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5:05
县域经济是以一个行政县或相当于县的其他行政区(不包括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的行政区)所辖地理区域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进行资源配置而生成的行政性区域经济体。迄今为止,已有研究文献都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现行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既定的前提下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几乎很少触及我国国民经济现行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对县域经济所做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其所得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也只是在国民经济宏观发展战略和体制既定条件下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有限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均有折扣。本研究结合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全面转轨过程中的实际,首先从分析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理论地位与现实地位不对称入手,深入质疑我国现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配套体制及其对县域经济安排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全面解除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不合理约束,进而深化县域经济内部体制改革和优化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战略。 第一章导言部分首先提出说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立题基础和研究意义;然后专门就本研究将要涉及的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经济转轨等重要概念进行甄别,以进一步确立本研究的研究角度和高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二章和第三章专门研究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是为全部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二章首先从“地位”的基本含义入手,通过区分县域经济地位的二重性,明确县域经济地位分析应该遵循的理论规范,即:求证县域经济理论地位和现实地位的一致性;进而从理论上分析县域经济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理论地位和现实地位的决定因素及机理,以说明县域经济地位不可孤立确定的一般道理。第三章以第二章建立的理论规范为指导,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对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和现实地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和现实地位之间出现不对称或位移,说明我国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实际上做出了不利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安排。 第四和第五章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的不利安排下的发展绩效和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以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分析证明我国县域经济相对于非县域经济出现的增长差距及其负面发展影响。第五章进一步分析在给定国民经济宏观背景下我国县域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由此本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不改变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对县域经济的不利安排,我国县域经济的未来改革与发展空间仍然十分有限。 第六和第七章为本研究的对策部分。第六章以前面各章的研究为依据,在进一步反思我国现行宏观发展战略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县域经济内外部体制 改革的设想,即:外部“放权强县”,内部“集权强县”。第七章则以外部“放权强县”、内部“集权强县”为前提,提出县域经济可以选择的最优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发展战略。 全文的总结论是:在国民经济全面转轨时期,只有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高度出发,为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县域经济内部的努力才可以大刀阔斧、大有作为。这符合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根本利益。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20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思路和目的
1.1.1 研究思路
1.1.2 研究目的
1.2 理论甄别与界定
1.2.1 关于县域经济
1.2.2 关于经济转轨
1.2.3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
1.3 内容结构
1.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决定分析
2.1 县域经济地位概说
2.1.1 县域经济地位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地位的二重性
2.2 县域经济地位的决定因素及其机理
2.2.1 问题的提出:行政性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2.2.2 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决定:不同经济体内涵影响力
2.2.3 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决定
3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地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1 我国县域经济的理论地位:文献甄别与再认识
3.1.1 现有文献对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认识及其存在的缺陷
3.1.2 对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再认识
3.2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实证分析
3.2.1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变迁
3.2.2 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现实地位下降的实证分析
3.3 观点总结与待研究的问题
4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县域经济的增长绩效分析
4.1.1 分析原理及模型建立
4.1.2 实际验证
4.1.3 关于县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实证结论
4.2 我国县域经济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4.2.1 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
4.2.2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性的分析
4.3 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居民长期收入增长问题
4.3.1 问题意识
4.3.2 “三农问题”对县域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量影响
4.3.3 县乡村公共债务问题对县域居民收入的减量影响
4.4 本章结论
5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弱小的县域经济活动微观主体
5.1.1 组织松散的小农生产者
5.1.2 失落的县属“五小”国营工业企业
5.1.3 “弱质”的县域经济民营企业
5.2 乏力的县域经济活动调控主体
5.2.1 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手段匮乏
5.2.2 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水平低下
5.3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桎梏
5.3.1 户籍制度
5.3.2 农地承包的流转制度
5.3.3 金融工具创新制度
5.4 本章的基本结论
6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
6.1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的合理性: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的再认识
6.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6.1.2 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异议
6.1.3 现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宏观经济体制的选择性
6.1.4 可以得出的简短结论
6.2 放权强县:国家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体制创新
6.2.1 我国现行宏观经济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自主发展
6.2.2 放权强县:国家应该做出的体制选择
6.2.3 关于放权强县改革的小结
6.3 集权强县:县域经济内部体制改革
6.3.1 现行县域内部经济体制:特征与问题
6.3.2 县域经济内部体制重构的基本设计:集权强县
6.4 本章小结
7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战略选择
7.1 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发展战略概述
7.1.1 简评现有县域内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7.1.2 解读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发展战略
7.2 县域经济内部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
7.2.1 县域经济内部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依据
7.2.2 县域经济实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7.2.3 县域经济实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案例分析
7.3 县域经济内部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7.3.1 县域经济实行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7.3.2 县域经济实行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7.3.3 县域经济实行地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1768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20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思路和目的
1.1.1 研究思路
1.1.2 研究目的
1.2 理论甄别与界定
1.2.1 关于县域经济
1.2.2 关于经济转轨
1.2.3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
1.3 内容结构
1.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决定分析
2.1 县域经济地位概说
2.1.1 县域经济地位的概念
2.1.2 县域经济地位的二重性
2.2 县域经济地位的决定因素及其机理
2.2.1 问题的提出:行政性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2.2.2 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决定:不同经济体内涵影响力
2.2.3 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决定
3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地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1 我国县域经济的理论地位:文献甄别与再认识
3.1.1 现有文献对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认识及其存在的缺陷
3.1.2 对我国县域经济理论地位的再认识
3.2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实证分析
3.2.1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现实地位的变迁
3.2.2 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经济现实地位下降的实证分析
3.3 观点总结与待研究的问题
4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县域经济的增长绩效分析
4.1.1 分析原理及模型建立
4.1.2 实际验证
4.1.3 关于县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实证结论
4.2 我国县域经济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4.2.1 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
4.2.2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性的分析
4.3 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居民长期收入增长问题
4.3.1 问题意识
4.3.2 “三农问题”对县域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量影响
4.3.3 县乡村公共债务问题对县域居民收入的减量影响
4.4 本章结论
5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弱小的县域经济活动微观主体
5.1.1 组织松散的小农生产者
5.1.2 失落的县属“五小”国营工业企业
5.1.3 “弱质”的县域经济民营企业
5.2 乏力的县域经济活动调控主体
5.2.1 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手段匮乏
5.2.2 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水平低下
5.3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桎梏
5.3.1 户籍制度
5.3.2 农地承包的流转制度
5.3.3 金融工具创新制度
5.4 本章的基本结论
6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
6.1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宏观发展战略及其配套体制的合理性: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的再认识
6.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6.1.2 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异议
6.1.3 现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宏观经济体制的选择性
6.1.4 可以得出的简短结论
6.2 放权强县:国家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体制创新
6.2.1 我国现行宏观经济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自主发展
6.2.2 放权强县:国家应该做出的体制选择
6.2.3 关于放权强县改革的小结
6.3 集权强县:县域经济内部体制改革
6.3.1 现行县域内部经济体制:特征与问题
6.3.2 县域经济内部体制重构的基本设计:集权强县
6.4 本章小结
7 转轨期我国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战略选择
7.1 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发展战略概述
7.1.1 简评现有县域内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7.1.2 解读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发展战略
7.2 县域经济内部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
7.2.1 县域经济内部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依据
7.2.2 县域经济实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7.2.3 县域经济实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案例分析
7.3 县域经济内部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7.3.1 县域经济实行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7.3.2 县域经济实行局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7.3.3 县域经济实行地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J];时代金融;2011年1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娄明;江苏省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孟庆娥;河北省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叶菲菲;县域经济发展的外贸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1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