过对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也指出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初。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7;F249.27
【部分图文】:
第五章 沈阳市的实证分析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其产业转型过程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库、康平 4 个县(市)。依据沈阳年鉴中及辖县(市)。如图 5.1 所示,为本文实构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业结构演变和服务为工业空间重组和服务业集聚化,此外,业区的改造;从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看,主业合作的增强。由于产业转型在这些方面城市的就业,导致沈阳市的就业变化,具就业制度和就业文化的变化方面。本章重对就业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业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10 扩大到 2005 年的 1/3。a1980年 b 2003年图5.3 沈阳市工业地域结构变化(1980、2003年)沈阳市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出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位于沈阳市中心区的普通加工业及衰退工业企业迁至郊区发展,原有工业用地被调整为新产业用地及居住用地,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城市中心区生产功能弱化。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加快形成工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四大板块,即“东汽、西重、南高、北农”。“东汽”即以沈阳市大东区为主体的东部汽车产业集中区,以整车为主、零部件为辅;“西重”即以沈阳市铁西新区和规划中的西部工业走廊为主体,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标志,包括医药化工、钢铁及有色深加工占重要地位的重化工产业集中区;“南高”即以浑南新区为主体,辐射东陵、苏家屯部分区域
图5.8 1990、2000年沈阳市区人口密度变化情况表5.19 沈阳市不同地域圈层居住人口的变化地域划分 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增长量(人) 301116 317767 14433增长率(%) 10.20 35.81 1.721990~2000年的人口变化年均增长率(%) 0.97 3.11 0.17郊区化带来就业空间的变化。上述对沈阳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劳动力结构析表明,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长,近郊区明显高于中心城缘于近郊区地价低于中心区,区位却又接近中心区,便于从中心区获得息和利用基础设施,又方便与外部经济取得联系,是工业、仓储、居住197]。由此而引发的产业结构空间调整和人口外迁主要方向是近郊区而外,沈阳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和公共汽车,在日均出行超千万人约14%,自行车则高达62%,其余24%基本为轿车和步行[221]。一般认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0939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7;F249.27
【部分图文】:
第五章 沈阳市的实证分析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其产业转型过程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库、康平 4 个县(市)。依据沈阳年鉴中及辖县(市)。如图 5.1 所示,为本文实构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业结构演变和服务为工业空间重组和服务业集聚化,此外,业区的改造;从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看,主业合作的增强。由于产业转型在这些方面城市的就业,导致沈阳市的就业变化,具就业制度和就业文化的变化方面。本章重对就业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业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10 扩大到 2005 年的 1/3。a1980年 b 2003年图5.3 沈阳市工业地域结构变化(1980、2003年)沈阳市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出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位于沈阳市中心区的普通加工业及衰退工业企业迁至郊区发展,原有工业用地被调整为新产业用地及居住用地,制造业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城市中心区生产功能弱化。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加快形成工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四大板块,即“东汽、西重、南高、北农”。“东汽”即以沈阳市大东区为主体的东部汽车产业集中区,以整车为主、零部件为辅;“西重”即以沈阳市铁西新区和规划中的西部工业走廊为主体,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标志,包括医药化工、钢铁及有色深加工占重要地位的重化工产业集中区;“南高”即以浑南新区为主体,辐射东陵、苏家屯部分区域
图5.8 1990、2000年沈阳市区人口密度变化情况表5.19 沈阳市不同地域圈层居住人口的变化地域划分 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增长量(人) 301116 317767 14433增长率(%) 10.20 35.81 1.721990~2000年的人口变化年均增长率(%) 0.97 3.11 0.17郊区化带来就业空间的变化。上述对沈阳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劳动力结构析表明,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长,近郊区明显高于中心城缘于近郊区地价低于中心区,区位却又接近中心区,便于从中心区获得息和利用基础设施,又方便与外部经济取得联系,是工业、仓储、居住197]。由此而引发的产业结构空间调整和人口外迁主要方向是近郊区而外,沈阳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和公共汽车,在日均出行超千万人约14%,自行车则高达62%,其余24%基本为轿车和步行[221]。一般认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田洪川;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娟;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朱烜;国企下岗职工现状及再就业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0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