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1:4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我国“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典型区域,已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各项经济发展总量指标占全国比重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三大都市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是我国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变的典型区域和主要表征,对其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现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经济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总结之上,展开对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及城市演化机制研究。 首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发展中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特色,城市化发展时间阶段性明显,在特殊国情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但城市化规模结构日趋合理,都市圈和都市带逐步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带,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态势。进而,本文从地区经济差距、产业结构、居民收入、金融业发展、对外开放、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率等方面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发展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原因,由于在地理区位、历史因素、地区价格关系、政策因素及民营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 然后,对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伴随着迁移人口的密集、工业集聚的加剧,东部三大都市圈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迁移、FDI水平等方面对比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发现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对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中,本文认为市场机制是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政府力量的推动是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外生动力,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基于资源要素的发展是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助动力。 第三,对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及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入手,分别对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Zipf's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城市集中度都非常高。在对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全国城市与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之间存在明显不同,除基期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对城市规模增长呈显著影响之外,全国城市的城市规模增长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模的增长会受自然条件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四,对三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演化机制进行研究。从城市人口、规模变动分析了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进程,进而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东部三大都市圈形成的内在机理。然后,运用1990~2005年三大都市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为:东部三大都市圈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演化路径。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政治推动下的双核心城市体系;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驱动下的多核稳态结构城市体系;珠三角都市圈是政策引导下市场自发形成的外向型双核城市体系。 最后,对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集聚经济进行分析。面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分歧,一方面是继续重点发展东部还是中、西部;另一方面是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本文从城市集聚经济角度入手,对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集聚经济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东部作为我国城市发展快速的区域,三大都圈中绝大多数城市的现有规模均低于最优城市集聚效应倒U型曲线所对应的城市规模,说明东部三大都圈城市的集聚效应仍然不够,城市集聚仍有很大空间,东部地区仍需继续集聚。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7;F22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 研究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及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系统理论的发展脉络
2.1.1 现代城市理论
2.1.2 城市内部结构模型和形成机制
2.1.3 城市化与增长
2.1.4 城市规模分布和演变
2.2 城市集聚经济研究
2.2.1 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
2.2.2 城市集聚经济的已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2.2.3 最优城市规模
2.3 都市圈的形成与机理分析
2.3.1 都市圈的界定
2.3.2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模型
2.3.3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城市体系演化进程及东、中西部城市差异分析
3.1 我国城市化体系的演化进程
3.2 东、中、西部城市发展差异分析
3.2.1 地区差距
3.2.2 产业结构差异
3.2.3 居民收入差距
3.2.4 金融业发展差距
3.2.5 对外开放差异化
3.2.6 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率差异
3.3 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3.3.1 地理区位
3.3.2 历史因素
3.3.3 地区价格关系
3.3.4 政策因素
3.3.5 民营经济
3.4 小结
第4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4.1 东部三大都市圈区域界定
4.2 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增长极地位
4.3 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4.3.1 三大都市圈经济总量比较
4.3.2 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区位嫡比较
4.3.3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比较
4.3.4 三大都市圈FDI水平比较
4.4 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及城市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5.1 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及国际验证
5.2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Zipf法则的实证研究
5.2.1 中国Zipf法则的实证研究
5.2.2 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城市位序—规模实证分析
5.3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中国城市规模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
5.3.2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机制研究
6.1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
6.1.1 城市规模数量结构
6.1.2 城市规模空间结构
6.2 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机制分析
6.2.1 珠三角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2.2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2.3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3 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分析
6.3.1 待检验假说与模型设定
6.3.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统计描述
6.3.3 东部城市体系的实证结果分析
6.3.4 三大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结论
第7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集聚经济研究
7.1 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理论争议
7.2 中国城市集聚的实证研究结果
7.3 城市集聚经济:一个理论模型
7.3.1 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7.3.2 人均产出和城市类型的倒 U型曲线
7.3.3 计量模型的构造
7.4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研究
7.4.1 东部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模型
7.4.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7.4.3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集聚经济实证结果
7.5 本章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9509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7;F22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 研究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及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系统理论的发展脉络
2.1.1 现代城市理论
2.1.2 城市内部结构模型和形成机制
2.1.3 城市化与增长
2.1.4 城市规模分布和演变
2.2 城市集聚经济研究
2.2.1 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
2.2.2 城市集聚经济的已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2.2.3 最优城市规模
2.3 都市圈的形成与机理分析
2.3.1 都市圈的界定
2.3.2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模型
2.3.3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城市体系演化进程及东、中西部城市差异分析
3.1 我国城市化体系的演化进程
3.2 东、中、西部城市发展差异分析
3.2.1 地区差距
3.2.2 产业结构差异
3.2.3 居民收入差距
3.2.4 金融业发展差距
3.2.5 对外开放差异化
3.2.6 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率差异
3.3 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3.3.1 地理区位
3.3.2 历史因素
3.3.3 地区价格关系
3.3.4 政策因素
3.3.5 民营经济
3.4 小结
第4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4.1 东部三大都市圈区域界定
4.2 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增长极地位
4.3 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4.3.1 三大都市圈经济总量比较
4.3.2 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区位嫡比较
4.3.3 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比较
4.3.4 三大都市圈FDI水平比较
4.4 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及城市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5.1 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及国际验证
5.2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Zipf法则的实证研究
5.2.1 中国Zipf法则的实证研究
5.2.2 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城市位序—规模实证分析
5.3 中国及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中国城市规模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
5.3.2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模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机制研究
6.1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
6.1.1 城市规模数量结构
6.1.2 城市规模空间结构
6.2 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机制分析
6.2.1 珠三角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2.2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2.3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
6.3 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分析
6.3.1 待检验假说与模型设定
6.3.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统计描述
6.3.3 东部城市体系的实证结果分析
6.3.4 三大都市圈城市演化机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结论
第7章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集聚经济研究
7.1 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理论争议
7.2 中国城市集聚的实证研究结果
7.3 城市集聚经济:一个理论模型
7.3.1 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7.3.2 人均产出和城市类型的倒 U型曲线
7.3.3 计量模型的构造
7.4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研究
7.4.1 东部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模型
7.4.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7.4.3 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集聚经济实证结果
7.5 本章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2 余静文;王春超;;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为例[J];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3 严飞;那威;;我国三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演进比较探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付刚;我国省会城市城市功能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雪峰;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可强;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楠;区域视角下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晗;长吉一体化区域向极化区演化的规划引导[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立硕;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的界定及耦合关联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9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