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迁村并居”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07:02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城市化不可或缺的一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大势所趋。但随着我国建设用地刚性上升,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而农村却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土地经营粗放等问题。为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中央出台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于是“迁村并居”风潮在全国各省纷纷掀起,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针对这场风潮,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这场风潮刮起的真正动因是什么。第二,这场行动的时机是否成熟?第三,这场行动通过何种方式推进才能取得成功。综观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迁村并居”的理论关切与实践努力,本文拟以“迁村并居”的主流性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动力机制为视角,探讨“迁村并居”动力机制的构成因素及其动力源、动机博弈以及综合驱动力等机理,深入研究上述几个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期望理论界对“迁村并居”推进形成“一般认识与认识的一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本论文还期望对目前正卷起的这场风潮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本研究也不例外。本文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运用系统科学...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迁村并居”的一般理论逻辑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迁村并居”
        2.1.2 动力
        2.1.3 机制
        2.1.4 动力机制
    2.2 潜在收益—“迁村并居”的动力源
        2.2.1 制度相关概念及潜在收益含义
        2.2.2 制度环境变化和制度创新产生潜在收益
        2.2.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面临的环境变化
        2.2.4 “迁村并居”与潜在收益
    2.3 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迁村并居”的动机博弈
        2.3.1 内涵
        2.3.2 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
        2.3.3 利益相关者博弈与“迁村并居”
    2.4 动力系统因素的耦合程度—“迁村并居”的综合驱动力
        2.4.1 内源性发展理论
        2.4.2 外源性发展理论
        2.4.3 动力系统要素耦合与“迁村并居”
    2.5 小结
第三章 “迁村并居”的动力源分析
    3.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迁村并居”
        3.1.1 供给短缺的城市建设用地
        3.1.2 岌岌可危的耕地红线
        3.1.3“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
    3.2 “迁村并居”的社会收益分析
        3.2.1 促进农村现代民间借贷扩张
        3.2.2 普及现代化基础设施
        3.2.3 新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政治
        3.2.4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3 “迁村并居”的土地增值收益
        3.3.1 土地增值收益的研究范围
        3.3.2 利益相关者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动因分析
        3.3.3 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
        3.3.4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农民权益的缺失
        3.3.5 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根源
    3.4 小结
第四章 “迁村并居”中利益相关者动机博弈分析
    4.1“迁村并居”中利益相关者分类
        4.1.1 中央政府
        4.1.2 地方政府
        4.1.3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4.1.4 个体农民
    4.2 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4.2.1 中央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4.2.2 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4.2.3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4.2.4 个体农民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4.3 政府推行“迁村并居”的博弈
        4.3.1 基本要素
        4.3.2 博弈过程
        4.3.3 市场主导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4.3.4 结论及思考
    4.4 小结
第五章 “迁村并居”的综合驱动力分析
    5.1 动力要素及其分类
        5.1.1 动力要素
        5.1.2 分类
    5.2 迁村并居的内、外生动力系统分析
        5.2.1 内源动力
        5.2.2 内源动力聚合的几点思考
        5.2.3 外源动力
    5.3 综合驱动力的层次性
        5.3.1 综合驱动力的构建
        5.3.2 综合驱动力的三种层次
        5.3.3 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的实现条件
    5.4 小结
第六章 “迁村并居”试点动力机制案例分析
    6.1 案例介绍:邵庄寺社区和万紫园社区
        6.1.1 个案一:邵庄寺社区
        6.1.2 个案二:万紫园社区
    6.2 获取潜在收益:迁村并居的动因
        6.2.1 农村建设政策的变化
        6.2.2 相似的潜在收益:获取土地增值收益
    6.3 推进“迁村并居”的不同条件:综合驱动力的不同层次
        6.3.1 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综合驱动力
        6.3.2 市场主导模式下的综合驱动力
    6.4 利益相关者博弃的过程:“迁村并居”方式选择的机理
        6.4.1 博弈的均衡
        6.4.2 推进方式的比较
        6.4.3 推进方式的启示
    6.5 影响迁村居民意愿的社会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激活“迁村并居”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7.1 潜在收益内部化
        7.1.1 切实开展确权登记
        7.1.2 规范农地转用市场机制
        7.1.3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7.1.4 完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制度
    7.2 激活综合驱动力
        7.2.1 激活自我发展能力
        7.2.2 加强外部推动力
    7.3 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推进方式
        7.3.1 构建服务型政府
        7.3.2 迁村农民组织化
    7.4 拓展迁村并居社区的人际网络
    7.5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对重要观点的进一步强调
    8.3 研究的不足
    8.4 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农业能否支撑城镇化?[J]. 黄祖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基于农民土地处置意愿的农村土地配置机制分析[J]. 龙开胜,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3]重构与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以云南为例[J]. 徐芙蓉.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4]“村改居”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基于对青岛市社区的实地调查[J]. 庞玉珍,王俊霞.  理论界. 2011(08)
[5]农民集中居住、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 叶继红.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04)
[6]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黄祖辉.  农村经济. 2011(06)
[7]革命与利益——读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兴国调查》[J]. 罗平汉.  理论视野. 2011(06)
[8]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现象及对策分析[J]. 司林波,孟卫东.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4)
[9]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模式探讨[J]. 陈旺松,吴建钦,姚逸舟.  学理论. 2011(03)
[10]从维稳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期的拆迁矛盾[J]. 于建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01)

博士论文
[1]我国当前农村村庄重构过程中的利益分割与延续问题研究[D]. 马骏.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旭科.天津大学 2008
[3]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 高雅.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0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050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