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研究 ——基于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1-25 05:00
  信用评级机构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金融中介。由于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的拙劣表现,标普、穆迪和惠誉受到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口诛笔伐。各国监管者和学者的批评直指美国评级行业高度垄断的行业结构,纷纷要求促进评级行业竞争来降低垄断。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依赖国外评级机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愈加重视扶植本土评级机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至本文写作时,债券极少违约。在此背景下,对国内评级机构而言,针对美国评级行业所提出的促进竞争的措施是否适用于国内?此外,声誉资本是评级机构的核心资本,但在债券极少违约的情况,国内评级机构是否会因重视声誉资本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研究上述问题,可以得出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效果,并有利于刻画我国评级机构的行为特征,找到影响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这两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指出阻碍我国评级行业发展的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这两大市场机制对中国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并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和国外经验,提出了强化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约束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对现有文献中使用市场份额作为评级机构声誉变量的作法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评...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3.1 全文的结构安排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不足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看门人"机制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国家干预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中国信用评级有效性的争论
        2.2.2 评级机构的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
        2.2.3 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
    2.3 总结与评述
3 中外评级机构比较
    3.1 中外评级机构声誉资本差异较大
        3.1.1 发展历程差异较大
        3.1.2 评级与违约率的关系差异较大
        3.1.3 信用等级迁移矩阵差异较大
    3.2 中外评级行业竞争程度差异较大
        3.2.1 行业进入壁垒差异较大
        3.2.2 行业内部的竞争程度差异较大
        3.2.3 评级服务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差异较大
    3.3 本章小结
4 竞争机制、声誉机制与信用评级质量——以企业债和公司债为例
    4.1 理论模型
    4.2 研究设计
        4.2.1 声誉变量设计
        4.2.2 其余变量选取
    4.3 经验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竞争机制、声誉机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非对称影响——以企业债和公司债为例
    5.1 研究设计
    5.2 经验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回归分析
        5.2.3 稳健性检验
    5.3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强化竞争机制和声誉机制约束力的经验借鉴
    6.1 评级机构的监管
        6.1.1 独立性
        6.1.2 信息披露
        6.1.3 民事责任
    6.2 基于评级的金融监管体系(RDRs)的经验与教训
        6.2.1 RDRs推动了评级的发展
        6.2.2 RDRs限制了竞争
        6.2.3 RDRs弱化了声誉机制的约束作用
    6.3 评级机构业务模式
        6.3.1 发行人付费业务模式
        6.3.2 投资者付费模式
        6.3.3 投资者控股评级机构的模式
        6.3.4 剥离收费的业务模式
        6.3.5 发行人和投资者共同付费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信用评级真的影响发债成本吗?[J]. 寇宗来,盘宇章,刘学悦.  金融研究. 2015(10)
[2]政府监督与信用评级:互补还是替代?[J]. 韩斯玥,刘力一,温权.  上海金融. 2015(01)
[3]信用评级机构可以提供增量信息吗——基于短期融资券的实证检验[J]. 沈红波,廖冠民.  财贸经济. 2014(08)
[4]“双评级”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郭舒萍.  上海金融. 2013(12)
[5]法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比较研究[J]. 高明.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10)
[6]声誉机制、信用评级与中期票据融资成本[J]. 王雄元,张春强.  金融研究. 2013(08)
[7]国际信用评级监管改革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启示[J]. 吴祖光,万迪昉,吴卫华.  金融监管研究. 2013(04)
[8]评级高估与低估: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顺周期”行为[J]. 夏凡,姚志勇.  金融研究. 2013(02)
[9]关于在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争论及启示[J]. 杨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中国信用评级的信息价值研究[J]. 李明明,秦凤鸣.  产业经济评论. 2012(03)



本文编号:2998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998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