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为与压力转移整合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14:36
目前,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带薪休假制度再次引发了人们一系列争议。有专家提出,国家应暂停带薪休假制度,为企业节俭运营成本,帮助它们度过难关。也有专家提出,应恢复“五一”长假,通过旅游来扩大内需。广东省2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南京、杭州等一些地方通过发售旅游券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抛开经济危机因素,旅游休假制度能否构成公民福利的形式呢?根据旅游社会学派的观点,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加快,人类除在制度性层面实现对传统社会实质性的超越外,时间秩序(如工作时间的程式化、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分离的制度化)、社会—空间秩序(地域人口的民族化和城市化、城市空间的抽象化、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精神秩序(世俗化、工具理性化)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然而,现代化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们以丰裕的物质享受、消费文明和选择自由等“好处”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与这些“好处”如影随形的种种不适、痛苦和怨恨。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异化、失范和产业工作的程式化、生活的单调化、生态环境的劣质化、人际关系的疏远化等,均是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存在条件不满与怨恨的社会原因。...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社会转型时期压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危害
1.1.2 工作压力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1.1.3 目前缺乏有效的压力移转与舒缓渠道
1.1.4 扩展旅游的社会功能属性及其扩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理论结论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流程
1.5 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及旅游动机理论
2.1.1 旅游及旅游研究的脉络
2.1.2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扩展
2.1.3 动机及旅游动机理论
2.2 社会压力与旅游动机
2.2.1 压力的内涵及其影响
2.2.2 工作压力的内涵
2.2.3 压力成因及工作压力源
2.2.4 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2.3 旅游与转压机制整合研究现状
2.3.1 旅游的社会替代与社会补偿动机
2.3.2 逃避主义与后现代旅游
2.3.3 安娜·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
2.3.4 旅游转移压力的作用机制
2.3.5 本研究对转移压力机制理论的述评
3. 概念模型与衍生假设
3.1 对构建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3.1.1 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整合研究的理论意义
3.1.2 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研究的现实意义:案例启示
3.2 概念模型的构建: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
3.2.1 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
3.2.2 实证研究期望的结果及其意义
3.3 衍生假设
3.3.1 个体压力感知对旅游动机产生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中介效应
3.3.2 控制变量对压力源与旅游动机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3.3.3 控制变量对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4. 质性研究过程
4.1 质性研究法概述
4.1.1 质性访谈法含义与特点
4.1.2 质性访谈法类型
4.2 质性研究总体设计
4.2.1 质性研究目的
4.2.2 质性研究总体设计
4.2.3 质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4.3 个案内分析
4.3.1 质性访谈主题
4.3.2 质性访谈对象
4.3.3 质性访谈提纲
4.3.4 投射技术的应用
4.3.5 质性访谈过程
4.3.6 质性访谈总结
5. 实证研究过程
5.1 变量的操作定义与测量
5.1.1 自变量
5.1.2 因变量
5.1.3 中介变量
5.1.4 控制变量
5.2 研究程序与数据来源
5.2.1 实证研究程序
5.2.2 数据收集
5.3 研究方法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5.3.2 层级/调节多元回归分析法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1.1 样本特征
6.1.2 压力感知测量问卷(SPQ)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1.3 旅游动机的因子结构测量
6.1.4 游客(旅游后)旅游价值感知测量
6.1.5 人格特质的修正
6.1.6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6.2 假设检验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6.2.2 旅游前后压力感知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6.2.3 整体模型结构方程分析
6.2.4 不同压力感知来源的旅游转压效果分析
6.3 差异性分析
6.3.1 不同交互作用下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6.3.2 旅游类型对压力移转的影响
6.3.3 行业类型对的压力移转的影响
6.3.4 职位类别对的压力移转的影响
6.3.5 实证结果总结
7.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7.1 对保持身心平衡的工作之道的启示
7.1.1 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启示
7.1.3 对实行带薪休假的思考
7.2 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7.2.1 消除"高压"环境,创造和谐劳动关系
7.2.2 高端人才压力管理势在必行
7.2.3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的压力管理经验—把旅游纳入EAP
7.2.4 简单评述
7.3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7.3.1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7.3.2 旅游景区产品创新
7.3.3 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
7.3.4 当前整合旅游与压力移转的一种新的形式:拓展训练
8. 本文的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2.1 理论创新
8.2.2 实践创新
8.3 本文的不足
8.4 研究感思及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旅游与压力移转功能整合模型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现代都市社会状况:问题与出路[J]. 左晓斯. 学术研究. 2008(02)
[2]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J]. 董昭江. 税务与经济. 2008(01)
[3]旅游动机的影像透视研究——基于新迪尔凯姆主义视角[J]. 吕鹏,刘松.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4]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 马凌. 旅游学刊. 2007(10)
[5]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 刘丹萍. 旅游学刊. 2007(06)
[6]旅游研究方法的要求、规范与意义[J]. 曹国新. 旅游学刊. 2007(03)
[7]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研究述评[J]. 李星群,赵伟兵. 旅游学刊. 2007(03)
[8]旅游研究问题:联系实际、概念体系与思想突破[J]. 厉新建. 旅游学刊. 2007(02)
[9]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思考[J]. 张广瑞. 旅游学刊. 2007(02)
[10]基于城镇居民心理压力的消费者行为[J]. 周运锦,张海林. 经济管理. 2007(03)
博士论文
[1]旅游体验研究[D]. 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闲暇经济论[D]. 李仲广.东北财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工作压力作用效能的同步多维检验研究[D]. 张东.浙江大学 2006
[2]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工作压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新灵.同济大学 2006
[3]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 黄红.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32770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社会转型时期压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危害
1.1.2 工作压力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1.1.3 目前缺乏有效的压力移转与舒缓渠道
1.1.4 扩展旅游的社会功能属性及其扩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理论结论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流程
1.5 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及旅游动机理论
2.1.1 旅游及旅游研究的脉络
2.1.2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扩展
2.1.3 动机及旅游动机理论
2.2 社会压力与旅游动机
2.2.1 压力的内涵及其影响
2.2.2 工作压力的内涵
2.2.3 压力成因及工作压力源
2.2.4 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2.3 旅游与转压机制整合研究现状
2.3.1 旅游的社会替代与社会补偿动机
2.3.2 逃避主义与后现代旅游
2.3.3 安娜·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
2.3.4 旅游转移压力的作用机制
2.3.5 本研究对转移压力机制理论的述评
3. 概念模型与衍生假设
3.1 对构建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3.1.1 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整合研究的理论意义
3.1.2 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研究的现实意义:案例启示
3.2 概念模型的构建: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
3.2.1 旅游动机与压力移转整合模型
3.2.2 实证研究期望的结果及其意义
3.3 衍生假设
3.3.1 个体压力感知对旅游动机产生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中介效应
3.3.2 控制变量对压力源与旅游动机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3.3.3 控制变量对旅游行为与压力移转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4. 质性研究过程
4.1 质性研究法概述
4.1.1 质性访谈法含义与特点
4.1.2 质性访谈法类型
4.2 质性研究总体设计
4.2.1 质性研究目的
4.2.2 质性研究总体设计
4.2.3 质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4.3 个案内分析
4.3.1 质性访谈主题
4.3.2 质性访谈对象
4.3.3 质性访谈提纲
4.3.4 投射技术的应用
4.3.5 质性访谈过程
4.3.6 质性访谈总结
5. 实证研究过程
5.1 变量的操作定义与测量
5.1.1 自变量
5.1.2 因变量
5.1.3 中介变量
5.1.4 控制变量
5.2 研究程序与数据来源
5.2.1 实证研究程序
5.2.2 数据收集
5.3 研究方法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5.3.2 层级/调节多元回归分析法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1.1 样本特征
6.1.2 压力感知测量问卷(SPQ)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1.3 旅游动机的因子结构测量
6.1.4 游客(旅游后)旅游价值感知测量
6.1.5 人格特质的修正
6.1.6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6.2 假设检验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6.2.2 旅游前后压力感知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6.2.3 整体模型结构方程分析
6.2.4 不同压力感知来源的旅游转压效果分析
6.3 差异性分析
6.3.1 不同交互作用下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6.3.2 旅游类型对压力移转的影响
6.3.3 行业类型对的压力移转的影响
6.3.4 职位类别对的压力移转的影响
6.3.5 实证结果总结
7.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7.1 对保持身心平衡的工作之道的启示
7.1.1 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启示
7.1.3 对实行带薪休假的思考
7.2 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7.2.1 消除"高压"环境,创造和谐劳动关系
7.2.2 高端人才压力管理势在必行
7.2.3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的压力管理经验—把旅游纳入EAP
7.2.4 简单评述
7.3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7.3.1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7.3.2 旅游景区产品创新
7.3.3 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
7.3.4 当前整合旅游与压力移转的一种新的形式:拓展训练
8. 本文的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2.1 理论创新
8.2.2 实践创新
8.3 本文的不足
8.4 研究感思及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旅游与压力移转功能整合模型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现代都市社会状况:问题与出路[J]. 左晓斯. 学术研究. 2008(02)
[2]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J]. 董昭江. 税务与经济. 2008(01)
[3]旅游动机的影像透视研究——基于新迪尔凯姆主义视角[J]. 吕鹏,刘松.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4]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 马凌. 旅游学刊. 2007(10)
[5]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 刘丹萍. 旅游学刊. 2007(06)
[6]旅游研究方法的要求、规范与意义[J]. 曹国新. 旅游学刊. 2007(03)
[7]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研究述评[J]. 李星群,赵伟兵. 旅游学刊. 2007(03)
[8]旅游研究问题:联系实际、概念体系与思想突破[J]. 厉新建. 旅游学刊. 2007(02)
[9]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思考[J]. 张广瑞. 旅游学刊. 2007(02)
[10]基于城镇居民心理压力的消费者行为[J]. 周运锦,张海林. 经济管理. 2007(03)
博士论文
[1]旅游体验研究[D]. 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闲暇经济论[D]. 李仲广.东北财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工作压力作用效能的同步多维检验研究[D]. 张东.浙江大学 2006
[2]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工作压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新灵.同济大学 2006
[3]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 黄红.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32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3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