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2 09:39
   进入21世纪,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高涨,作为科技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因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和可持续性战略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伴随FDI的加速涌入,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如何分享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内化FDI先进技术为本国技术基础储备;同时大力培育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避免技术边缘化陷阱,形成有效技术追赶,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更关系到国家科技能力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和速度! 迄今为止,对FDI的研究一直围绕着FDI对东道国的经济溢出效应,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我们的研究模型以此为基础,假设FDI和平均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创新驱动(市场竞争/市场成长/技术机会/技术独占)、创新投入(创新投入结构/创新投入强度)、创新产出(创新效益/创新效率/出口指数/边缘化指数)三个环节线性发生;并为行业的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技术密集度所调制。 我们选用1998-2003年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37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研究创新产出与FDI之间的直接模型、间接模型和调制模型。直接模型是讨论创新产出和FDI之间的关系;间接模型则是讨论在创新投入强度/结构的中介作用下,创新产出与FDI之间的关系;调制模型讨论的是在技术差距、技术密集度和吸收能力的调制作用下,创新产出和FDI的关系。 第二部分,研究创新驱动因素对创新投入强度和FDI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包括创新投入强度和FDI的直接模型、间接模型以及创新驱动因素的组合中介模型。直接模型是讨论创新投入强度和FDI之间的关系;间接模型则是讨论在各个创新驱动因素的独立中介作用下,创新投入强度与FDI之间的关系;组合中介模型是四大创新驱动因素组合进入创新投入强度和FDI参与度的回归方程。 沿着溢出机制的路径,通过分层剖析发现: 1.以创新效益、创新效率和出口度为观测对象,行业外资企业和内资的行业平均水平存在着差距,且六年来的差距没有明显的缩小;特别是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创新效益差距尤为明显。消化吸收和技术引进的费用比例越高,FDI对产业创新效率和效益的溢出则越强;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技术差距越大、则溢出作用越弱。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224
【部分图文】:

历程,入世承诺,降低关税,浙江人


浙江人学博士学位论文:基J几,,’,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绪履行入世承诺而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原有的种种限少以及鼓励外商投资的各种政策的不断出台。科技个球化使得‘!,!一目临着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可能利用的外部技术资源人大

中国经济运行,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利用外资


图1.2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情况1986一2002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中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左右靠利用外资实现,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以上,吸纳就业人口达2200万。外国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外资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正如索罗(RobertSolow,1956)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所强调的:外资(资本)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_卜围绕核心竞争力来组织经营;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带来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王洛林,2000;王志乐,1998)。更为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国内的工业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知识技术溢出,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在1981一1998年间,FDI与中国经济呈正相关关系,其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10%)的直接贡献达.05%(张长春,2000)。总之,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人量的投资,对改善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

技术路线图,结构安排,绪论,技术路线


图1.3技术路线图.43结构安排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5期

2 本刊编辑部;;温岭 创新驱动 整体跃升[J];今日科技;2008年10期

3 刘炜彬;;主体 主导 主力军 创新驱动浙江新优势[J];今日科技;2007年05期

4 赵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J];创新科技;2010年05期

5 李娜,于涛方,陈爽;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6 屠启宇;邓智团;;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再设计与空间再组织[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7 宜立;;创新驱动:无锡发展的第四次浪潮[J];苏南科技开发;2006年09期

8 韩文玲;韩洁;;从宏观角度分析北京市科技人才队伍现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9 陈小浒;;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J];科技与经济;2008年03期

10 曾祥效;;经济增长方式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及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爽;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李景峰;企业知识运动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玺;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演进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2 王开盛;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刘露萍;基于EIS的江苏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综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4 熊思茹;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凤梅;科技创新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沈巧凤;创业合伙冲突与创业导向、创业困境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郑娟;大庆油田南垣实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桂玲;创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视角下的创业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唐玮;“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小抒;我国TD-SCDMA标准的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带动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94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94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