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0:08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贫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曾经占到世界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最新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92.8%,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依然比较大,农村贫困形势仍然很严峻,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困难尤为严重,同时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与低收入人群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阻碍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减贫脱贫的步伐更为沉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绝无退路;同时还要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可见减贫脱贫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人民关注...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逻辑框架图
L2为传统部门的饱和劳动力的数量,超过 L2的部分为剩余劳动力。由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导致传统部门经济增长缓慢,与快速增长的现代部门形成鲜明的对比。两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两部门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促使劳动力由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一方面,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吸引着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其边际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劳动报酬也在增加,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会逐步缩小。
图 3-2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德曼于 1966 年提出了“核心-边缘”学说,该学说认为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通常起源于“变革中心”,然后再由“变革中心”将地区进行扩散,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克鲁格曼在“核心-边缘”空间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核心-外围”理论。该理论假设社会中个部门构成,农业生产同质产品,属于完全竞争行业,边际收益同的工资水平,而制造业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属于垄断竞争行业并产生正的运输费用。该理论通过三种基本效应反映区域的集聚,本地市场效应,即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域会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向产品需求量小的区域出口;第二,价的集聚导致产品的多样化生产,从而进口产品的类别和数量相对低的运费,导致该地区产品的价格较低;第三,市场竞争效应,
本文编号:3122413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逻辑框架图
L2为传统部门的饱和劳动力的数量,超过 L2的部分为剩余劳动力。由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导致传统部门经济增长缓慢,与快速增长的现代部门形成鲜明的对比。两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两部门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促使劳动力由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一方面,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吸引着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其边际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劳动报酬也在增加,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会逐步缩小。
图 3-2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德曼于 1966 年提出了“核心-边缘”学说,该学说认为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通常起源于“变革中心”,然后再由“变革中心”将地区进行扩散,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克鲁格曼在“核心-边缘”空间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核心-外围”理论。该理论假设社会中个部门构成,农业生产同质产品,属于完全竞争行业,边际收益同的工资水平,而制造业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属于垄断竞争行业并产生正的运输费用。该理论通过三种基本效应反映区域的集聚,本地市场效应,即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域会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向产品需求量小的区域出口;第二,价的集聚导致产品的多样化生产,从而进口产品的类别和数量相对低的运费,导致该地区产品的价格较低;第三,市场竞争效应,
本文编号:3122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12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