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10-19 13:35
  劳动力流动动因及流向选择一直是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关注焦点,同样也是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围绕这一研究大多从工资差异、社会网络、户籍制度、个人或家庭特征等维度出发,上述研究的假设条件是规模报酬不变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而近年来Krugman、Fujita等学者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解释城市集聚的形成过程中将劳动力流动贯穿始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一方面,市场潜能较大的区域能够同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节约商品的运输成本,因此,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潜能较大的区域进行生产,这就是所谓的“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另一方面,如果该区域商品提供较多,商品价格指数较低,个人倾向于选择在该地区生活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前向联系”突破了古典经济理论中规模报酬不变、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等假设,为劳动力流动微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后向联系”。从现实看,《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经济地理》指出,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人们离开家乡,忍...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图3-1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变动趋势??资料来源:历年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

流动人口,省份,比重,内流


青海省(114.10万)、西藏自治区(26.20万)都不足400万,流动人口总量在全??国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很大。同时,数据初步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流动??人口总量越多,而经济越落后的地区,流动人口总量越少(图3-2)。??釀_?2000年总流动人口数?■■2010年总流动人口数???2000年占全国流动人口数的比重??2010年占全国流动人口数的比重??4000.00?-1?r?0.3??3500.00?-1???I?-?0.25??3000.00?-4???2500.00?A?“。.2??2000.00??0.15??1500.00?-i\|?K???|\?Vl?-?0-1??1000.00?y?J?I????广浙江山上四福北河辽湖河湖内安山广云陕黑重江天贵吉新甘海宁青西??东江苏东海川建京南宁北北南蒙徽西西南西龙庆西津州林疆肃南夏海藏??古?江??图3-2?2000、2010年各省份流动人口规模及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五普”,不同省份之间的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有巨大差异。广东省(1506.48万)、浙江省(368.89万)、上海市(313.50??万)、江苏省(253.69万)、北京市(2463.21万)的跨省流动人口排在前五位,??这五个省份的跨省流动人口数占跨省流动人口总数的63.69%,特别是广东省高??达35.51%,这意味全国有三分之一的跨省流动人口流入广东省。安徽省(23.01??万)、甘肃省(22.79万)、宁夏省(19.19万)

流动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省份,老年人口


1、劳动力流动以青壮年为主’人口性别比较为均衡,分类型的外来人口差??异较大??“六普”数据显示(图3-4):外来流动人口中,0-14岁的少年儿童为2291.27??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口的10.37%,比“五普”时下降了?3.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为1.92亿人,占外来流动人口的86.75%,比“五普”时上升了?3.8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38.30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口的2.89%,比“五??普”时下降了?0.45个百分点。通过上述数据的描述,很明显,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青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明显偏少;与2000年相比,流动人口中的少年??3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程中华,于斌斌.  当代经济科学. 2014(06)
[2]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J]. 都阳,蔡昉,屈小博,程杰.  经济研究. 2014(08)
[3]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J]. 孙斌栋,魏旭红.  地理学报. 2014(06)
[4]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J]. 余运江,孙斌栋,孙旭.  人文地理. 2014(02)
[5]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传统与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构[J]. 樊士德,沈坤荣.  中国人口科学. 2014(02)
[6]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来自省会城市的证据[J]. 倪鹏飞,杨华磊,周晓波.  中国人口科学. 2014(01)
[7]长三角与珠三角就业密度分布比较研究[J]. 劳昕,沈体雁,温锋华.  城市发展研究. 2013(12)
[8]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J]. 梁琦,陈强远,王如玉.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2)
[9]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 邢春冰,贾淑艳,李实.  经济研究. 2013 (11)
[10]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杨仁发.  管理世界. 2013(08)

博士论文
[1]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D]. 潘辉.复旦大学 2012
[2]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 苏华.湖南大学 2012
[3]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 刘修岩.复旦大学 2008
[4]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 俞路.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市场规模与FDI的区位选择[D]. 王莹.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44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44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