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15:41
  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流动是旅游地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东西不平衡态势日渐突出,东西部区域间的旅游流扩散及流动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旅游流扩散均是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客流规律和动态变化,而对旅游流中转地(Transit Depot)的作用及影响则关注很少,实际上在任何国家,大型中转口岸对入境旅游流的流向和流量都起着关键性的控制作用。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以扩散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竞争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等为基础,以旅游流的西向扩散为研究主线,基于项目课题组2004年、2008年的“第一手”旅游市场调查资料和国家旅游统计数据,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以往旅游流扩散及流动研究文献的分析,结合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现实状况,利用提出的“旅游流中转地”的概念,揭示我国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规律和动态变化趋势,可为入境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管理、旅游规划等服务。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通...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


并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转移态Fig.3礴TheTransferingStateoflnb从md从lestwardTOurismFlow丘omtheyan目tZeDeltaArea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l99衬008)、《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l997·2008)

游客,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从长三角向中国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扩散的入境游客客源地范围较广,涵盖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六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欧洲、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游客为主(如下图4-2所示),西向扩散的欧洲入境游客占473%、北美洲游客占19.6%、亚洲游客占16.7%、大洋洲游客占12.5%、其他地区占3.9%。

模型图,模型,旅游开发,国际旅游


提出了徊路中的游憩与度假旅行的模型(如下图5石所示)。并进而提出出游旅行的路径模式,包括度假路径、游憩性度假路径以及游憩路径3种具有一定等级差异的空间结构。(2)Miossec&q即翻ann模型Mfossec提出的国际旅游模型中,客源发生地周围具有四个不同的旅游功能圈层。这些功能圈层的形成是由旅游动机、方式和成本等因素决定的。空间距离的远近极大地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形式。一些积极因素(生活成本低、舒适气候、历史联系)会促使这种理想的圈层结构的完善与丰富,而一些不利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将会制约这种空间结构的拓展。后来,他又提出了国际旅游的等级发育模式,并概括了旅游地、交通、旅游者行为和决策者与当地居民态度四种因素的时序演化与旅游开发过程的关系,该模型是解释国际旅游发生演化的一种途径。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基本框架,这种模型体现了一种旅游开发的动态观点,研究了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地和交通网络在时空上的发育过程。吻州翻mann险,在Miossec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考虑了不同旅游者的行为和功能。他把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开发是在原有的设施基础上进行的,在其旅游开发过程中,首都城市起着主导地位,因为其拥有该国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航空口岸,是吸引旅游者进入的主要中介。此外,一些非常常规旅游者(流浪者和冒险者)的行为对于新的有吸引力但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点的发现和开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常规旅游者则首先在首都城市及其附近进行旅游,逐渐向其他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带扩散,最后形成了整个国家旅游开发的整体格局(御pennan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沪入境客流西向扩散转移特征及预测[J]. 刘宏盈,马耀峰,郭娜,张娟,孙学强.  旅游论坛. 2008(05)
[2]我国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动态转移研究[J]. 李振亭,马耀峰.  统计与决策. 2008(19)
[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比较研究[J]. 赵磊,庄志民.  旅游学刊. 2008(10)
[4]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J]. 刘宏盈,马耀峰,张娟,李创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9)
[5]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比较研究的视角[J]. 郭亚军,曹卓,杜跃平.  旅游科学. 2008(04)
[6]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J]. 李九全,王立.  人文地理. 2008(04)
[7]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 刘宏盈,马耀峰.  资源科学. 2008(08)
[8]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分析[J]. 刘宏盈,马耀峰.  旅游学刊. 2008(07)
[9]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 刘宏盈,马耀峰.  城市问题. 2008(05)
[10]中国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分析[J]. 张佑印,马耀峰,赵现红.  城市问题. 2008(02)

博士论文
[1]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 吴国清.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 卞显红.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 白凯.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 徐淑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Bass模型及其两种扩展型的应用研究[D]. 杨敬辉.大连理工大学 2006
[6]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 薛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 丁正山.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D]. 赵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青岛入境旅游流空间动态研究[D]. 张新妮.青岛大学 2006
[3]大连国内旅游流空间流动规律的实证分析[D]. 高仁华.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陕西省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测评与提升战略研究[D]. 冯茂娥.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47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047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